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课件
必修二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所谓经济就是指个人、社会团体、国家和社会以创造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为目的、以获取个人和社会利益为动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地位: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2)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3)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汉景帝中古经济关系农业:立国之本手工业:是农业的补充,长期依附于农业商业:是农业的补充,末业,增强经济活力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材从什么角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神农的传说(阅读)----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以牛田”----农业耕作工具和技术的发展沉重的赋税和力役(阅读)----古代农民的地位和处境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土地制度的变迁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的进步教材主要介绍了古代农业的发展表现和原因熟悉教材神农农神被国际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联合国授予“杰出的发明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一.“神农”的传说—农业起源(阅读)P4神农氏,又称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和耕作技术1、中国古代农具的变迁原始社会:农具材料—木、石、骨主要农具—耒、耜、石刀、石铲等骨耜石器例:对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挖掘发现了如右图的一件文物,从这件文物可以判断出A.河姆渡人已经进入氏族社会B.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C.河姆渡人已经有艺术审美观念D.河姆渡人经常发生战斗B(1)生产工具商周:农具材料—青铜(大多数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和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农具材料—铁器(成为古代主要的农具材料)主要农具—铁犁、铁铲、铁锄铁制农具汉代:铁制农具数量增多农具改进:曲柄锄(中耕)、大镰(收割)、耧车(播种)(1)生产工具农具—少量青铜农具(2)灌溉工具:戽斗(原始社会)、翻车(魏晋)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和耕作技术戽斗(hudou)翻车:灌溉工具,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1、中国古代农具的变迁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和耕作技术唐:立井水车(北)高转筒车(南)筒车与翻车:水力取代了人力备注:宋代出现水转翻车是以水力为动力的。(2)灌溉工具: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2、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和耕作技术(1)原始耕作方式:刀耕火种(西汉时期的南方仍然采用)铁犁牛耕一牛一人二牛三人二牛一人二牛二人耦犁法一牛挽犁法(东汉开始出现)唐:曲辕犁的出现(灵活;控制)(2)先进的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出现,汉代普及)2、(2010年天津)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B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D思考1: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特点。1)生产工具:2)耕作技术:3)生产动力:思考2:结合材料评价古代农耕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积极1: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积极2: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习俗、姓氏、文字)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男牢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石器——青铜器——铁农具。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人力——畜力——自然力。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奴隶社会(商周)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井田制(集体劳动)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材料反映了古代社会哪些现象?导致什么影响?当时人们提出怎样解决方案,结果如何,为什么?现象: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危害:小农破产,国家财政减少;社会动荡不安,影响中央集权方案:①农民平均口号;②统治者改革,未果。原因: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2009高考天津文综)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明朝的“鱼鳞图册”D1、赋税:(1)特点:(2)评价:①比率与数额有所不同;②种类繁多;③征发无度;④无有定准(来源)。正面:政府财政收入(物质保障)负面:农民负担沉重,失去土地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赋税沉重农民生活贫困2、沉重的力役1)概念: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2)分类:(按用途划分)一是修建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二是兵役;3)影响:①过渡征发的徭役,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活。②激化阶级矛盾,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兵马俑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封建国家、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徭役兵役(均田、限田)封建国家佃农抑制兼并地主自耕农田赋人头税田赋地租沦为农民起义激化矛盾新的封建国家新的自耕农轻徭薄赋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1、起源:大禹治水2、战国: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4、汉代:王景治理黄河;井渠(关中)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3、秦朝: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1、水患治理:大禹治水、王景治黄东汉王景黄河在河套平原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2、水利设施:1)战国:秦国:都江堰、郑国渠前246年,秦王嬴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在秦国开凿郑国渠。全长300余里,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史记》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郑国渠白渠漕渠六辅渠龙首渠2)汉朝:汉武帝关中地区:漕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实际使用853条,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总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坎儿井由坚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长3—8公里,最长的达1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3)汉代边疆地区(西域)的坎儿井(井渠法)2.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探究问题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增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同时也为了争霸的需要。特点:时间上集中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在地区上集中在大河流域,尤其是较早开发的黄河。1.从时间上和地区上看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何突出特点?材料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资治通鉴》卷六请回答:(1)在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2)结合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修建,说明水利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1)决策: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结果:郑国渠的开凿使关中地区大量田地得到灌溉,秦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2)作用: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有利于农业、商业发展,朝廷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和政局的稳定.3、灌溉工具的进步戽(hù)斗是古代最常见的提水器具,在木桶、柳条筐系上绳子,两人相对而立,用手牵拉绳子,从低处戽水上岸。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桔槔学生作品桔槔模型翻车的模型《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2)曹魏:马钧改进翻车3)唐朝:筒车现代筒车靠着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座筒车,江西南康市龙岭镇下棚、邱边等几个村的上千亩农田就能四季免费灌溉。中国古代水利灌溉工具的现代应用:4)宋代:水力高转筒车、水转翻车高转筒车5)明清:风力水车六.农学著作1、《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四篇是先秦最系统的农学著作2、汉代农书:《四月民令》《氾胜之书》农书:水利著作:《河渠书》《沟洫志》《便民图纂》3、明代:总结1:古代农业发展表现(角度:农具;技术;水利;土地制度等)古代中国农业发展表现原始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隋唐宋--清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灌溉土地制度组织方式耒耜、石刀、石斧、石犁耒耜和少量青铜农具铁农具(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阶段)曲柄锄、大镰耧车刀耕火种(火耕)铁犁牛耕(形成阶段)铁犁牛耕普及出现耦犁、一牛挽犁(改进和普及阶段)曲辕犁(完善阶段)大禹治水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关中井渠王景治黄河翻车立井水车-北高转筒车-南水转翻车、风力水车氏族公有井田制确立到瓦解封建土地制度确立均田制集体劳动个体劳动小农经济总结2: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耕作技术: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技术成熟,世界领先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经营形式: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封闭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分散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关键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经济形态:缺陷: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即为满足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把握要领:从生产目的角度;可以是农业经济,也可以是手工业经济易混点: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把握特征: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自然条件的良好与恶劣(天气;气候;土壤等)3、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根本原因)①农具与技术的改进(工具;水利工程的兴修等)②农民(劳动力的充足与否;劳动者积极性)③劳动对象(土地资源的开垦、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4、生产关系--人类处理
本文标题: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2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