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德育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著第六章德育•教学释义1•德育过程2•学校德育模式3•德育原则4•德育途径与方法5•“三生教育”、安全教育及升学就业指导6第六章德育本章结构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3.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4.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5.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6.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本章学习目标第六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目标与内容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促进和导向作用。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品格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一、德育概念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和实践,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培养。第一节德育目标与内容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要使德育目标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就必须使德育目标建立在客观的、科学的基础上。一般而言,德育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三方面的因素:首先,德育目标的确立是根据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及受教育者品德健全发展的需要;其次,德育目标的确立是根据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心理发展水平;第三,德育目标的确立还会受到一定教育思想、哲学观点的影响。我国德育目标。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这是我国中学总的德育目标。第一节德育目标与内容二、德育目标学校德育内容分为两部分来开展:一部分为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容;一部分为灵活安排的、可变性内容,是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的教育。前者是根据教育目的、学校德育目标以及学生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确定的学校德育内容,后者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情况确定的学校德育内容。前者可以用纲要的形式规定下来,以保持德育内容的系统连贯性、相对完整性和稳定性,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防止主观随意性、低效性、甚至负效性;后者难以用大纲形式规定下来,由学校和教师根据当时形势、任务和学生具体品德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确定,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第一节德育目标与内容三、德育内容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①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国家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②集体主义教育。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③社会主义教育。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④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⑤道德教育。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初步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⑥劳动教育。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⑦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⑧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的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性道德和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真诚友爱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训练。⑨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的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性道德和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真诚友爱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训练。第一节德育目标与内容(二)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①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人民斗争史、革命史、创业史和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和报效祖国的教育;进一步的国家观念——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教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教育;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发展国际友好合作关系的教育。②集体主义教育。尊重、关心、理解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教育;关心社会,为家乡、社区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教育;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关系的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教育。③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教育;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④理想教育。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树立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升学、就业指导;正确的人生理想教育;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⑤道德教育。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进一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现代交往礼仪的教育与训练。⑥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教育;勤劳致富、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教育;质量、效益、服务观念的培养教育;以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学工、学农、军训为主的劳动及社会实践锻炼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教育。⑦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遵守宪法,尊重人权,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知法守法,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的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⑧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开拓进取的教育;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春期心理健康、友谊、恋爱、家庭观的教育和行为指导;坚强意志品格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训练。第一节德育目标与内容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体验、实践,内化外部环境影响,从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研究德育过程在于揭示德育过程的规律,促进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德育目标需要通过德育过程来实现。第二节德育过程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格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把社会要求和规范准则内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品德,也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品德是学生内在的品质。品德与道德是不同的,道德是社会的规范和准则,是学生外在的社会要求。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格知、情、意、行的过程品德的基本要素人的品德由相应的知、情、意、行四因素构成。知,指道德认识,即道德观念、道德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信念。情,指道德情感,是人们运用社会道德观念,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时所产生的喜善厌恶的体验。意,指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行动反应。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格知、情、意、行的过程品德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品德的诸因素是统一完整的结构,它们各自独立但又互相联系,彼此共同构成品德的整体。知是行的基础,情是调节行的动力,意是行的杠杆,行是知的源泉,又是知的归宿。总之,品德是以知为基础,行为目标,情、意为内驱力的集合体。德育过程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才能形成学生相应的品德。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格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多端性由于知、情、意、行诸因素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互渗透作用,学生生活背景不一,因此,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快、有的慢,容易出现薄弱环节,导致各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和严重脱节。教育者应从学生知、情、意、行最为薄弱的部分入手,进行相应的教育。使学生品德的发展状况从不平衡趋向平衡。第二节德育过程二、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通过实践而获得的。德育过程是把社会性规范内化为学生个性品质的过程。道德实践是学生品德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目标。当学生的道德行为已成为习惯时,我们才能肯定他形成了某一方面的品德。人的行为习惯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养成和巩固的,因此,活动和交往成为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第二节德育过程二、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中学生活动和交往的特点青少年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和交往,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从兴趣性向目的性过渡,从生活性向生产性过渡,从道德性向政治性过渡,从小范围、近距离向大范围、远距离过渡。因此,他们的活动和交往总是具有非成人化,但又越来越成人化的特色。青春期学生的活动与交往还往往具有集体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具有如下的特点:(1)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开展的;(2)受教育者应该体现出明显的主观能动性;(3)德育的活动和交往应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4)德育活动应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节德育过程二、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教育性的交往和活动是德育的重要条件教育性的交往活动是指德育过程中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有着鲜明的教育性,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它是青少年学生品德形成的一个主导因素。在教育实践中,要正确对待和合理地利用好教育性环境。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努力扩大可控面,处理好教育性的交往活动与其他的交往活动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注意沟通学生集体的交往活动与自发的群体交往活动,努力促使学校的教育性交往活动成为主导,以此统一青少年学生的一般社交活动,使本来不受学校控制的社交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纳入学校控制的范围。当前,青少年学生处于一个空前庞杂的社会信息环境之中。这一时代特点,要求我们重视改进和加强对社会信息的调查与研究,为社会信息纳入学校德育信息创造条件,把封闭式的德育环境转变为开放式的德育环境。第二节德育过程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在接受德育影响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心理存在的各种矛盾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化。(一)受教育者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品德发展的主要矛盾德育的对象,即受教育者往往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缺乏道德经验与修养,其观念、情感、意志、行为未能符合社会要求的青少年学生。因此,教育者向青少年学生提出德育要求,就是激化青少年学生已有品德发展水平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使之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受教育者在品德发展中,并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本身具有发展的需要。作为人,受教育者在成
本文标题:《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德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3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