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编年体(年代)纪传体(人物)国别体(国家)记事本末体(事件)按照史书体例的差异按照记载时间的长短如:《左传》如:《史记》如:《战国策》如:《史记》、《资治通鉴》如:《汉书》通史(多于一个朝代的历史)断代史(一个朝代的历史)《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汉代刘向编订,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论述观点,巧譬善喻。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狡兔三窟”等故事,劝谏君王,取得了说服的效果。我们读过里面的故事呢!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解题兼语句邹忌进谏齐王纳谏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邹忌讽齐王纳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这里指邹忌用自身事例设喻类比,规劝齐王。接受。臣子向国君提意见。讽:纳:谏: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善鼓琴,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kūn)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比干:挖心商纣王:暴君屈原:投江楚怀王:昏君历史上的谏臣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入朝见威王复问其妾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上书谏寡人者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给蓝色的字注音yìzhāokuīcháoqièshújiànbàngjiànjī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长,身高早晨穿戴,名→动照对…说固定句式。“与…相比,谁更…”。孰:副词,谁=甚美。太美丽了比得上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太美丽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光艳美丽怎么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判断句。标志:……者也。即“信自”。宾语前置第二天又“与…相比,谁更…”。孰:副词,谁省略句。(邹忌)与(客)坐谈这件事“…与…孰…”,句式:“与…相比,谁更…”及、比得上美丽、漂亮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丽),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面来,(邹忌)与(客人)坐着聊天,(又)问他:“我与徐公哪个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怎么美丽、漂亮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第二天通假字,“熟”,仔细省略句。(邹忌)自以为不如(徐公)以为:认为视自,宾语前置“甚远”太远了在晚上。名→状表顺接,两个动作相连以…为美。(认为…美)意动用法偏爱,形→动对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他,指徐公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丽。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丽,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丽,是想对我有所求。”译文:1、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什么?2、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由此引出了他与妻、妾、客的答话,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怎的怎样的回答?“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一句话,写出了邹忌形体面貌光艳美丽,行动:“朝服衣冠,窥镜”写邹忌窥镜见貌,自觉其美,逼真地刻画出他自我欣赏的心理。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吾孰与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也客吾与徐公孰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问三答第一段:邹忌比美3、接着写邹忌与徐公比美,结果怎样?4、而后写邹忌思考解蔽,邹忌“暮寝而思之”,思的结果,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三思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确实土地方圆近臣没有受蒙蔽此指因受蒙蔽而不明比译文: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很深啊!”的用在主谓间,不译第二段:威王受蔽1、这段中,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忌讽谏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使齐王懂得纳谏的重要家事国事三比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对,好当面。名→状指责过失上等“于市朝谤讥”状语后置使…听到。满一年间或、偶然即使“齐王纳谏”这件事所说的议论公共场合朝见到集市不时,有时候在……的人……的事讥,谏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齐威王说:“好!”就下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失的,受上等奖赏;能够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事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提问: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齐王的变革产生了什么效果?第三段:威王除蔽面刺———上赏上书———中赏谤讥———下赏三赏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第四段:除蔽结果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广开言路,悬赏求谏,收到可喜之效合作探究,研习课文第一段:诵读指导: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发的深思,他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思考: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与徐公比美2、邹忌如何与徐公比美的?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以及妻、妾、客的三答。3、妻、妾、客为什么异口同声肯定邹忌比徐公美呢?相同的语意,感情色彩有何不同?妻由于爱而有偏私,妾由于畏而不敢直说,客由于有所求而要讨他的欢心。妻语气极尽赞美,表现了一种偏爱的感情;妾不像妻那样热情称赞,表现出一种逢迎邹忌欢心的畏怯心情;客人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敷衍逢迎的态度。4、邹忌思考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这一推断表现了邹忌什么性格特征?“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明智、精细。。5、你能用自己的话谈谈邹忌由比美想到了什么(即悟出的道理)吗?他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6、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起。第二段: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节奏感很强,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思考: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进谏的内容。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这样有什么好处?以家事喻国事的方法。邹忌入朝见齐威王后,没有从正面提出要齐威王纳谏,而是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叙述了他们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至齐威王的治国大事,说明齐威王处于最高最有权势的统治地位,“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因而受蒙蔽最深。他没有对齐威王进行公开的的批评,而是以事设喻,运用委婉的说法,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这种采用设喻、暗示来讲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语言往往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第三、四段:1、说说这两段的内容。写齐威王虚心纳谏及其取得的巨大效果。2、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威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邹忌(进谏者):由小见大,设喻巧妙,现身说法,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推论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3、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赏群臣吏民……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结果是……广开言路,悬赏求谏,效果可喜。4、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纳谏后不同时期段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批评者勇气的大小。“门庭若市”一方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进谏者逐渐稀少,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合作探究,鉴赏品味1、你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段内容吗?邹忌比美、威王受蔽、威王除蔽、除蔽结果2、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本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50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