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报-告
1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年项目《汉字图形化设计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研究》研究成果2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年项目《汉字图形化设计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研究》研究成果目录1、研究报告…………………………………………………………32、研究报告正文……………………………………………………4-353、最终成果简介……………………………………………………36-404、复印件:论文《汉字艺术观与视觉服务职能观比较----汉字图形化语言设计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41-495、复印件:论文《望字生意----汉字图形化在标志设计中的表现和应用》………………50-54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年项目《汉字图形化设计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研究》研究报告项目批准号2011jyte147项目名称《汉字图形化设计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研究》项目负责人蔡伟所在单位湖北文理学院填表日期2013年6月6日4研究报告《中国传统汉字图形化设计在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上的主要成就与问题研究报告》一、传统汉字艺术概括与发展汉字是中国通用的文字,是纪录汉语的文字,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一种,也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文字,为将近四分之一的人类所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它比国际性的拼音系统文字更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并具有很强的象形因素。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汉字艺术。语言、文字是汉文化的载体,两千多年来,汉文化的发展与承传都离不开汉语、汉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字体构成,几乎可以说,汉字是物象符号化、语言图形化的典范。目前国内外对汉字的研究不断升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在《庄子外篇》中就已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繁体→简体,汉字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汉字艺术,有着各自鲜明的艺5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二、远古时代汉字艺术特点(甲骨文构形)所谓甲,就是龟甲;骨,主要指兽骨。古人迷信,常用甲骨占卜凶吉。占卜以后,往往在甲骨上面写刻或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这便叫做“甲骨文字”,简称为“甲骨文”。这种文字还有其他许多种叫法。如“龟甲文”、“龟版文”、“契文”、“甲骨刻文”。“甲骨刻辞”、“贞卜文”、“卜辞”、”“殷虚书契”等等.这种文字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进程,它和古代埃及的纸草文书、巴比伦的泥版文字以及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一样,是整个人类的文化瑰宝。如今,甲骨文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见图一)图一6由于甲骨文用刀刻在龟甲骨板上的,因此其刚劲有力,瘦劲、峻峭,方笔多,圆笔少,露锋多,肥笔少,富有刀笔味。但也有一部分甲骨文刻辞与同时期的金文是很相像的,其结构体势、笔划粗细与同时期的金文大致相同。甲骨文在殷商时期虽已有完备的体系,但文字处在不断创造发展中。通过对五期甲骨文字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文字形式尚未固定,有些字的构形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且多种多样。那么,甲骨文字的构形究竟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必须透过甲骨文字的构形特点,了解文字的“神”、“韵”在哪里。概括地讲,甲骨文字最主要的特点是:结构不固定,形式多变,或正或反,或分或合,笔画或多或少,相当灵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以朱墨写的未刻。其线条瘦劲犀利,有直线也有曲线,有单刀也有双刀,往往是中间稍粗两头尖。字的结构一般偏长方,有对称的结构以横竖、斜角线为主。甲骨文均竖行排列,由上而下,从右向左(也有从左向右的方式)。甲骨文上的文字无论多寡,章法布置错落自然,似群星挂空一派天然,体现了殷代贞人(即书家)高度的艺术技巧与艺术匠心。甲骨文在构形上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7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见图二)图二8三、中国汉字构造与图形风格的关系1、汉字构成的符号体系:史前人类对信息的传达和记录的需要,是人类产生语言和文字的基础,而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传达和记录信息的手段是很丰富的。除了声音和形体等作为传达信息的手段,最重要的应该是通过绘画和符号的表现,使被传达者用视觉来读取信息的方法了。而这种人类社会活动,恐怕可以追溯到人类第一次在岩壁上刻画图形和符号来传达和记录信息的那一刻开始。汉字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视觉化、传播化、媒介化的艺术形式。无论在视觉意象还是语言表达的简朴、深幽、审美时尚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魅力,也可以说,在世界各种文字体系中,对图形语言发展影响最大的则非汉字莫属。它作为汉语中最基本的文字符号,一直是炎黄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即便忽略了它作为文字的性质,汉字单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仍然是博大精深的,它作为中国人一直利用其形式作为记录、储存、交流、传承知识与记忆的工具与方式,正在成为越来越丰富或者永远与现代同行的视觉文化形式,它集强烈的文化信息、多元的表现体裁、丰富的艺术风格于一体,大大地超越了“书法”、“美术字”的范畴,已成为设计与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遗存之一,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北濒渤海、南抵苏皖、西进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左右发展成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显,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9的风俗,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习俗的发源地。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已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汉文字。当时的社会已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整个社会已接近阶级社会的门槛了。从后来出土的兽骨和陶器、石器上的图案、文字,可以判定,万年以前,中国就出现了半图象、半文字的象形文字(见图三)。图三根据语言学家研究:中国近代大量出土的曾在商代(公元前一千八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广泛、成熟使用的“甲骨文”,显然已经过数万年以上的不断演进。期间中国的陶器制作、居室建造、壁画艺术、金属使用、丝织生产等,各种高级文化陆续发明、使用。在传统文字文化转向视觉文化的结构性变迁中,文化信息的接受者从文字10“抽象”的媒介中走出,转而对视觉媒介“直露”予以青睐,从“线性阅读”转为“视听观看”,文化信息传播发生着结构性的变迁。但是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与视觉文化并不是对抗的,而是互补融合的。因此说,文字和图像等比例结合是最有效的传播形式之一。汉字字形的演化是渐进式的、稳定的,一种书体负载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与审美,恰当选用和创作书体、字形,在视觉设计中传达更加丰富的文化、思想、艺术信息,这是本文研究汉字字形演化的意义所在。因此说,对汉字字形演化的研究并没有完结,还将持续着……2、汉字象形性规律和特点汉字在字形和字义之间,往往存在一种逻辑的内在关系。透过汉字表意方式的特性,可以反映本民族思维方式的形象性;从汉字方块构形特征,可以反映人们中规中矩,崇尚平衡对称的审美情趣;从汉字的字义体系特征,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汉字中的历史文化现象的凝聚过程。汉字的艺术内蕴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造型美——精彩的图画;发音美——优美的音韵;示义美——生动的历史;传情美——最佳的镜头;寓意美——深刻的哲理。汉字具有信息传递的优势。信息传递的准确与否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汉字的造字方式六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都是以视觉上的“形”为主进行的,这种以形为11主的设计过程和现代视觉传达思维不谋而合。纵观世界上大多数文字系统,都是从象形表意走向字母表音的道路,而汉字则一直坚守方块字的表意,即使方言发音不同也可自由交流。基于交流的需要,形象传达出的信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文化和种族,这一点汉字是具有形象优势的。它是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许慎《说文解字》中“六书”的名称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现在通行的名称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中,真正的造字法是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1)象形。《说文解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jié)诎(qu),日月是也。”根据实物的形状,画出实物外形的特征。象形是汉字造字之基础。汉字的造字从图画开始。指事、会意,形声都是在象形的基础上进行变化的。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见图四)。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例如:“大”字,原来是像一个正面直立的人的形12状,手足展开,就表示“大”的意思了。这种从名词推广到形容词的造字法,是后来发展出来的。象形字虽然起源最早,但数量却最少。因为宇宙间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征都造一个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画不出来,而且即使画得出,这种依样画葫芦的造字法也太笨了。后来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又发明了另一种造字法——指事法(2)指事。《说文解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这种造字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成了图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类是附合在图形上的符号。用指事法造字,这是汉字从象形发展到表意的第一步。但这种方法还不能普遍地应用到很多的事物上,而且作为符号的点、横等跟其他笔画混在一起不容易分辨,于是我们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几个图画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即会意法。看字的形状可以知道某种实物形状,再仔细观察指点的部分就知道字的含意了。如:上、下、中、亦(腋)、厷(肱)、本、末、朱,寸、刃等汉字。(3)会意。《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hui),武信是也。”将两个字合为一个字,呈现新的意义。会意造字比指事13造字要广泛一些。图形式的会意字,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图形表示一个意义。它与象形字不同,象形字是画出物体的形象,所画出的物体都是名物,而图画式的会意字,是画出一幅图形。这幅图形是由两个或几个独体字组成,所表示的多是动作、行为等。会意字是合体字,合体的两个组成部分,一个代表动作的主体,一个代表发出动作的器官。这些字主要表示人或动物的动作,与表示名物连体象形字不同。比如:明---日月齐照,大放光
本文标题: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54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