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国近现代史之屈辱史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专题一:列强侵华史专题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史专题三:现代化历程专题一:列强侵华史[学习内容]1.列强侵华战争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2.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列强对近代中国人民革命的镇压4.列强与中国反动政府间的关系[学习要求]掌握:1.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2.列强侵华战争时间及不平等条约内容;3.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阶段特征;4.列强对近代中国人民革命镇压的史实;5.列强与中国反动政府间的关系;运用: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实质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列强侵华战争的背景及影响;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列强在华势力的消长及原因;4.分析中国近代历届政府的内政外交。(一)基本线索及阶段特征1.19世纪40——60年代: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3.1901——1919年间4.1919——1931年间:5.1931——1945年间6.二战后:1.19世纪40——60年代:表现:①主要侵华事件:两次鸦片战争,60年代加剧对华侵略。②专题:军事上发动战争,武力打开大门;经济上开始对华商品输出,掠夺原料;政治上破坏中国主权;文化侵略(传教)。特征:列强在近代侵华的开始阶段,主要侵华国家是英、法、美、俄;侵华过程中列强之间的关系以勾结为主;列强与清王朝的关系由对立矛盾走向勾结和好;列强侵华范围尚限于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武力侵华为主要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侵略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影响:政治上: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性质、革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清王朝内部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分化。经济上:中国逐步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经济的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外来资本主义、洋务企业产生(经济的半封建化)。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始冲破闭关愚昧的陈腐观念。对外政策上:总理衙门的设立客观上标志着清王朝由闭关锁国转为被迫开放。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主要侵华事件:70年代边疆危机;80年代中法战争;90年代中日战争;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专题:军事上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进一步破坏中国的主权;文化侵略加剧(教会势力猖撅)。特征:侵华的主要国家中英、法、俄等国家势力下降,美、德、日等新兴国家势力上升;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步加强,在继续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加紧资本输出;在相互勾结侵华的同时,又加强内部争夺。影响:政治上:一方面民族矛盾成为主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民族危机空前严峻;另一方面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推动清王朝进行第二次“新政”(戊戌变法)。经济上:一方面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和投资场所;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思想上:民族危机的严峻推动了洋务思想和维新思想的产生,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3.1901——1919年间表现:主要侵华事件:掠夺中国利权;破坏辛亥革命(准备干涉一伪装中立一策划和谈一帮助袁窃取果实);扶持袁世凯;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地区。专题:政治上扶持反动政府镇压中国革命并直接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经济上掠夺中国利权。特征:以美、日、俄为主要侵华国家;以“以华治华”为新的侵华手段;侵华表现上放松经济侵略,而加剧了政治侵略;在侵华关系上,列强争夺激烈,由日、俄争夺东北到美、日争夺,最终形成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影响:政治上:民族危机依然严峻,但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两大矛盾趋于合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高涨,但又对列强抱有幻想;清政府开始第三次“新政”。经济上:民族工业得到较大发展。思想上: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和民主科学思想先后成为20世纪初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4.1919——1931年间:表现:主要侵华事件:操纵军阀混战(直皖、直奉战争);破坏国民大革命(如进攻广东革命根据地、直奉“联合”、四大惨案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财政。专题:政治上操纵军阀混战,破坏中国革命;经济上卷土重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资本输出。特征:美、日成为主要侵华国家;侵华手段上从扶持各派旧军阀到扶持蒋介石新军阀,但都是以华治华;一战后帝国主义形成了第二次侵略中国的同盟,但美国占有优势地位。影响:政治上:国内军阀混战加剧,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发展。经济上:民族工业萎缩。5.1931——1945年间主要侵华事件:日本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1933年侵占热河;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专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侵略等方面(略)。特征: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由单纯的军事进攻到军事、政治手段相结合;以战养战,把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相结合;在此期间形成自近代以来日本第二次独霸中国的局面。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民族灾难;在抗战中,以中共为首的抗日民主力量得以壮大,为夺取抗战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6.二战后:表现: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新中国;发动侵朝战争;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特征: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它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全球霸权,在中国表现为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孤立、封锁新中国。这时期是列强侵华的结束阶段。(二)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类型(1)割地类条约(略)(2)赔款类条约(略)(3)开埠通商类条约(略)(4)攫取特权类条约(略)(三)对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认识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从原因来看,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它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列强在发动战争之前总要寻找各种借口,但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当然,中国的落后和历届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至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是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妄图独占中国、征服世界的称霸战争,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结果,也是东西方帝国主义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3)从发动者来看,侵华国家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先是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接着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加人,最后是美日两国在中国进行激烈的争夺。在地域上由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两国为主,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4)从规模来看,战争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大。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甲午中日战争又大大超过了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在国家、军队的数量上和赔款数目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前历次战争。至于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5)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除了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腐败,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四)近代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和政治侵略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为经济基础服务。因此,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是政治侵略的基础,而政治侵略又为经济侵略创造条件。19世纪90年代以前,列强在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因此这一时期列强在政治上主要通过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来获取有利于商品倾销的特权以保证其经济利益的实现。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开放了十几个通商口岸、《南京条约》中关于协定关税的内容,都是为了能够或便于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19世纪90年代以后,列强在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牟取高额利润。因此这一时期,列强在政治上就要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来获取有利于资本输出的特权来保障其经济利益的实现,如通过《中法新约》法国取得修筑铁路的特权,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同时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来确保自己在华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经济利益的实现;而《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在京战略要地武装控制中央政府的地位,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工具,这也是为了保障其经济利益的实现。(五)历届政府的内外政策及影响(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总起来看,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届政府,就其反动政策而言,不外乎是对内残酷的专制统治、剥削压迫,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主权。从生产力发展角度而言,它代表了落后、腐朽的生产关系,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违背社会发展的潮流,阻碍社会进步;从阶级关系的角度看,它代表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正是这样,使帝国主义势力日益加强,使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屡遭挫折,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历届反动政府的结局必然灭亡。但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虽说中国历届政府的政策是反动的,但有一些政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或从整个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积极、进步的作用(当然大多为客观方面)。例如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政策上做了重大调整:设总理衙门、开展洋务运动。就总理衙门来说,它是清政府屈从于外国侵略者的产物,也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它说明清政府的机构开始具备一些近代化色彩,符合了社会发展潮流。同样,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其兴办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持其反动统治,但它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顺应世界潮流而动的中国近代化的起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待中国历届政府的政策及其影响,应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用生产力的标准和社会发展标准去衡量,全面认识,客观评价,而不能以偏概全。[例1]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共同原因是()A.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B.列强需要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C.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D.列强在华利益趋于一致(2001年文科综合试题)[典型例题分析]【解析】该题从“门户开放”政策人手,实则是对当今热点“中美关系”的变相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明确帝国主义国家制定政策或采取措施总是从有利于本国利益为出发点的,因此其利益不可能趋于一致,由此可排除D项;而当时美国的政治、军事势力还无法与欧洲列强抗衡,由此可排除A项;当时,中国人民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故可排除B项;而门户开放政策中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既得利益不加干涉”的内容,也就基本保证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例2]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A.“新政”只是骗局,没有真正实行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税收,引起人民反抗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D.“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2001年全国高考题)【解析】选D。此题考查考生再认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之屈辱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6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