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4级东北师大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大学生心理学健康教育目录第一章绪论1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2第三章情绪管理3第四章人格完善与心理健康4第五章行为与心理健康5第六章学习心理与健康6第七章人际交往与沟通7第八章恋爱和性心理健康8ClicktoaddTitle9ClicktoaddTitle102ClicktoaddTitle11第九章大学生的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第十章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及调适第十一章珍爱生命与心理危机12第十二章职业规划与心理健康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健康与心理现象概述第三节高职高专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维护第二节心理健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返回目录第一节健康与心理现象概述一、健康含义的演变和健康的定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建立在对健康含义的认识和对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要想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现象和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过程。(一)健康含义由片面到全面的演变过程1.对健康含义的片面认识阶段。所谓健康,以前一般只指躯体没有疾病,身体健壮。这种认识对不对呢?我们再看一个案例。一、健康含义的演变和健康的定义案例四:家是安徽农村的小方,由于经常参加劳动体质非常健壮。考入职业院校后,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专业第一”,然后“专升本”。一段时间过后,他渐渐觉得很累。后来,一场高烧把他击倒,几天后瘦了一圈,脑子像锈住了一样。从此面黄肌瘦,老是跑医院,怀疑自己得了什么可疑的病,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陷入了苦闷。北大学生俞敏洪家庭贫穷,普通话也说不好。因高考成绩好,被分到了A班。没过一个月,由于发音问题,降到了C班。因为他穿的衣服破烂,体育老师让他做示范,从来都是叫他大补丁学生。但在学习上还有追赶他的同学,是他的精神支柱。三年级时突然得了肺结核,被隔离,他感到能活着就不错。这么一想,心情有了空间,学习继续坚持,身体也恢复得很快。若干年后同学聚会时,结果他成了大家都羡慕的佼佼者。一、健康含义的演变和健康的定义案例四中,小方体质健壮,是不是就健康呢?我们说不是的,因为他的心理有问题。一是学习目标定得太高,心里的弦绷得太紧,超出了心理的承受能力;二是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最终不仅学习目标达不到,并且体质也垮了下来。俞敏洪得了肺结核是不是就一直不健康呢?也不能这么说,一是因为他心理素质好,屡败屡战,英勇顽强,不怕挫折,并能从积极的方面看问题,永不放弃,保有动力;二是他能及时调整目标,适应环境,留有心理空间。所以不仅迅速战胜了肺结核,并且成为佼佼者。一、健康含义的演变和健康的定义2.对健康含义的理解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古代,由于对心理异常的现象不理解,往往把心理异常的原因归于鬼神。人类认识心理现象,进而全面理解健康的含义,是经过了一个过程的。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人类才开始了对心理现象的探索。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世界上有不少科学家,都开始了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1908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比尔斯,根据他在精神病院住院治疗期间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的精神病人遭遇种种冷漠和非人折磨,以及社会对精神病误解等情况,出版了一本名叫《一颗找回自我的心》的书。一、健康含义的演变和健康的定义(二)健康的定义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在其宪章中给健康下了定义,指出:“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是身体不虚弱。”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对健康做了更加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此,心理卫生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才获得了全面的理解。二、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现象一般包括两类内容,一是心理过程,一是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人的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一个人在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过程。情绪、情感是伴随认知产生的心理体验,意志是在情绪、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决心和毅力。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二、心理现象的本质唯物主义认为,心理起源于物质,是物质的属性。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认为人的心脏是产生心理的器官,故汉字中凡是表达心理现象的字都带“心”旁,如思、想、情、意、怒、悲、恐、惊等。至明代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神灵所集”,明确了脑为思想的器官,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心理学英文单词为Psychology,源于古希腊文,意为灵魂学。直到近代(十七、十八世纪),西方唯物主义学者才明确意识到,心理现象是神经组织的产物,由客观事物所引起。二、心理现象的本质1.心理现象是人脑的机能心理现象离不开脑,要想了解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就必须了解人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机能。人的器官分为八大系统,其中神经系统是产生心理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脑,主要包括脑干、小脑与前脑三部分。脑干:上承大脑半球,下连脊髓,呈不规则柱状形。•小脑:位于大脑及枕叶的下方,在脑干的后面,是脑的第二大部分。小脑由左右两个半球构成,其功能主要是和大脑皮层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调节姿势与身体的平衡。•前脑:属于脑的最高层次,是人脑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神经中枢。前脑又分为四部分:一是视丘。视丘呈卵圆形,由白质神经纤维构成,左右各一,位于骈胝体的下方。二、心理现象的本质2.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映像神经系统的分析器虽然有感受、传导信息到神经中枢的机能,神经中枢有对信息思维加工的机能,但是要产生心理,还必须有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有可被头脑加工的人类社会的信息和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信息。如果没有人类信息的刺激,和个人参加社会实践的信息,仍然不会产生心理。三、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高职高专的学生之所以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用二十年时间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中,包括健康素质提高的目标。健康素质,不仅包括生理健康素质,而且包括心理健康素质。本课程的开设,就是为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中健康素质提高的目标而开设的。(二)是适应心理发展趋势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需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指出:人类精神疾病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呈同向趋势。20世纪中叶,天花、脊髓灰质炎、疟疾、结核病和婴幼儿死亡,是世界上低收入国家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今天,天花已被消除,在不久的将来,脊髓灰质炎也将被消灭。三、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高职高专的学生之所以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三个原因:(三)是提高我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需要•2012年5月,我们从2011级五个班随机抽取45名学生进行入校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发现,入校前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只有1人,占2.2%;有3人曾得过多动症,占6.6%。普遍感到对心理健康知识、心理问题表现、自我预防、调适技能等缺乏了解,希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这说明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他们的要求。第二节心理健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一、心理健康含义心理健康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在社会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应社会生活的节奏,能与人们正常交往。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预防心理障碍,避免出现异常行为。也可以说广义上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的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为了更深刻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我们再看看有关学者和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看法。一、心理健康含义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是从各自关注的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论述,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有人从心理潜能的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个体;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乐观、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适应良好,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在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我国研究者王书荃认为,心理健康指人的一种较稳定持久的心理机能状态。它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能否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使情绪、需要、认知保持一种稳定状态,并表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她认为如果用简单的一个词来定义心理健康,就是“和谐”。二、心理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一)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胚胎发育、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心理发展的理论很多,我们主要介绍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根据生命的每个阶段要处理好的心理困境和“危机”所划分的八段理论:•1.婴儿期(0~1岁):要处理好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矛盾冲突。•2.儿童期(1~3岁):要处理好自主与害羞、果敢和怀疑的矛盾冲突。•3.学龄初期(3~5岁):要处理好主动对内疚的矛盾冲突。•4.学龄期(6~12岁):要处理好勤奋对自卑的矛盾冲突。•5.青春期(12~18岁):要处理好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矛盾冲突。•6.成年早期(18~25岁):要处理好亲密对孤独的矛盾冲突。•7.成年期(25~65岁):要处理好生育对自我专注的矛盾冲突。•8.成熟期(65岁以上):要处理好自我调整与绝望的矛盾冲突。二、心理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二)心理发展规律1.阶段性连续性规律。2.方向性顺序性规律。3.关联性协调性规律。4.个体差异性规律。三、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标准(一)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大学生的年龄跨度基本在18~22岁左右,正处于青年中期,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在心理上却处于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阶段。其心理发展特点主要是:•1.处在智力发展的高峰期。•2.成人意识发展迅速,社会需求迫切。•3.情绪、情感的强烈体验。•4.爱情需要与性意识增强。•5.个性与归属同在。三、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标准也有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作出如下概况:1.统一性。无论内心有怎样不同的两种心理、它们之间有怎样激烈的矛盾冲突,大学生在某一时间、地点的外在表现总是尽量统一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所做的都是消除矛盾冲突使自己趋近社会评价高、体现个体成熟的一面。比如努力改善现实自我,让现实趋近理想;修正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理想趋近现实。这一阶段大学生会迅速成长成熟,尤其是认知心理会迅速发展,并表现出明显的特征。三、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标准(一)思维1.思维的独立性增强。2.辨正逻辑思维开始发展。3.创造性思维逐渐确立。(二)情绪情感丰富随着年龄的增加,大学生对自我形象、事业前途、经济能力、人际关系、恋爱婚姻等的关注越来越多。(三)自我意识1.自我认识更加深刻。2.自我评价日趋完善。3.自控能力显著增强。三、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标准(四)需要丰富需要是情绪与情感产生的基础,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丰富,必定与大学生丰富的需要有关。实际上,大学生的需要远比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五类需要更丰富,将大学生的需要剖析如下所示:•大学生的基本需要类别内容:•个体需要包括:•生理性需要:生存、安全、性、享受•心理性需要:爱、赞赏、理解、尊重、自我实现、理想•社会性需要:归属、娱乐、学习、劳动•人类需要包括:•文化类需要:教育、科学、艺术、道德•经济类需要:物质生产、发展生产力、民富国强、资源环境、和平发展•理想社会:政治类需要、阶级、民族
本文标题:2014级东北师大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61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