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公开课教案-9
1惠崇《春江晚景》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吟诵,初步了解题画诗,会简单地押韵作诗。3.通过迎春,赏春,赞春环节,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重点难点:有感情地吟诵,初步了解题画诗,会简单地押韵作诗。教学设计:一.迎春——春城飞花至,师生迎春来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飞花令?飞花令: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栏目改良了飞花令用于两位选手间的对抗赛。师:今天我们就以“春”字为题,轮流背诵含有约定关键字且诗句不要与双方说过的重复,进行一场飞花令的pk,好不好?二.赏春——吟春江晚景,赏旖旎春光师:春江水暖鸭先知,多么美的诗句啊,今天周老师就像和大家分享2大才子苏轼的这首诗。(一)导入新课。简介诗人苏轼:苏轼: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预设:书名号。你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春江晚景》是他所作的一幅画,目前已经遗失。《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学生读)(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苏轼和惠崇从未谋面,却用诗画的方式相知相惜,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用朗读去轻叩世界的大门。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试着理解诗句大意。2.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3.诗中描绘那些景物?3(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仿佛已经走入了春江晚景的画卷中,画卷徐徐展开,映入眼帘的是这两句。你看到了什么景物?(随机问一学生),你能加上修饰语吗?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师: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板书:竹疏桃花映(2)师:我们可以知道画中有竹子,桃花,春水,有两个字却无法直接从画上感受,是什么字?明确:”“暖”“知”师: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孟郊诗云“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也有“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的诗句。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这句诗极富哲理,大家指某一新的情况4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好的诗句最好能对仗工整,词性一致,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清空,大家能不能对出下一句呢?板书:水暖凫鸭知(预设)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PPT出示注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诗大家有什么疑问。师:蒌蒿和芦芽都是野菜,那他们的生长速度是一样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预设:蒌蒿满地,很茂盛。芦芽短,刚刚冒出了个头。师:的确,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蒌蒿茂盛地似绿色的地毯,有草铺横野六七里之感,想象一下它应该是什么颜色(深绿),那小小的芦芽呢?(嫩黄),再加上桃花的粉白,早春风光真的是(色彩明丽)啊!板书:蒌蒿芦芽长(1)师:如果说上面写的是美景,这里应该就算是美食了。我们知道苏轼是个美食家,大家熟知的东坡肉就是他创作出来的,你可以从5这两句诗中找到什么美食?明确:蒌蒿,芦芽,河豚师: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美食家苏轼看到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情景,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春江水暖,河豚欲上的景象。板书:河豚欲上时。(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②诗中哪几句是画中景,哪几句是想象?明确:画中景,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明确:最后一句是诗人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使读者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从画面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逐步完善板书,先写出景物竹,桃花,水,鸭,蒌蒿,芦芽,河豚,再明确“暖,知”等字,凑成五言诗。6预设:竹映桃花稀,水暖游鸭知。蒌蒿芦芽长,河豚欲上时。(平仄不对,可稍讲)(四)小结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五)再读诗文,感悟诗情。三.赞春——也拟题画诗,共祝春光好出示作诗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图画写一首题画咏春诗。暂且不论平仄,只求押韵,即偶句最后一个字(韵脚)韵母相同。可以是五言,也可以是七言。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初步完成诗稿后,请在课后校验平仄。拿出稿纸,背面是平水韵,大家可做参考。2.共赏学生佳作。7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是一个耕种的季节,而在这个春暖花开时节,我们又一次播下了诗意的种子,期待有一天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本文标题: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公开课教案-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8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