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1年六分公司项目施工安全生产培训教材
2011年六分公司安全生产培训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六分公司2011年2月目录第一章通用安全生产技术第二章通信工程施工一般安全要求第三章作业工具和施工设备安全技术第四章物资器材储运安全要求第五章通信线路工程安全生产技术第六章通信管道工程安全生产技术第七章交换、传输、接入设备工程安全生产技术第八章移动基站设备工程安全生产技术第九章电源设备工程安全生产技术第十章系统集成综合布线设备工程安全生产技术第一章通用安全生产技术第一节电气事故的种类1.1电流伤害事故1.2雷击事故1.3静电事故1.4电磁辐射危害1.5电气装置和电路故障1.1电流伤害事故•电流伤害事故即触电事故,是人体触及带电体所发生的事故。在高压触电事故中,往往不是人体触及带电体,而是接近带电体至一定距离时,其间击穿放电造成的。触电事故分为电击和电伤。•电流通过人体内部的触电叫做电击。电击分为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对人体外部造成的局部伤害叫做电伤。电伤分为电弧烧伤、电流灼伤、电烙印、机械性损伤等伤害。1.2雷击事故•雷击事故是由自然界中正、负电荷形成的能量造成的事故。雷击是一种自然灾害。雷击除可毁坏建筑设施和伤及人畜外,还可能引起易燃易爆物品的火灾和爆炸。1.3静电事故•静电事故是工艺过程中或人们活动中产生的,相对静止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形成的能量造成的事故。如石油、化工、橡胶行业,由于静电放电引起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爆炸。此外,静电还给人一定程度的电击,还能击穿集成电路板。1.4电磁辐射危害•电磁辐射危害是指电磁波形式的能量辐射造成的危害。辐射电磁波是指频率在100KHz以上的电磁波。高频电磁波除对人体有伤害外(头晕、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等神经衰弱症状,严重者还伴有心血管系统症状),还能造成感应放电和高频干扰。各种无线电设备均可能产生电磁辐射。为了防止电磁辐射的危害,应采取屏蔽、吸收等专门的预防措施。1.5电气装置和电路故障•电气装置和电路故障本身属于设备事故,但是有些设备事故总是和人身事故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电线短路或油开关爆炸可能引起火灾或重大人身事故等,因此,某些电路故障应属于电气安全范围所研究的电气事故。第二节防止触电安全技术2.1电流对人体的伤害2.2安全电压2.3防止触电的安全技术措施2.4触电急救2.1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电流对人体的电击伤害的严重程度与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频率、持续时间、流经途径和人体的健康情况有关。2.1.1电流的大小:根据人体反应程度将电流划为四级:•感知电流:引起人感觉的最小电流。感觉轻微刺痛,可自己摆脱,大致为工频交流电1毫安或直流电5毫安。一般不会对人造成伤害。•摆脱电流:人体感到强烈刺痛,肌肉收缩,但仍可以忍受和自己摆脱带电体。人体触电时间越长,摆脱电源的能力越弱。•室颤电流:人体感到麻痹、剧痛、呼吸困难,心室纤维性颤动,如不及时抢救,数分钟甚至数秒钟即可导致生物性死亡。。•致命电流:可立即导致死亡。当电流达到100毫安时,只需三秒钟人就会因心室颤动或呼吸窒息而死亡。2.1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电流范围电流/mA电流持续时间生理效应00-0.5连续通电没有感觉A10.5-5连续通电开始有感觉,手指、手腕等处有麻感,没有痉挛,可以摆脱带电体。A25-30数分钟以内痉挛,不能摆脱带电体,呼吸困难,血压升高,是可以忍受的极限。A330-50数秒至数分钟心脏跳动不规则,昏迷,血压升高,强烈痉挛,时间过长即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B150-数百低于心脏搏动周期受强烈刺激,但未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超过心脏搏动周期昏迷,心室纤维性颤动,接触部位留有电流通过的痕迹。B2超过数百低于心脏搏动周期在心脏搏动周期特定相位电击时,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昏迷,接触部位留有电流通过的痕迹。超过心脏搏动周期心脏停止跳动,昏迷,可能致命的电灼伤。2.1电流对人体的伤害上表中,0是没有感觉的范围;A1,A2,A3,是不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不致产生严重后果的范围;B1,B2是容易产生严重后果的范围。一般认为:30mA以下是安全电流,超过100mA可导致人死亡。2.1电流对人体的伤害2.1.2电压和人体电阻•人体的电阻约为1000-10000欧。但是,若皮肤潮湿、出汗、有损伤或带有导电性粉尘,人体电阻会下降到800-1000欧。所以,人体的电阻只能按800-l000欧计算。•国家标准GB3805规定,超过24V时必须采取防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2.1电流对人体的伤害2.1.3触电时间2.1.4电流途径2.1.5电流频率2.1.6人体状况这些因素对人体触电伤害程度都有直接关系。2.2安全电压•安全电压(特低电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不会危及生命安全的电压。•我国规定工频有效值的安全电压额定值有42V、36V、24V、12V、6V。•使用场所:1、特别危险环境使用的便携式电动工具应采用42V安全电压;2、有电击危险环境中使用的手持照明灯、局部照明灯应采用36V或24V安全电压;3、金属容器内、隧道内、水井内以及周围有大面积接地导体等工作地点狭窄、行动不便的环境应采用12V安全电压;4、水上作业等特殊场所应采用6V安全电压。2.3防止触电的安全技术措施2.2.1绝缘:绝缘是用绝缘物把带电体封闭起来。分为气体绝缘、液体绝缘和固体绝缘。绝缘电阻不得低于每伏工作电压1000欧。2.2.2间距:为了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防止车辆等物体碰撞或过分接近带电体,防止电气短路事故和因此引起火灾,在带电体和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其它设施设备之间,均需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这种安全距离简称间距。间距应符合有关安全标准要求,如在低压操作中,人体及其所携带工具与带电体的距离不应小于0.1米。2.2.3屏护:即用遮栏、护罩、护盖等把带电体同外界隔离开来。金属屏护装置要与带电体绝缘,并有良好的接地。2.2.4标志:明确统一的标志是保证用电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交流电相线颜色分别用黄、绿、红表示,直流电正、负极颜色分别用红、蓝表示等,目的是防止接错、提醒注意。2.4触电急救人们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防止触电,但触电事故仍时有发生。触电伤害程度与时间密切相关,所以抢救及时是关键,抢救方法得当受害者获救机率就会增大。•解脱电源:如拉开闸刀、拔掉插销、拨开电线、剪断电线等(低压触电)。•对症救治:静养休息、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第三节雷电事故预防技术3.1雷电的种类3.2雷电的危害3.3防雷常识3.1雷电的种类•直击雷:是带电积云接近地面至一定程度时,与地面目标之间的强烈放电。通俗讲就是直接击在建筑物或防雷装置上的闪电。•感应雷:也称作雷电感应,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静电感应雷是由于带电积云在架空线路导线或其他高大导体上感应出大量电荷,在带电积云与其他客体放电后,感应电荷失去束缚,以大电流、高电压冲击波的形式,沿线路导线或导体传播。电磁感应雷是由于雷电放电时,巨大的冲击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磁场,从而在邻近的导体上产生的很高的电动势。•球雷:是雷电放电时形成的发红光、橙光、白光或其他颜色光的火球。从电学角度考虑,球雷应当是一团处在特殊状态下的带电气体。•直击雷和感应雷都能在架空线路或在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沿线路或管道的两个方向迅速传播的雷电冲击波。3.2雷电的危害雷云与大地间的电位差可达1~10万伏,最大放电电流可达15~20万安培,危害十分剧烈。•雷电有电性质、热性质、机械性质等多方面的破坏作用,均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1、火灾和爆炸。直击雷放电的高温电弧、二次放电、巨大的雷电流、球雷侵入可直接引起火灾和爆炸;冲击电压击穿电气设备的绝缘等破坏可间接引起火灾和爆炸。2、触电。积云直接对人体放电、二次放电、球雷打击、雷电流产生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可直接使人触电;电气设备绝缘因雷击而损坏也可使人遭到电击。3、设备和设施毁坏。雷击产生的高电压、大电流伴随的汽化力、静电力、电磁力可毁坏重要电气装置和建筑物及其他设施。4、大规模停电。电力设备或电力线路破坏后可能导致大规模停电。3.3防雷常识•下列地方容易遭受雷击:1.旷野孤立的或高于20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2.金属屋面、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和构筑物。3.河边、湖边、山顶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4.地下水露头处、特别是潮湿处、地上有导电矿藏处或土壤电阻率较小处的建筑物和构筑物。5.山谷风口处的建筑物和构筑物。6.建筑物群中高于25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遇雷雨时不在大树或墙脚下避雨,不要穿着湿衣服在空旷野外行走。•高大建筑物上要安装避雷针。•电器设备防雷:采用避雷线和避雷器。第四节静电事故预防技术4.1静电的特点和危害4.2静电危害防护措施4.3通信机房静电防护4.1静电的特点和危害•静电的特点(1)电压高。静电能量不大,但其电压很高。固体静电可达20万伏以上,液体静电和粉体静电可达数万伏,气体和蒸气静电可达10000V以上,人体静电也可达10000V以上。(2)会发生放电,静电的放电是静电消失的主要途径。(3)泄漏慢。由于积累静电的材料的电阻率都很高,其上静电泄漏很慢。(4)静电会产生静电感应和静电屏蔽。•静电的危害给人以电击、影响产品质量、引起着火灾和爆炸三个方面,其中以引起着火灾和爆炸最为严重,可以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2静电危害防护措施1.减少静电产生2.使静电荷尽快泄漏(1)静电导体必须接地(2)操作工具接地(3)增加相对湿度(4)生产工艺设备应采用静电导体(5)在某些物料中,添加防静电添加3.使用静电消除器4.将带电体屏蔽5.避免静电放电条件6.控制气体可燃物的浓度4.3通信机房静电防护1、环境要求:温、湿度,空气含尘浓度,静电电压。2、地面要求:防静电活动地板、静电耗散材料等。3、墙壁、顶棚、工作台和椅的要求。4、静电保护接地要求:(1)静电保护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Ω。(2)防静电活动地板金属支架、墙壁、顶棚的金属层接在静电地上,整个通信机房形成一个屏蔽罩。(3)通信设备的静电地、终端操作台地线应分别接到总地线母汇流排上。5、作业人员应严格按照防静电安全操作规程作业:穿防静电服和防静电鞋、戴防静电手腕带、使用防静电屏蔽袋等。第五节防火基础知识5.1物质的燃烧5.2灭火基本原理5.3火灾的分类及灭火器选择5.1物质的燃烧5.1.1燃烧的三要素1.可燃物2.氧化剂(助燃物)3.点火源以上三要素的链式反应就形成了燃烧。5.1物质的燃烧5.1.2燃烧的类型•闪燃: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可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着火: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产生有火焰的燃烧。•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界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引起的燃烧。•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在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现象。5.1物质的燃烧5.1.3物质燃烧的特点•气体燃烧:速度快,易燃烧,可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两类。•液体燃烧:是液体蒸气进行燃烧,燃烧速率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有关。影响液体燃烧的因素有:环境因素、风速、温度、燃烧热、蒸发潜热、大气压等。•固体燃烧:必须经过受热、蒸发、热分解过程,燃烧方式有以下4种: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阴燃。5.2灭火基本原理•火灾通常都有一个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直至熄灭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初起期、发展期、猛烈期、下降期和熄灭期五个阶段。•初起阶段:是扑救火灾的最佳阶段。•下降阶段:虽然火势减少,但周围温度很高,建筑物承载能力下降,增大了灭火的危险性。•根据火灾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灭火中,要抓紧时机,正确运用灭火原理,有效控制火势,力争将火扑灭在初起阶段。5.2灭火基本原理•具体灭火方法:1、冷却灭火(物理过程):降低可燃物质温度,阻止蔓延,使燃烧终止。2、隔离灭火(物理过程):将燃烧物与附近的可燃物隔离,使燃烧停止。3、窒息灭火(物理过程):采取适当措施来防止空气流人燃烧区,或者用惰性气体稀释空气中氧的含量,使燃烧物质因缺乏或断绝氧而熄灭。4、抑制灭火(化学过程):用灭火剂参与燃烧链式反应,抑制燃烧,使燃烧反应停止。•灭火基本措施:1、控制可燃
本文标题:2011年六分公司项目施工安全生产培训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87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