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军垦雕塑军垦魂——石河子市广场雕塑群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薛洁内容提要:本文透过军垦文化名城极富军垦文化特色的军垦雕像群,探形求义,阐述组雕丰富的思想内容;又透过它的结构造型,文化内涵集中地、整体地阐释组雕的艺术特色。组雕是石河子人的象征,是石河子新城的象征,是军垦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史诗般豪言壮举的集中再现,是屯垦戌边、艰苦奋斗、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可以说整个垦区的主要希望与志向都源于此亦蕴藏于此。关键词:石河子雕像军垦文化艺术特色联合国总部有一尊《化剑为犁》的雕像,它表述着人类热爱和平、发展、进步的共同愿望;中国西部石河子有一支铸剑为犁的部队,50年来实践着人类的这一美好愿望;《王震将军》、《军垦第一犁》、《边塞新乐章》真实地、永远地凝聚和记录下了兵团人拓荒、创业时期的一个又一个闪光的瞬间和历史。位于石河子市区的几组特别建筑──雕塑,是石河子人用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思想感情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只有了解石河子垦区、民族对一定事物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才能加深对这个地区、民族的深入了解;只有了解一件作品所表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才能深刻地理解这件作品的文化内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拟从雕塑身上发掘出垦区各民族人民所赋予它的文化象征意义及其艺术特色,并作出粗浅的阐释。意在宣传、弘扬军垦文化。这对于促进屯垦戌边、加强民族团结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开发利用石河子旅游民俗文化、推动垦区经济文化发展有一定裨益。一、《军垦第一犁》群雕为了纪念在西部拓荒的将士,1985年,兵团人在石河子广场西侧,用紫铜塑起了这座雕塑。整个画面是两个人在前奋力拉犁,一人在后扶犁。简朴的军装,简陋的劳动工具,前面两人拼命用力向前头胸手膝紧扣一起,背、臀和一腿极度用力,几成一线,脚趾深抓土地,以此姿势拉犁用力达到平衡、稳步向前。面对着深深埋向土地的头颅,深深嵌入地壳的大犁,裸露的上身,发达的肌肉,凸起的筋骨,它以象征手法,再现了垦荒时期的历史生活背景,能够唤起人们对创业年代的回忆。5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22兵团9军26师和兄弟部队遵照毛泽东“屯垦戌边”、“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在王震、陶峙岳将军的率领下,扛着枪镐,背着背包,徒步进驻亘古荒原──石河子。在当时“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六月穿皮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这支以铁的纪律武装起来的、最具生存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队伍,从人拉犁,一枪一镐,二牛抬杠始,一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白手起家,相继开荒300多万亩,建起了18个农牧团场、28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在过去连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划了个圈,建起了一座“你说它是城市、却有田园风光;你说它是农村、却有许多工厂”的胜似瀚海蜃楼、蓬莱仙境的亦城亦乡、亦工亦农的军垦特色城。一段军垦生活轶事反映了当年“八人拉犁气死牛”的真实故事,那是1950年春天,77团八连在乌拉乌苏下二工垦荒,全连150人要完成1500亩的开荒播种任务。人挖牛犁,可犁多牛少,任务又紧。怎么办?连队指导员郝国修召集诸葛亮会,班长康立炳、王志清说:“人民战士愿当人民的老黄牛,犁我们拉。”第二天,在干部的带领下,肩扛木犁,手拿芨芨草绳,下地拉开了人拉犁的帷幕,战士们分工合作,8人一组,展开了拉犁竞赛,平均日犁地8--10亩,还超额完成200亩。这时,犁了一天地的老牛突然暴病而死,有战士风趣地说:“这牛拉犁赶不上人,是气死的。”于是,“8人拉犁气死牛”便不胫而走,传遍全团,并编配一首打油诗:八人拉犁气死牛、芨芨搓绳不发愁,先甜后苦甜不长、先苦后甜甜永久。应该说,这则故事为《军垦第一犁》雕塑的诞生提供了生活原型和创作源头。军垦老兵们看着它感慨万千,把它视为心中的图腾。军垦第一犁《军垦第一犁》是人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缩影,是石河子人的象征,是保边卫国、艰苦创业、丰衣足食的象征。每每站在群雕下瞻仰,都能使人生机盎然,它昭示着后人继承和发扬军垦第一犁精神。二、《边塞新乐章》群雕位于石河子市游憩广场东侧,与《军垦第一犁》对称呼应。如果说《军垦第一犁》反映军垦战士战天斗地、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那么《边塞新乐章》则反映的是军垦战士在田间劳作休息的片刻、尽享天伦的瞬间。这座群雕由3位女性和一婴儿组成。怀抱婴儿的母亲处于中心位置,她头戴军帽,体魄健壮,盘腿坐在田埂上给婴儿喂奶后,甜蜜地俯视着怀中戴肚兜的婴儿。她就是50年代参军进疆的山东、湖南女兵的代表形象;大嫂的左侧前方端坐着一位身着军装的年轻姑娘,她端庄秀丽、刚毅的眼神中透出文气和理想,在紧张劳动之余,分享快乐,并凝视前方,憧憬未来,她是60年代来石河子的京津沪等城市支边青年的缩影;坐在大嫂右侧后方的是一位维吾尔族少女,她浓眉大眼高鼻梁,秀卷的长发上系着纱巾,垂着两条大辫,穿着本民族姑娘的连衣裙,喜悦地观看着大嫂怀中的孩子,分享天伦之乐,她便是垦荒者中少数民族的典型代表。边塞新乐章面对屯垦戌边基业,民汉的汗水融合在一起,感情凝聚在一起,此情此景,既象征着民汉“两个离不开”的血肉关系,又谱写着屯垦戌边、民族团结的赞歌。《边塞新乐章》作为女性与母性的形象,被视为爱恋的源泉和温暖的家园。从理解石河子人的情感角度来考察其象征意义,它蕴含着浓郁的亲情和友情,更是军民之情、民汉之情。近前伫立、凝视、端详,似乎情感在孕育、在勃发、在升华,就像大地需要阳光雨露,人们需要家庭天伦。从对家庭中母爱温馨的感受、依恋,到期求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以强固屯垦戌边千秋基业。基于此,一队队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的女兵、姑娘,从湖南、山东、上海、天津...四面八方,一批又一批西进支边,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洋溢出青春`活力和温馨。正是她们的到来,解决了军垦战士男多女少的婚姻大事;正是她们的勤劳,既当战士又做母亲,实践着历代屯垦无法比拟的继往开来的屯垦事业;正是她们的奉献,用青春、用热血、用汗水、用爱心奏响了边塞新乐章。眺望群雕,整个轮廓犹如一座大山,寓意着百万大军在边疆生根繁衍,为屯垦戌边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这才是强大生命力的象征,世世代代、传承不息,稳如泰山。三、《王震将军》雕像为缅怀新中国屯垦戌边的伟大开拓者,为庆祝兵团成立40周年,由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教授创作的《王震将军》雕像于1994年9月落成于石河子市游憩广场南端正中,和《边塞新乐章》、《军垦第一犁》呈品字形,共同构成了军垦新城的独特组雕。雕像由王震将军锻铜全身像和一匹花岗岩石马组成。这座铜石结构的雕塑高8.5米,象征王震将军享年85岁,而雕像中将军年龄与王震当年在石勘察、指挥时年纪相仿,较真实地反映了垦荒初期王震将军亲自勘察、指挥垦荒的风貌。塑像王震将军神采奕奕地站在高坡上眺望前方,微风吹动着军衣,右手紧握着望远镜,左手平伸指向前方;身后是一匹载着主人驰骋疆场、又来垦荒的骏马作为陪衬,既是将军戎马生涯的艺术象征,又真实地再现了50年代初将军一行在石河子骑马勘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广场上空仿佛回荡着将军当年一诺千金、掷地有声的豪言:“我们就在这里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基座正面刻着邓小平同志的手书“王震将军”大字,代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王震将军的戎马生涯和开拓军垦事业的充分肯定,意味着党和国家对屯垦戌边、安定团结、统一大业的高度重视和极大支持。5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军垦官兵的艰苦创业下,用鲜血和汗水建起了18个以部队番号命令的农牧团场,用节省的一件军衣领、一顶军帽沿等,点点滴滴聚集起来办起了新疆第一批工业,以“八一”军队字号的企业制造出了新疆有史以来的第一张白纸、第一匹毛布、第一袋白糖...,一座军垦新城在此诞生、崛起,王震将军的豪言早已成为现实。改革开放20年来,石河子的发展变化日益刷新、瞩目,并不断兴盛、完善。这座雕塑的象征意义还在于:以王震将军为代表的老一辈屯垦戌边将士的形象永远在军垦人心目中耸立;永远激励军垦后代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巩固发展军垦老前辈为我们创下的屯垦戍边基业;真正起到对自治区经济建设、边疆安定团结、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四个力量的作用。四、组雕的艺术特色策划精心独到,立意精深高远,突出军垦特色。经历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劳动创造,亘古荒原石河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作为兵团的诞生地、基地和窗口,一组雕像集中矗立在石河子市广场中心,有它独特的军垦文化的代表意义。组雕对于军垦战士的歌颂,着力在于引导人们缅怀老一辈革命家、军垦将士,讴歌各族军垦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斗不息的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屯垦戌边、民族团结的情怀,勉励军垦后代学习父辈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使屯垦戌边事业世代传承。这些精心的构思和深远的立意,三雕塑分别得到了生动的艺术体现。其中的每一幅场景、每一个动作,无论勘察还是垦荒、着装还是休息,都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带着深深的军人的痕迹,反映了军垦特色,堪称突出主题的精品之作。置景独具匠心,尽显史诗气魄。《王震将军》雕塑高耸广场正南,置于这一最重要的显赫位置,以显示突出地位,代表着党和国家对屯垦戌边事业的支持和关怀;《边塞新乐章》专置于《王震将军》东侧,寓屯垦戌边大业如旭日东升,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永远充满勃勃生机和殷殷希望;《军垦第一犁》位于其西侧,喻军垦战士艰苦拓荒披星戴月、夜以继日,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特别以人力拉犁补畜力不足,这种创业精神达到了令后人仰视的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组雕各自独立又统一相谐的品字型整体场景把军垦文化名城推向高峰。一个个有机结合的雕像造型、肢体动作所营造的宏大气势,尽显史诗气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为石河子新城锦上添花。独特结构造型,拓展联想视野。雕像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丰富其艺术表现力,主要体现在雕像设计、作品处理的结构、造型上。如《王震将军》采用铜石结构,主次分明,王震一手握着望远镜,一手伸向前方,一副威风凛凛的将军气派,无论是戎马征战还是屯垦戍边,都象是在指挥千军万马;《边塞新乐章》《军垦第一犁》雕塑的人物群像均采用锻铜制作,色调深沉凝重,安排错落有致,其基座为大理石贴面,似泰山、土地,坚实而稳固,为边疆第二故乡的屯垦戌边事业播种、耕耘、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品增加层次和背景,设计了一些烘云托月的画面。如《王震将军》身后的一匹骏马起到了烘托效果;眺望《边塞新乐章》背景,造型犹如一座大山;再观看《军垦第一犁》,恰似拼命拉犁的“老黄牛”。件件作品造型意味深长,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整体感,给人极强的可视欲。它有力地延伸了雕像的表现空间,拓展了游人的广阔视野和丰富想象。石河子市以广场为舞台,以《王震将军》为核心,以《边塞新乐章》和《军垦第一犁》为主干,以《绿风》、《清泉》为陪衬,通过雕像画面的有机组合,将指挥、垦荒、亦兵亦农和五湖四海的亲情、民族情、军民情氛围融成一体,集中凸现,充分展示了军垦雕像军垦魂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石河子从她创业、诞生的那天起,党和国家就非常重视、倾注关怀。50年代至今,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此视察指导工作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全国同级城市中,石河子是享受殊荣的。如朱德、周恩来、陈毅、王震、邓小平、李鹏、江泽民等等,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屯垦戌边事业的关怀和支持,与边疆的稳定、祖国的统一、政权的巩固紧密相联。石河子人因享有殊荣、拥有组雕而荣耀,他们不会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屯垦戌边的重托。透过这些最富军垦文化特色的可视形象,探形求义,阐释组雕的象征意义。它是石河子人的象征,是石河子新城的象征。是军垦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史诗般豪言壮举的集中写照,是屯垦戌边、艰苦奋斗、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人与象征共存,这个象征似乎密藏着整个社会的主要希望与志向,深蕴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意义。注释:1.《农八师垦区石河子市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36页2.艾青《年轻的城》引自《农八师垦区石河子市志》第845页3.《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石河子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22页
本文标题:军垦雕塑军垦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9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