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始建于明朝初年。天安门是皇城正门,明清两朝在这里举行颁诏礼。天安门前建有封闭的“T”字形广场,广场两边是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两门附近分别是公布进士黄榜和审查死囚案件的地方。广场两侧分布着封建王朝的官署衙门,结构严谨,充满皇家气派。今日的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已焕然一新。自从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天安门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天安门广场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国家博物馆居其左,人民大会堂居其右,广场中轴线上自北南向南分别是国旗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整个广场气魄宏大,无与伦比,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地方。第一节概况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宫城时,将元大都南城墙向南推至今前三门大街一线,在元大都丽正门北侧建承天门(天安门),同时建成了封闭的“T”字形广场。广场东西两侧基本上按“文东武西”的布局分布着各中央机关。清代大体承袭明制。辛亥革命以后,天安门广场对外开放。由于其处于城市中心,成为群众集会、演说游行的地方。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1947年的“反饥饿、反内战”示威游行等,都发生在天安门广场。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首都30万群众参加了这一隆重的开国大典。20世纪50年代,整修了天安门城楼,拆除了“T”字形广场的围墙,拓展了长安街,建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70年代又建造了毛主席纪念堂,形成如今天安门广场的建筑格局。1999年建国50周年前夕,再次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改造。用28万块浅粉色花岗岩石取代了过去的水泥砖;广场两侧各辟4800平方米的绿地,总面积9600平方米,象征着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并改善了照明系统。改造后的天安门广场,更显得美丽与壮观。1961年,天安门城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节天安门一、天安门城楼(一)历史沿革天安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建时,城台开有五门,上部门楼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重檐中间悬“承天之门”匾额,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承天门门楼在明天顺元年(1457)被火烧毁,明成化元年(1465)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明崇祯十七年(1644),承天门再次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按照明代建筑规制重建承天门后,改称为“天安门”。建国以后,政府对天安门进行过多次大规模修缮与改造。对门楼内全部木构件都做了防腐、防火处理;安装了电梯、照明、供暖、通讯、摄影等设施;在天安门前东西两侧增建观礼台等。1988年元旦,为迎接龙年旅游年,天安门城楼正式对公众开放。(二)建筑规制天安门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通高33.7米(1970年重修后,高度为34.7米)。城台下部为汉白玉须弥座,上部为城台主体,外面包砌山东临清官窑烧制的城砖,城砖外抹灰再涂以红色颜料。城台正面开有五间锅底券(俗称桃尖券)门洞。正中的御路门洞最宽、最高,其余的门洞尺寸自中央向两侧递减。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顶上覆盖黄色琉璃瓦。大殿有60根红漆立柱,地面铺设的是苏州、江宁等地烧制的金砖。“九”这个数字在天安门中随处可见,如城楼面阔九间;檐角小兽九只;门窗共36扇,为四“九”;城台券门每扇门的门钉为81颗,为九“九”等;以喻天数。(三)功能用途天安门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明清时期凡遇国家大典,如皇帝登基、册立皇后、册立太子、命将出征等,都要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隆重的颁诏礼。颁诏礼从太和殿开始。届日,皇帝御太和殿,内阁大学士从太和殿内的黄案上捧诏书至太和殿前檐下授予礼部官员。礼部官员先将诏书放在丹陛正中的黄案上,行礼后再置于云盘内,捧出午门放入龙亭。銮仪卫校卫将龙亭抬往天安门城楼之上,奉诏官捧出诏书,由宣诏官在宣诏台宣读,文武百官在金水桥南跪听。之后。奉诏官将诏书从天安门城楼上降下,礼部官员用朵云漆盘承接后,放入龙亭内抬往礼部。礼部官员负责将诏书用黄纸誊写若干份,分送各省,颁布天下。明代颁诏,用龙头杆系黄丝绳拴诏书降下;清代改用木雕金凤口衔诏书由上而下,俗称“金凤颁诏”。明清时期,每逢圜丘坛祭天、方泽坛祭地、祈谷坛祈谷、先农坛耕耤田、御驾亲征等,皇帝及随从人员都从天安门出入。(四)今日天安门天安门城台正中大门上方挂有一幅巨型毛主席画像,画像高6米、宽4.6米,加上相框总重约1.5吨,每年国庆节前都重新绘制。开国大典时,天安门上悬挂的第一幅毛主席画像为头戴八角帽的形象,作者是周令钊。现在的画像工作由北京美术公司的画家担任。天安门城楼重檐正中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以周令钊和张仃的创意为基础,最终由梁思成完善设计。国徽图案由天安门、国旗、齿轮、麦稻穗、红绶带组成。天安门城楼内以屏风分隔成5个空间,其陈设是根据开国大典时的环境布置的。二、天安门前设施(一)外金水桥天安门前外金水河上跨7座并列的三孔拱券式石桥。中间5座分别与天安门城楼的5个门洞相对,正中为御路桥,供帝后行走;两侧为皇族桥,供宗室王公行走;皇族桥左右两侧为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另外两座为公生桥,分别位于太庙和社稷坛南大门前(此二门为民国年间在皇城城墙上辟建),专供四品以下官员、兵弁、杂役等行走。外金水桥中御路桥最长、最宽,桥栏望柱上雕以云龙纹饰。其他桥的长度与宽度依次递减,望柱柱头为火炬形,上面刻阴线24道,又称“二十四气”式。(二)华表天安门城楼前后各有一对立于明成化元年(1465)的汉白玉华表,每座华表高约10米,重达20吨。华表由三部分组成:底部是围绕有护栏的八角形台座;中间柱身通体雕有盘龙和朵云,柱头横插云板;顶部承露盘上有一蹲兽,俗称“望天犼”。华表通常置于宫殿、陵墓、坛庙前后,也立于桥头、渡口、关津等处,起着美化和标志的作用。华表起源于“表木”,立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名称。立在坟墓神道两侧的称为“墓表”;立在交通要道和驿站作为路标使用的称为“路表”或“桓表”。其中雕刻华丽的便称为“华表”。也有华表源于诽谤木的说法。(三)石狮天安门前有两对雕刻于明永乐年间的汉白玉石狮,它们分别位于外金水河南北两岸,东侧的都是雄狮脚踏绣球,寓意一统寰宇;西侧的都是雌狮脚踩幼狮,寓意子孙绵延。两对石狮的头部都歪向内侧,以示保卫御路。石狮为镇物,一般置于大门前。第三节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广场一、“T字形广场明代承天门广场是用红色宫墙围成的“T”字形,其东端为长安左门,西端为长安右门,御路南端为大明门,北端为承天门。外金水河以南,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之间,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80米的地方全部用石板铺砌,称为“天街”,是颁诏时官员们跪听之地。天街中部与中央御路连成一体,其围墙与皇城城墙相接。“T”字形广场是皇城的前区。清代对广场结构没有改动,只是将大明门改称大清门,承天门改称天安门。乾隆十九年(1754),在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外,分别增筑了东三座门(今南池子南口以东的长安街上)和西三座门(今南长街南口以西的长安街上)。[快车下载]明清时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jpg:[快车下载]清朝时期天安门及其广场平面示意图.jpg:二、文东武西天安门广场东侧宫墙外(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带),基本上是各文职机关所在地。明代设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等;清代增设了翰林院等。天安门广场西侧宫墙外(今人民大会堂一带),大体上是武职和司法机关所在地。明代设有五军都督府、锦衣卫、太常寺、通政使司等;清代改设銮仪卫、太常寺、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刑部等。三、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分别位于太庙前和社稷坛前的长安街上,门为东西向,券门三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砖石结构,单檐歇山顶。1953年,为改善日趋拥挤的交通状况而将此二门拆除。长安左门俗称“龙门”。在故宫太和殿举行“金殿传胪”仪式后,礼部官员把进士黄榜张挂在长安左门外临时搭建的“龙棚”里,新科进士们均由长安左门出皇城依序看榜。五行方位中东方属木,主生;四象中东方为青龙,皇城前广场东门上应天象。“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故名。此外,长安左门内千步廊拐角处,还是“吏、兵二部月选官掣签”(选拔官吏)及礼部“磨勘”(复查乡试、会试试卷及考生资格)的地方。长安右门俗称“虎门”。每年8月初,皇帝诏令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王公大臣,在长安右门内千步廊拐角处集中会审未决死囚案件。霜降以后,刑部监狱内的死刑犯从长安右门外下囚车,由南门洞进入,在长安右门内千步廊拐角处一字排开,跪在公案前听候审问,案件呈送皇帝最终裁决。五行方位中西方属金,主杀;四象中西方为白虎,故长安右门俗称“虎门”。四、千步廊千步廊位于广场御路的东西两侧,南北方向为通脊联檐廊房,各110间。到天街南侧向东、西方向各延伸34间,东至长安左门,西至长安右门,总共有廊房288间。民国初年,千步廊被拆除。御路东侧千步廊外为卢部米仓,御路西侧千步廊外为工部木仓。五、大明门大明门位于“T”字形广场南端,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元年(1912),改名为“中华门”。大明门为砖石结构,单檐歇山顶,券门三间,门前石狮一对,左右立下马碑各一座。明永乐年间建成时,大学士解缙题写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清代没有改动。1958年天安门广场扩建时将此门拆除。1976年在此处建造了毛主席纪念堂。六、正阳门正阳门位于大明门南侧,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正阳”是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之意。明清时期,正阳门包括城楼、箭楼、瓮城、瓮城内的关帝庙与观音庙、瓮城前的正阳桥与五牌楼,它们共同构成北京内城正南一组壮观的建筑群。其中城楼高40.36米,箭楼设有箭窗94个,均是内城各城门中最高大宏伟的城楼和箭楼。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正阳门被八国联军的炮火击毁,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正阳门城楼,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正阳门箭楼。在正阳门城楼与大明门之间,有一个百步见方的小广场。广场上石护栏的通道呈“十”字形,称“棋盘街”。棋盘街南连正阳门,北接大明门,东、西分别通往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和西江米巷(今西交民巷)。因明清两代不准平民从皇城中间穿行,棋盘街便成为当时北京东、西城市民来往的交通要道。第四节今日的天安门广场一、广场与长安街今日天安门广场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明清时期长安街以天安门城楼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长安街从长安左门至东单牌楼,西长安街从长安右门至西单牌楼。1966年长安街成为一条横贯北京城东西的交通大道。如今的长安街向东延伸到通州区,向西延伸到石景山区,平均宽度70米,最宽处100米,长度46千米。[快车下载]天安门广场示意图.jpg:二、国旗、旗杆、升(降)国旗仪式(一)国旗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提案。国旗图案的设计者是曾联松。在开国大典上,由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长5米多,宽3米多。如今这面国旗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二)旗杆1991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国旗法》。为适应新的升(降)国旗仪式的要求,对原旗杆基座和旗杆进行了改造,改建工程于1991年5月1日竣工。改建后的旗杆基座面积由原来的4平方米增加到36平方米,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周围有2米宽的通道。基座外环铺2米多宽的赭红色花岗岩,最外层为5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外的护栏由56个金色铜制隔离墩组成,象征56个民族团结在国旗下。新旗杆由无缝钢管制作,从原来的22.5米增高到32.6米,分4节组装,重达7吨。(三)升(降)国旗仪式自1991年5月1日起,在天安门广场开始执行北京市政府颁布的升(降)国旗仪式的新规定,仪式分为节日和平日两种。逢国家重要庆典或每月1日,举行节日升(降)旗仪式。届时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国旗护卫队官兵36人
本文标题:北京主要景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0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