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施模式研究
“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施模式研究摘要:将生活素材引入地理课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课外活动,包括与地理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地理考察等;一种是将生活素材引入地理课堂,即“生活化地理课堂”。“生活化地理课堂”有两种实施模式,即渗透列举式和情境探究式。关键词:生活化地理课堂;渗透列举式;情境探究式为改变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脱离,高中新课程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将现实生活的丰富素材引入地理课程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生活素材引入地理课外活动,如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乡土地理考察和调查等。一种是将生活素材引入日常课堂,我们称之为“生活化地理课堂”,这是一种有效而易操作的方式,正日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如何实现“生活化地理课堂”?课题组经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两种主要模式,我们称之为渗透列举式和情境探究式。一、渗透列举式渗透列举式是将生活素材部分替代课本案例的一种方式。[教学现场]课题:人口的空间变化(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授课教师:孙旭;使用技术:电子白板和学案。片段一:师:我平常上课讲什么话?生(齐答):普通话。师:我们这里是常州啊,“囊外赴港桑再无”(常州话,为什么不讲常州话的意思)。(注:因为教师突击学习,所以发音不标准,学生哄堂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师: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听懂了?(注:大部分的学生回答听懂了,还有小部分好像没有听懂)师(分析):这可能是两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是我的发音不标准,第二是我们班有部分同学也是外地人。我和我们班的这部分同学都是从外地来常州的,这就涉及人口的空间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人口的空间变化”。师(提问):什么叫人口迁移?请判断下列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1.本班×××同学寒假赴韩国交流。2.我们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南京行知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3.最近我从学校教工宿舍搬到和平国际小区。4.×××同学准备暑假后到澳大利亚读书。学生回答,教师点评。片段二:教师提问:请结合实例说明人口迁移有什么影响?生1:为城市提供劳动力,我们曾经调查过常州市区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他们都是从农村来的农民工,他们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生2:我们家门口的菜场内卖菜的大都是外来工。生3:还有清洁工许多也大多从农村来的。我们的老师也有不少是从外地来的。生4:我们家边上有许多外来户,我不是说他们不好,但他们确实有些习惯不好,比如闯红灯、随地吐痰等。还有他们的孩子上学都是蓝天学校(注:常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而创办的公办学校),还有外来工学校,学校风气好像不太好的。教师评价: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具体讨论人口迁移的影响可以从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来思考。刚才同学们讲的都是对迁入地的影响,有积极的,如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有资料说2008年在苏南务工的苏北人已达212.3万,他们对于活跃城市经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人口迁移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社会治安问题,给迁入地教育、交通等带来的压力等。对迁出地的影响也可以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来看,积极的影响主要是缓解人口和环境压力,增加收入等,消极的是造成人才流失。片段三:教师:刚才我们提到了教师从苏北流向苏南,我就是其中一个。“安土重迁”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那么,请同学们帮助分析一下为什么我要从苏北到苏南来呢?学生齐答:苏南工资高。教师:对的,主要是这个原因,也可以说是经济原因。我们看一下这幅图(展示江苏GDP分布图),我老家在徐州,2008年人均GDP在5000元到9000元之间,而常州人均GDP是40元左右,差异还是非常大的,这是主要原因。还有呢?学生1:常州交通方便。学生2:常州环境好。教师:对了,这些都是。要是以前,我从常州回徐州坐火车要8个小时,但是现在坐动车只要3.5个小时,方便多了。常州的环境也确实不错。教师总结。[跟进反思]渗透列举式是将生活知识融入课堂的一种模式,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引入课堂的生活素材必须具备:1.时代性,即社会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例子。如有的老师在讲“水循环”时举大禹治水和黄河水患的例子就不如列举南水北调和1998年抗洪等更贴近学生的生活。2.可接受性,即符合学生的经验和认知特点。如让城市里的学生讲农业的相关问题,学生因为没有相关的经验难以讲好,如果让他们讲城市或工业的问题,学生就很熟悉,容易接受。3.真实性,即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如果教师编造虚假的事例,不仅起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4.趣味性,即学生比较感兴趣。如现在的学生对NBA、明星等很感兴趣,如果列举与NBA、明星有关的例子,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增。5.乡土性,即发生在学生所在地域的事实,学生会感觉更加亲切。如讲交通运输的高速化,列举法国、日本的高速列车就不如列举常州的BRT或龙江路高架更好。二、情境探究式情境探究式是教师设置基于本地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探究的一种方式。[教学现场]课题:我们的城市将走向何处(城市化,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授课教师:李万龙;技术:多媒体和学案。片段一:[情境创设]课前播放自制动画(以《有没有人告诉你》为背景音乐,动画中的图片是常州过去和现在的一组照片)师:城市,是个既令人向往又会使人迷茫的地方,正如陈楚生在《有没有人告诉你》中唱的:当火车开入这座陌生的城市,那是从来就没有见过的霓虹灯……看不见雪的冬天无言的城市,我听见有人欢呼有人在哭泣。陈明也曾唱道:在城市中流行一种痛,那是爱神之箭偏了它的方向。但不管是无言的城市,还是爱神之箭偏离方向的城市,都挡不住像我一样从乡村来城市寻梦人的脚步。2001年我从苏北――周恩来的家乡淮安来到龙城常州,这几年亲眼见到常州的巨大变化,快速交通的发展使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公园的免费开放使我们感觉常州更美了。但是也有一些现象让我困惑,常州的房价还会上涨吗?常州的人口会越来越多吗?常州会向“摊大饼”一样无限地向外扩张吗?常州的空气质量什么时候会改观?常州运河的水质会变好吗?总之,常州这座城市将走向何处?它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番。你们作为常州人对常州的变化可能感受更深,能不能让我们回忆一下常州这几年都有些什么变化?学生说出的常州的变化,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下来。师(总结):这些变化不仅在常州发生,在中国的其他城市也发生了。比如深圳,(教师展示反映深圳的变化的图片和城市地域、人口数量变化的数据),这些变化就是城市化。什么叫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口城市化,二是地区城市化。那么哪些特征可以明显地反映这一过程呢?片段二:(教师转承)既然城市化有这些好处,我们就大力发展城市好了,为什么我们在1958年、1962年及“文革”中要将城市人口下放到农村,让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去呢?我们的城市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找到我国城市发展的方向,就必须研究那些走在我们前面的国家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路,从中找到一些规律,从而为我们的城市找到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哪些国家走在我们的前面,当然是发达国家,为什么?因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通过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可以找出城市化进程的规律。探究活动1:读课本33页图2.20,分析发达国家各阶段城市化的特点,完成“不同阶段城市化特点比较表”(表略)。学生完成表格,教师点评。师(讲解):在完成前面表格的过程中,涉及到一些概念,如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等,下面对这几个概念进行解释(略)。师(转承):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城市化的什么阶段?常州处于什么阶段?生:发达国家处于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处于加速阶段,常州处于加速阶段。师(点评):发达国家也有处于中期加速阶段的,因此可说是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中也有处于初期阶段的,少数国家如韩国2000年城市人口比重就达到了88%以上,因此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常州市城市人口比重已经超过50%,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师(承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因此其城市化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探究活动2:读32页图2.19,完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比较表”(表略)。学生完成表格,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师(总结):由此可见,在我国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不能盲目推进城市化进程,而应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因此应该采取积极稳妥的策略。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的方针是: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对于常州来说,常州目前已经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完善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城市环境的治理,建设生态城市,因为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深刻的地方,城市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深刻的,具体影响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探讨。[跟进反思]情境探究式课堂是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让学生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进行系列探究,并将相关的理知识组织在问题中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以目的为中心”模式,它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学生在使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实现在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能产生积极意义的变化时,学得最好。这里的目的不是学习目标,不同于任务驱动,是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目的,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实质是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知识回归本来的面目,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但这种模式并不适合于所有教学内容,教师要进行分析后加以选择。如常州市中小学2006、2007年连续两年都因台风影响而放假一天,教师可以以“明天学校还会放假吗”为主题将“常见天气系统”中的气旋、反气旋知识组织起来,让学生进行探究。其主要流程如下:现在知道常州附近有一个比较强的台风,常州目前正吹西南风,如果你是教育局长,那么你会通知中小学放假吗?→台风来临为什么要放假?→台风的危害→台风是什么?→气旋、反气旋的知识→气旋、反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由常州的风向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确定台风是否会过境?→决定是否放假?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几个要求:要有明确且适当的学习任务;学习者有学习的意向;有和谐、融洽、相互支持和相互欣赏的心理氛围;有丰富的、高品质的学习资源。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较高的,其关键在于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并能够对知识进行驾驭。总之,“生活化地理课堂”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课堂,即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促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教学的情境,情为之所牵,意为之所动的课堂。它能够保证学生经验的连续性,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地理知识之间形成对接;能够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赋予地理学习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心理,促进学生思维的觉醒;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参考文献:[1]陈大路,夏志芳.生活经济,为有源头活水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9).[2]张莉.生活地理教学设计例谈[J].广西教育,2007(10).[3]张凤慧.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与反思[J].陕西教育,2008(9).[4]张玉强.地理学习中如何使课程生活化[J].地理教育,2006(6).作者简介:完利梅,女,41岁,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常州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市学科中心组成员,中学高级教师。(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本文标题:“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施模式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18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