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1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按照国务院部署和省政府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第二个颁布实施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甘肃生态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格局,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功能区。以下是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关于“三屏四区”资料介绍。“三屏”是指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河西内陆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区”是指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涉及37个县市区,面积26.7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84%。人口883.18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61%。生态功能区要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供给为主要任务,增强提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产品的能力,引导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有序转移。在突出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科学界定部分区域的农牧业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林下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特色产业。1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2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临潭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总面积33031.2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6%;2008年,区域内总人口为154.1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86%。该地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多属高寒阴湿气候,是省内草场、林地比较集中的区域,植被茂密,传统牧业比较发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其中,黄河在玛曲境内迂回绕行433公里,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卓尼、临潭两县林区集中,是洮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功能定位: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全国生态重点治理区。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以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重点,加快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以草定畜等制度,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草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段沙漠化防治,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培育与生态环境适宜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建设全国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全省优质畜产品供给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是我国黄河流域最大的水源补给区。草地、森林和湿地构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涵养和补给着黄河水源,年提供约66亿立方米水量,约占黄河总径流量的11%,在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区域已纳入国家限制开发生态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区,200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并启动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涉及生态保护与修复、农牧民生活生产、生态保护支撑体系等建设。2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是指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是我国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陇南市的武都区、文县、康县、宕昌县、两当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舟曲县。面积25060.0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88%。2008年,人口为145.3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53%。该地区天然植被较好,是甘肃省最大的原始林区。流域内林地8838平方公里,天然草地16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40—57%,林草覆盖率最高的区域达到80%以上。既是甘肃热量和水分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林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为我国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功能定位: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区域。发展方向: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利用、休养生息的方针,以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减少与主体功能定位不一致的开发活动。继续实施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草地治理工程3及农村能源工程等。适度发展采矿业及水能开发,发展特色农业、林业和牧业;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该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区域内水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富集多样,有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之一。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作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生态地区范围。汶川地震使这一地区生态植被遭受重大破坏,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加剧。该区域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嘉陵江和长江干流的生态改善。工程主要涉及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长防长治林、公益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3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甘肃省与青海省交界处,东西向绵延约1000公里,宽约200—300公里,总面积约15.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处于河川水系之间,具有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高原冰川面积约1970平方公里,储存的水量是三峡水库蓄水量的两倍多。降水和冰雪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每年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苏干湖四个内陆河水系提供约75亿立方米的径流量,是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等绿洲的水源基础,维系着近500万人口、70多万公顷耕地和众多工矿企业的生存,为我国重要冰川、湿地保护地和河西内陆河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包括酒泉市的阿克塞县、肃北县(不包括北部区块),张掖市的肃南县(不包括北部区块)、民乐县、山丹县,金昌市的永昌县,武威市的古浪县、天祝县,兰州市的永登县和中牧山丹马场特别区。面积107352.8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5.21%。2008年该区域人口为184.0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7%。功能定位: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河西内陆河流域水源涵养保护区,绿洲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发展方向:以构建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为重点,实施对祁连山区冰川、湿地、森林、草原抢救性保护,防止人为生态破坏,实行严格的管制措施,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创新保护机制,适度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引导人口和产业有序转移,减轻系统压力。按照“南护水源、中兴绿洲、北防风沙”的战略方针,强化祁连山保护区水源涵养,采取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加快中部绿洲节水型社会建设,遏制下游荒漠化,实施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的同时,积极支持永登、古浪、永昌、山丹、民乐等农业条件较好的县,发展特色农业和绿洲节水高效农业,协同建设沿黄农业产业带及河西农产品主产区,提升其在全省农业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3.1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石羊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东部,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200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并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规划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保4障、灌区节水改造、生态建设与保护、水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6大工程措施。2008年5月上报国务院《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3.2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黑河是西北的第二大内陆河,2001年8月,国务院批复《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已连续8年实现向下游正义峡泄水9.5亿立方米的分水目标。2004年6月编制完成了《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二期规划),并通过黄委会审查后上报水利部;2008年10月水利部决定对《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重新调整修编,将单项规划调整为综合治理规划。3.3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疏勒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段,疏勒河流域分苏干湖水系和疏勒河水系。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也是国家“九五”计划重点项目。重点是解决甘肃中南部地区数万移民的贫困问题,增强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该项目于1996年5月启动,经中期调整,2006年12月竣工。4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地处民勤县的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是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区,面积15835.1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72%。2008年人口为30.2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15%。该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降水稀少,日照充足,风沙多,以荒漠植被为主,大部分土地不适宜开发。由于石羊河上中游大量用水,民勤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植被严重退化,土地荒漠化加剧,民勤绿洲岌岌可危。功能定位:国家重要的生态修复和治理区,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发展方向:立足流域水资源,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适度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移民,减轻环境压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防沙治沙,发展沙产业,巩固绿洲生态建设成果。严禁任何不符合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促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5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与新疆接壤,总面积26718.1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27%。2008年该地区人口为18.29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0.7%。该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表水严重不足,区域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湿地面积萎缩、绝迹,天然植被急剧减少、退化,荒漠化面积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部分生物链中断,风沙危害严重,自然灾害加剧,人类文化遗产莫高窟和自然奇观月牙泉受到严重威胁。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功能定位:重要的生态环境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发展方向:坚持“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实施全面节水、“引哈济党”生态调水工程、结构调整和科学管理等综合措施,规范用水秩序,减少水资源无序开发,控制人工绿洲规模,打5造精品绿洲,发展与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相适应的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实现生态修复、生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把敦煌建成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敦煌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由于自然、历史和大规模人类活动等原因,近年来敦煌绿洲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加强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对维持敦煌绿洲稳定、保护文化遗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印发《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规划分核心区和关联区,核心区包括党河和苏干湖两个水系,涉及敦煌、肃北和阿克塞3市县,关联区包括疏勒河中下游昌马、双塔灌区,涉及玉门和瓜州2个县市。按照“内节外调统筹、西拒北通并举、水源绿洲稳定、经济生态均衡”的总体布局,以水权制度建设和综合配套改革为重点,实施节水改造、引哈济党、月牙泉恢复补水、敦煌地下水源置换、河道恢复与归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桥子湿地生态引水等工程措施,加大综合治理与保护力度。6.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陇东地区是我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极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庆阳市的庆城县、镇原县、环县、华池县,平凉市的庄浪
本文标题: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2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