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和爱情
第十一讲社会交往、人际吸引、亲密关系、孤独、助人行为、攻击行为、中国式关系和关系网教学目标、方法和重点教学目标:了解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掌握人际吸引的原理和亲密关系的特点;学会正确处理异性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重点:亲密关系主要问题为什么人类需要建立、保持和中断社会关系?为什么有的人很有人缘?爱与喜欢有什么不同?婚姻中能否没有浪漫的爱情?一、人际吸引的起源(一)亲和的需要(本能的)获得正向的刺激被他人注意得到情绪上的支持形成社会比较(二)情绪诱发的依附需要(社会性的亲和需要)(三)依恋风格安全型、逃避型、焦虑型二、社会关系的本质属性(一)人际关系是一个给予和得到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社会资源的交换(社会交换理论)。(二)人际关系中包含着各种资源的交换,人们在进行资源交换的时候,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际资源理论,参见右图)。(三)未形成相互吸引的个体,由于都认同群体,形成了同一群体中两个成员之间的关系(社会认同理论)。(四)人际关系发展经历4个阶段:定性、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人际关系发展的社会渗透理论)。爱服务物品钱信息地位抽象具体特殊一般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吸引情境因素接近性熟悉性高原反应与厌恶感个人因素相似性能力与犯错效应互补性四、亲密关系亲密关系一般是从表面到深层而发展的。外表美丽:美丽的刻板印象零接触相识表面接触中等亲密较大亲密五、爱情1.喜欢≠爱喜欢的成分:尊重和信任爱的成分:关心——为对方做事;依附或依恋——相互厮守;爱情的两个要素:激情——魂牵梦绕、排他和性渴望;关怀——倾其所有给予对方和偏袒对方。五、爱情2.爱情的类型Hatfield分类狂热式爱情友谊式爱情几乎被另一个人占据的强烈情绪状态相互尊重、信任、了解,有对彼此相爱的信心,自我表露程度高,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五、爱情Sternberg的爱情分类完美的爱亲密+激情+承诺空虚的爱承诺虚幻的爱(激情+承诺)迷恋激情友谊式的爱(亲密+承诺)浪漫的爱(亲密+激情)喜欢亲密五、爱情Hendrick的爱情分类情欲之爱友谊之爱游戏之爱现实之爱占有之爱利他之爱五、亲密关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关系中断经常出现的问题厌烦差异渐大,难以弥合沟通不良中断关系的判断标准相互吸引力是否还存在是否有其他吸引(第三者)中断关系的障碍大小(经济、孩子、舆论、重要他人意见)公平性如何(共有关系还是交换关系双方的要求和感受是不同的)亲密关系出现危机时的应对方式建设性破坏性消极积极忠实等待表达忽视离去六、孤独与人际冲突——特殊的人际交往形态孤独是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是由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没有被满足而引起的。相关心理因素如下:1.心理特质:害羞、压抑、内向、对自己评价过低等2.社会认知倾向:对他人过于严苛、对自己总是用防御性的归因来自我保护,不敢承认现实。3.社会环境因素:没有时间和机会与他人交往,与他人的交往过于肤浅,或者失去了过去亲密交往的伴侣或伙伴。16六、孤独与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是指人与人之间处于对立的状态,表现为双方关系紧张、不和谐、敌视或争斗。冲突解决模式关注他人的需要高中低关注自己的需要高合作竞争中妥协低顺应回避第二节助人行为和攻击行为助人行为一、助人的基本动机助人行为友善行为公共参与行为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其他利他有损己利他不损己利他亦损己损他亦损己利己不损他利己有损他两类:利他行为和一般助人行为。5个特征:自愿,利他目的,不求回报,付出,对方受益。亲社会行为我国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利他性亲社会行为英勇行为、救助、发展技能、捐赠、照顾、帮助、赠送、体力支持遵规与公益性亲社会行为公益行为、协调关系、利群体行为、遵守规则、积极建议、完善自身、拾物归还、遵从习俗、家庭养育、提供信息、亲情行为、责任义务行为、体谅他人、公德行为、环保行为关系性亲社会行为谦让、不伤害、关心他人、接纳、赶集、爱护动物、道歉、安慰、合作、分享、增进友谊、接触物品、发起友谊个人特质性亲社会行为宜人、赞美他人、忠诚、讲义气、同情他人、宽容、慷慨二、助人行为的原因(一)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社会生物学:利他是生物的本能进化心理学:物种保存延续的需要1.动物往往帮助那些有保存基因价值的对象,从而使这一物种的传递成为可能。动物及人类的互助行为中,受“亲属优先原则支配”。2.助人是一种社会适应行为。只有相互帮助,一个物种才可能更好地战胜环境威胁,在竞争中胜出。二、助人行为的原因互惠动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行为有一些动物所没有的动机,这就是社会交换动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行着互惠交换的原则。否则,助人的代价如果总是高于人们的可以预期得到回报的水平,可能就会让人感到得不偿失(社会交换理论)。二、助人行为的原因移情——利他动机:当我们能体会到他人的感受时,会激发出我们对他人的同情以及利他动机,帮助他人,改善他人的处境,并不考虑回报与代价。嘉年华豪华游轮起火,直升机、里根号航母参与救援三、影响助人行为的社会因素(一)旁观者他人在场引起责任扩散。他人在场减少了旁观者助人的可能性。在场的他人如何表现很重要。如果他人表现消极,人们的助人行为会减少;反之则反。三、影响助人行为的社会因素(二)人际关系的性质交换关系(市场交易中的人们)和共有关系(家人之间)在共有关系中,人们会关注对方是否需要帮助;而在交换关系中,人们关注的不是对方要不要帮助,而是对方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自己应该记住以后还他多少人情。四、影响助人行为的个人因素助人信念移情内疚闲暇或匆忙决策受助者的特征归因行动者是否注意到认定需要帮助是否决定干预是否采取具体行动行动者干预出事了!需要帮助我要帮助他送她去医院行动不采取行动不采取行动不采取行动不采取行动助人行为决策过程五、帮助与被帮助一般而言,人们会因帮助他人而感到愉快,而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是如此。被帮助的人,一般情况下会心存感激,并且会把这些温暖传递给他人。但是,并不是所有帮助都会给人带来正面的感受。1.归因:被帮助的两种归因——自己的处境判断和对助人者行为动机的判断。2.自主和自尊。3.回报。攻击行为一、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根据攻击性行为的目的工具性攻击行为情绪性攻击行为也称为敌对性攻击,其目的就是要伤害他人。大多数此类攻击是由愤怒引发的“怨”一、解释攻击行为的理论1.本能论:攻击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传递生命而产生的本能行为。领地意识2.挫折—攻击说:攻击行为是失败后的情绪发泄3.社会学习理论:攻击是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人具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而死的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破坏和毁灭的原生动力,它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当中,如果不加控制,就会外显为攻击行为。——弗洛伊德人如果不能达到某些由于内驱力形成的需求或设定的目标,就会产生挫折感,而挫折感的排解方式之一,就是转化为攻击驱力。——Berkowitz二、影响攻击行为的生理因素1.生理特质2.生理水平饮酒并不直接导致攻击行为,但酒精可以唤醒人的一些本能的反应,减少对一些社会规范的意识,缓解社会规范的束缚压力。当外界(自然)环境使人的身体和情绪感到不舒服、痛苦和焦躁不安时,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会上升。三、影响攻击行为的社会因素1.环境中唤起攻击行为的线索2.挫折: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后,做出攻击性反应的可能性会提高。但挫折并不会直接引起攻击,而可能受到条件的限制被隐藏起来。“迁怒”3.挑衅与报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4.模仿:攻击行为可以通过模仿行为形成。现代传媒对发生攻击行为的影响1.媒体暴力降低了人们对暴力行为的控制能力,认为暴力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解决冲突的方式。2.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模仿、学习以暴力方式处理纠纷和发泄不满的例子。3.长期接触媒体暴力,会使人对暴力行为麻木不仁,降低恐怖感受,不会采取积极措施制止暴力。攻击行为不仅出现在战争中,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屡屡见到:家庭暴力,网络暴力,办公室性骚扰,校园暴力,等等。四、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人因素1.敌意归因偏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黄鼠狼给鸡拜年,等2.自尊:高自尊的威胁更加敏感。3.发泄:任何愤怒都会累积,如果不能随时发泄,就会在积攒到一定时候爆发,其表现形式可能是疾病,也可能是极端的暴力。“宣泄”是必要的。思考题儒家学说强调“礼”和“恕”,强调“克己复礼,斯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儒家这两个主张在现代社会的社会心理学意义。第三节中国式关系和关系网一、关系的概念1.与角色规范的伦理联系2.亲密、信任及责任3.以自己为中心,通过他人而形成关系的网状结构。二、关系的识别与分类费孝通“差序格局”杨国枢“五伦关系”——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杨国枢“家人、熟人、生人的划分黄国光人际关系分类及其交往规则工具性成分混合性成分表达性成分公平法则目标决策人情法则人情困境需求法则家庭内部冲突表达性成分工具性成分杨宜音关系的亲属结构及两种成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大致分为亲属关系和交往关系两类:亲属关系/交往关系家人/密友近亲/至交族亲/频繁交往关系远亲/交往略多关系更加远的远亲/一般或较少交往关系杨宜音“自己人/外人”分类及其互动应有之情、义务互助高低真有之情自愿互助高父——子铁哥们(自己人)农村父母——嫁出女挚友(交往性自己人)低婆——媳、城市亲戚人情关系(身份性自己人)陌生人、外乡人圈外人(外人)先赋性关系交往性关系自己人/外人关系分类模型的特点1.中国人的关系具有差序格局的特征——从自我出发逐渐外推,由先赋性与交往性共同构成亲属结构,形成“自己人/外人”分类结构。2.根据先赋性与交往性的改变,自己人与外人相互转变。3.交往性关系在社会流动相对频繁的社会生活中显得更为重要。4.交往性关系在独立于先赋性关系之后仍然被身份化。5.关系同时包含了情感成分和工具成分,并不因关系的亲近而减少工具性,也不因关系的疏远而增加工具性。三、关系的建立和保持(一)报及报答报的含义:回报、报复、因果报应报的特性:往还性、情感性、增量性、延迟性、区别性、角色差异及规范(二)送礼1.情感表达和流动的载体2.熟人社会人际互动的推动者3.以礼行为的规范物4.表意性背后的工具性5.礼物的货币化作业题1.请用所学理论,分析朋友之间或恋人之间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2.外人可以变成自己人吗?如果自己人可以变成外人,需要什么样的个人和环境条件?要求:清楚表述所依据的理论内容;根据亲身经历分析原因和提出相应对策。
本文标题: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和爱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64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