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章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和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动力重要动力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改革革命阶级斗争(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最终决定力量最高形式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4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方式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一(一)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1995:《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之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17页一(一)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一)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P104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于一(一)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翻页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原始工具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大机器资本主义社会返回提纲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原始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返回提纲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真难受!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真舒服!返回提纲一(一)1(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规律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适合时促进;不适合时阻碍规律表现: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一(一)1(3)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现实意义: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一(一)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对“理性化为无稽,幸福变成苦痛”(注:歌德《浮士德》第1部第4场(《浮士德的书斋》)。——编者注)的日益觉醒的认识,只是一种征兆,表示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这些手段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恩格斯,1995:《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之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17页一(一)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P108(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一(一)2(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辩证统一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一(一)2(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辩证统一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政治、思想条件)服务方向:“为我”和“排他”服务方式:多种手段服务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一(一)2(2)二者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促进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适合适合不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一(一)2(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规律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方向调整或变革——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一、(一)3、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2)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一、(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一、(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参见下页图一、(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返回上页一、(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改革二、阶级斗争和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1、阶级是经济范畴,也是历史范畴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二、(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2、阶级斗争及其根源(1)定义: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2)根源: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二、(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必然性: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联系在一起二、(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作用的表现(1)社会质变过程(社会形态的更替)——先进阶级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2)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被剥削阶级对剥削阶级的斗争(3)人类进入无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二、(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1、坚持阶级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二、(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既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意安定团结,防止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又要对阶级斗争保持警惕,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防止和纠正阶级斗争熄灭论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二(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含义: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2、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二(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3、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客观条件: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主观条件: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社会革命一般是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的•《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获得整个世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二(五)革命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1、表现:(1)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二(五)革命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注:改良——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马克思主义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为争取劳动者境况的改善所起的作用,但反对改良主义改良主义:主张用改良代替社会革命,不触及社会主要矛盾,因而不可能根本扫除社会发展的障碍,甚至走向革命的反面,成为阻碍革命的绊脚石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列宁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含义:同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三、(二)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动力作用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改革的对象: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改革涉及的领域: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三、(三)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历史上统治阶级的改革案例:商鞅变法(公元前356)王安石变法(1021—1086)雅典伯里克利改革(约公元前495—公元前429)戊戌变法(1898)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改革或调整:由单个资本发展到股份资本,又由非垄断的股份资本发展到私人垄断资本,再由私人垄断资本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三、(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直接对象: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社会主义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场革命胡锦涛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01版)邓小平论政治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党政需要分开,这个问题要提上议事日程。——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文选》第3卷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最大的目的是取得一个稳定的环境。我跟美国人讲,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只要有利于中国稳定的就是好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任何时候我都没有让过步。美国人骂娘,造谣,没什么了不起。消除机构臃肿,加强法制,这些都是改革。——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文选》第3卷胡锦涛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
本文标题:第三章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80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