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甲型H1N1流感课件韩菊萍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韩桔苹背景☻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了“人感染猪流感”疫情,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当时WHO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来将其更名为“甲型H1NI流感”。☻甲型H1N1流感为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为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我国卫生部于今年4月30日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6月11日,WHO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升为六级,全球进入流感大流行阶段。--截止北京时间11月6日,我国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共计54927例,其中重症176例,治愈41605例,死亡16例。传染源--主要为甲型H1N1流感病人;--无症状的感染者;--目前尚无动物传染人类的证据;--大约5-7%甲流感染病人没有任何症状,10%甲流病人没有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min可灭活;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传播;--气溶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多数年龄在5岁至30岁居多。--注意老人和儿童。传播特点:--飞沫,接触;发病季节--常发生在冬春季节;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临床症状与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咽痛、全身酸痛、头痛、乏力和疲劳等。--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甚至引起严重疾病(肺炎和呼吸衰竭)和死亡。控制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控制传染源--感染者--隐性感染者--健康携带者切断传播途径--合理消毒隔离技术--标准预防原则保护易感人群-密切接触感染源易感者传播途径细菌耐药条件真菌病毒免疫低下少老患者肿瘤手术用药医务人员空气接触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媒介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及控制技术要点科学隔离体系病原菌的快速诊断与鉴定适宜空气消毒技术关键环节感染控制技术指南易感患者风险评估医务人员职业防护☻隔离的原则:1、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分病区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确诊患者可以同时置于多人房间,床间距1M;--患者的活动应尽量限制在隔离病房内,原则上不设陪护;--与患者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2.实施标准预防+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应将患者安置在具备有效通风条件的隔离病房内;--隔离病房的门须随时保持关闭;--隔离病房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流动水洗手池等;--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专人专用。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隔离病房配置消毒剂;--隔离病房应当设立明确的标识。标准预防措施3.对患者应当进行培训和指导:--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佩戴外科口罩;--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采用卫生纸遮掩口鼻,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使用清洁剂卫生洗手/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4.指定医疗机构设置隔离病区做到:--建筑布局合理,分设三区、三走廊、两通道和缓冲间;--三区划分明确,区域内房间设置符合要求;人物、洁污流向无交叉;--各区域间有明显标识;各区之间使用颜色区分:清洁区:蓝色线;潜在污染区:黄色线;污染区:红色线--在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应当分别设立缓冲间,并有实际的隔离屏障(门)。--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个人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整个病区应当通风良好,保证空气流向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不能逆流。☻不同部门的设置、建设要求及隔离措施:1、预检分诊:应设在医院门诊入口外侧,位置醒目;医务人员实施一般防护;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佩戴外科口罩。3、认真执行手卫生。2、发热门(急)诊:--应当按规定设立发热门(急)诊,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引导患者到发热门(急)诊就诊。--独立设区,远离其他门诊、急诊,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标识明显。--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专用通道。--分设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域间无交叉,有明显标识。--医务人员实施一级防护;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3、工作时应穿专用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4、严格执行手卫生。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清洁区:医务人员的更衣室、卫生间、沐浴室、值班室、配餐间、库房、卫生处置间(洁具间)等。--潜在污染区:治疗室、患者配餐间、防护用品更换室和卫生处置间等。--污染区:诊疗室2~3间(含一间备用诊室)、化验室、X线拍片室、挂号室、药房、(划价)收费处、留观室、污物暂存处、患者卫生间、卫生处置间等。--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须分别设立缓冲区,并设隔离屏障。--在缓冲区内应分别设置医务人员进、出通道,并设隔离屏障;不得交叉逆行。3、隔离留观室--独立设区,标识明显。--疑似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患者病情允许时,佩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在留观室内活动。4、候诊区应当通风,其空间应能满足患者候诊需要。--发热和急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应戴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医务人员近距离接触(距离1M)发热和急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应采用“标准预防+飞沫传播预防”的措施;4、隔离病区:建设要求:(1)三走廊:医务人员走廊:设在清洁区内,仅供医务人员进出、灭菌、消毒及清洁物品等传递。病区内走廊(医务人员走廊):设在潜在污染区,仅供医务人员进出、清洁、消毒及灭菌物品等传递。病区外走廊(患者走廊):设在污染区的外走廊。患者和污染物品、医疗废物等由专用通道(垂直电梯或步梯)经外走廊运出病室。(2)两通道:--患者及污物通道:出入口设在污染区一端。患者由专用通道(垂直电梯或步梯)进出病室;使用后诊疗器械、物品、床单位用物及医疗废物等暂存。--医务人员通道: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医务人员、灭菌、消毒及清洁物品由专用通道(垂直电梯或步梯)进出清洁区。(3)缓冲间:医务人员进出三区、病室须经过的房间,分为区域缓冲间和病室缓冲间。--缓冲间两侧的门应设互锁错位门布置,两侧门不应同时开启,避免气流倒灌;--缓冲间须设置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干手设施及免接触洗手液、手消毒剂、清洁防护物品存放柜、使用后被污染的工作人员防护装备收集容器(脚踏式、密闭)。--区域缓冲间:分别设置在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须分别设置医务人员进、出通道,并设实际隔离屏障,不得交叉逆行。--病室缓冲间:设置病区内走廊与病室之间,门上应设置小尺寸观察窗。(4)隔离病室:设在污染区内。病室内设卫生间,且应设在下风口。(5)有条件的医院应设负压病房。(4)患者配餐间:--入口处设在潜在污染区,设双扉密闭式传递窗,运送患者餐食的清洁餐车经由专用电梯送入清洁区;--由工作人员在配餐间分取,采用病区内餐车分送,并由各病室的双扉密闭式传递窗送至病室内;传递窗仅能打开一侧,另一侧呈关闭状态,不得同时开启。--患者用餐的一次性餐具等弃置于内衬双层医疗废物包装袋的容器内,由专人负责统一回收、密闭运送至医疗废物暂存处。☻污染区:进入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等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卫生处置室、污物间、接诊室、患者入院、出院处出院处理室等。☻隔离措施:(1)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相隔离,有明显标识。(2)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若必须探视时,探视者应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3)病区内产生的废弃物,均按感染性废物弃置于双层医疗废物包装袋内;损伤性废物弃置于利器盒内;由专人负责收集,分层封扎袋口或关闭利器盒。其它使用后的医用物品须经初步消毒后方可移出病区。(4)隔离措施:详见“隔离传染源”住院患者隔离相关内容。☻负压病区(室):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区(病房)的空气按照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使病区(病房)内的压力低于室外压力。负压病区(房)排出的空气需经处理,确保对环境无害。☻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第三节医务人员防护一、防护原则二、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三、个人防护用品四、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五、手卫生六、医务人员实施分级防护第三节医务人员防护一、防护原则:依据标准预防原则,并根据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医院内所有区域均应当采取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StandardPrecautions)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CDC提出了“标准预防”。它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法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是针对所有医院中接受治疗的病人而采取的预防措施(不必考虑其诊断)。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起到了双向防护的作用。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手卫生。特别是在曾经预防SARS的传播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的使用标准预防不仅保护了病人更保护了我们医护人员自己双向防护的新的隔离预防二、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坚持手卫生;呼吸道卫生;环境和仪器设备的清洁和消毒防止锐器刺伤;织物清洁;医疗废物处理。。。。。。四、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个人防护用具防护帽防护服口罩/N-95口罩手套护目镜/面罩鞋套/防水鞋保护口和鼻的黏膜;提供有限的空气预防能力。医务人员在以下情况应考虑佩戴口罩:接触呼吸道飞沫传染病病人,或进行支气管镜、口腔诊疗操作时(佩戴具有过滤功能的高效口罩);PPE——口罩进行手术、无菌操作、护理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时;自己患呼吸道疾病时。(一)佩戴口罩:依据暴露的危险性选择适宜的口罩:1、外科口罩:用于防喷溅,可有效防止大的飞沫传播。--外层阻水,中层过滤,内层吸湿;阻菌率90%--为有可能经飞沫传播呼吸道疾病患者提供常规医疗服务时,均应戴外科口罩;--患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无论确诊与否,在离开隔离病房时均应随时佩戴外科口罩。2、医用防护口罩(N95):可同时防止大的飞沫和较小的气溶胶微粒。----当进入医院高风险区域时:空气隔离病房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操作时: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尸体处理等;----患者感染一种新型或未知病原体,而且传播途径不明确时。正确的佩戴口罩戴口罩注意事项不应一只手捏鼻夹。医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口罩潮湿、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应及时更换。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检查方法: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绝对不要在可能有病毒存在的空间戴口罩,尽量在进入室内空间前就戴好口罩绝对不要用手去压口罩。口罩只能把病毒隔离在口罩表层,如果用手挤压口罩,使得病毒随飞沫湿透口罩,有机会感染病毒的。注意一定要尽量使口罩与面部有良好的密合!口罩只降低风险--任何防护用品都只能降低职业风险,不消除风险。--防护措施必须在危害存在之前采取,而且应采取综合的措施,呼吸防护只是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医用防护口罩的有效防护还依靠口罩和使用者脸型之间的适配,减少泄漏。四种口罩比较N95口罩防护效果最好,用来避免佩戴者被感染,但无法
本文标题:甲型H1N1流感课件韩菊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0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