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武丽魁参考文献•(美)布劳《不平等与异质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美)保罗·福赛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9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朱立等〈社会大分化——南京市社会分层研究报告〉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一、社会地位及差别自然差别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像性别、肤色、血型、容貌等•社会差别•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种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如职业类别、收入多寡等都属于。•社会差别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社会成员通过有关途径(继承、制度分配、社会化、创造性活动)而获得、占据了各种社会地位,这些社会地位使他同其他人区别开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权利、义务而规范、制约他所参与的社会交往过程。•正式的社会地位•非正式的社会地位•社会经济地位(SES)277:涵盖个人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及职业声望的内容,并计算上述三方面的综合值来反应一个人综合社会地位的高低。•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碰到的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不平等的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二、社会分层的两大理论传统(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1、韦伯的“三位一体”模式经济——经济地位——“市场购买力”声誉——社会地位——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权力——政治地位——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2、帕累托的精英循环论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基于自然差别。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较大比例的精英。执政精英A政坛庸才C非执政精英B庸常之人D三、社会分层的方法(一)分层的方法主观法:自我评分法声誉法:要求评判人员必须熟悉那些评判对象客观法:直接测量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二)分层的标准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当代中国的阶层分化及其文化特征改革开放前,中国只有政治分化;改革开放之初,只有经济(收入)分化;而发展到今天,中国社会已经开始在文化上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价值观、知识水平、审美趣味、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无不出现阶层化。四、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变化动因:这一时期导致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流动,而流动的直接动因就是所谓“改革开放”。(二)关于阶层分化的结果•在认同当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或正在发生阶层分化的前提下,社会学界对分化的现状进行了多方研究,提出了若干不同的理论。“四个利益群体”•清华大学李强、孙立平、沈原教授提出:根据改革以来人们利益获得和利益受损的状况,将中国人分为四个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即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第一个群体称为上层,第二个群体称为中层,第三个群体称为中下层,第四个群体称为底层。“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李强教授提出的“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这是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的职业数据计算的。数据分析发现,中国的总体社会结构,既不是“橄榄型”的,也不是“金字塔型”的,而呈现的是一个倒过来的“丁字型”的社会结构。•从全国就业人口看,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分值高度一致的,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汉字“丁”字型的一横,而丁字型的一竖代表一个很长的直柱型群体,该直柱形群体是由一系列的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构成的。“断裂论”•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的“断裂论”。•什么是一个断裂的社会?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几个时代的成分同时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社会发展阶段。•其基本论点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出现了社会资源继80年代中后期的“社会扩散”而向少数人手中积聚的演变;在向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弱式群体,如国企下岗失业工人、进城的农民工等,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很难实现由传统社会身份向现代社会身份的转变;经济改革的结果并未带来相应的社会发展结果,并未为广大的社会成员所分享,形成了一个断裂的社会。四阶层说•国家管理人阶层,即由国家权力的实际控制者所组成的社会群体,由中央、地方的各级官员和受托享有政府管理权力的组织中的控制者组成,他们实际控制着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走势。•资本家阶层•中产阶级——即中间阶层•劳动者阶层一项广受关注的研究成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持,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该研究的方法:•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进行阶层划分。五大社会经济等级社会上层社会中上层社会中中层社会中下层社会底层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目前,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这一阶层在趋于等级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这一阶层的社会态度、利益及行动取向和品质特性,对于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经理人员阶层•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干部)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之间的区分界线还没有完全明晰化,其阶层内部的不同来源的成员,在社会政治态度和利益认同方面还有明显差异。这一阶层的社会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干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企业干部逐渐从行政干部系列中脱离出来,成为职业经理人。第二部分来自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或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中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出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趋势,一些企业主聘用职业经理人来为他们经营管理企业;另一些业主则通过企业股份化而使自己从业主型的创业者转变为职业经理人。第三部分人是三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阶层•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之一,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实践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者,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在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他们大多经过中高等专业知识及专门职业技术培训,并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专业分工要求的专业知识及专门技术。办事人员阶层•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这一阶层是社会阶层流动链中的重要一环,其成员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后备军,同时,工人和农民也可以通过这一阶层实现上升流动。个体工商户阶层•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包括不动产)并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且以此为生的人。如小业主或个体工商户(有足够资本雇佣少数他人劳动但自己也直接参与劳动和生产经营的人)、自我雇佣者或个体劳动者(有足够资本可以自己开业经营但不雇佣其他劳动者)以及小股民、小股东、出租少量房屋者等。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由于中国目前的商业服务业还不发达,而且产业层次较低,这一阶层的绝大多数成员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产业工人阶层较为类似。但在一些大城市中,在与国际较为接轨的商业服务业部门中,商业服务业人员的社会经济状况较接近办事人员阶层。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推进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阶层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产业工人阶层•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农民工”应该是产业工人阶层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却成了这个阶层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他们做的是与城市工人相同的工作,但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农民,所以在工资、劳保和福利等方面的待遇明显不如城市工人。农业劳动者阶层•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个阶层。该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收入来源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批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就业机会不足使许多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力长期待业。城市大批征用农用地,则使大批农民无地可种,而这些农民在城镇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另外,还有不少城乡居民因为残障或长期卧病的困扰而不能就业,他们多数也陷入贫困境地。目前,这几部分人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五、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1、社会流动的类型P298•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同代流动和代际流动•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2、影响社会流动的条件•先赋条件——封闭的阶层结构•自致条件——开放的阶层结构个人条件•制度(政治制度、用人制度、就业制度等)•价值观念(流动观、职业声望观等)社会条件重点掌握: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表现在哪三个方面?P301-302•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沟通社会阶层,实现社会整合•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专题: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流动•中国的科举制度,大约滥觞于隋代,历经唐宋、元各朝发展,乃成为国家取士用人的正途。•到了明代,制度愈形缜密,并创出一套以羁糜牢笼儒生的八股制义文体,清代又因袭前明遗规,办理更为严苛。有人形容科举是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间炼狱,一点也不为过。•清朝末年,海运大开,西洋文化随之而来,所谓“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文辞,已经不合时宜,清廷就在光绪三十一年颁布了开办学堂、停止科举的诏令,于是上一年的“甲辰正科”,就成为科举制度的绝响了。•小试或童子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状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虽然到后来发展成八股文乃至扼杀人性的地步,但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它的贡献也是不容否定的。•根据克拉克(EAKrackeJr)对宋朝1148年和1256年中国家庭背景和科举考试成功者的关系研究,1148年无背景的人数比例占56.3%,1256年占57.9%。这就说明,科举制度对打破社会分层,促进社会流动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后来,英美相继吸收科举考试制度背后的能力本位理念,推行文官考试制度,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中国的科举制度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社会分层上的变化比率在各社会相异,因为实现流动可能经由的途径是不同的。在中国,阻挡这类变化的法律障碍非常之小,参加考试、买卖土地和经商致富这三条主要进身途径对每个
本文标题: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28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