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状况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职业危害和职业卫生服务问题日益引起政府、社会和国际的关注。近几年,我国重大恶性事故频频发生,职业病人数居高不下,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但作为社会进步重要内容之一的职业健康安全工作却远远滞后于经济的步伐。我国目前有160多万厂矿存在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近2亿人。截止2003年全国累计尘肺病59万人,其中存活44万例左右;而且每年以1.5~2万的速度增长,全国每年仅用于尘肺病的医疗费用高达数十亿元。其中煤矿煤工尘肺患者达17万人,占全国总数的40%,居全国之首。我国与世界产煤国家安全状况比较3048451402005986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美国南非波兰印度俄罗斯中国死亡人数煤炭产量00.511.522.53美国俄罗斯波兰南非印度中国百万吨死亡率中国与世界其他产煤国家百万吨死亡率对比0.0380.570.2250.240.462.836死亡人数,5986死亡人数,6027人死亡人数,7167人死亡人数,6138人事故起数3341起事故起数3639起事故起数2299起事故起数3594起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我国煤矿近几年伤亡情况统计死亡人数4746古人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无危则安,无损则全”职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劳动效率。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行为改变。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它是健康教育发展的结果。职业健康教育对目标人群分类进行的健康教育。职业健康教育目标人群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群安全危害因素的人群内容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危害因素的性质对健康影响及程度控制措施及防护方法煤矿生产环境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我国煤矿94%以上多为井工开采,作业场所空间相对狭小,巷道断面有限,形成了矿井不良的气候条件,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煤炭生产和使用的国家。我国的煤炭开采量居世界首位,仅国有大、中型煤矿的开采量就已超过10亿吨,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的能源国家,全国一次性能源消耗中煤炭占75%左右。我国的煤炭生产企业,既包括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也包括众多小煤矿。煤炭行业包括煤炭的地质勘探、煤炭开采及选煤。煤田地质勘探属野外流动作业,职业性有害因素比较复杂,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是不良环境与职业危害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业工人在生产活动中,既受到不符合生理卫生要求的温湿度、大风、霜冻、雨雪等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又接触不同类型的生产性粉尘、噪声、振动、放射线、化学毒物等职业危害因素。煤矿生产由于其生产环境和条件的特殊不仅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且会产生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如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高温高湿环境,给作业人员带来严重的危害。其中粉尘严重的威胁着职工的人身安全与健康,全国仅尘肺病人的医疗费用每年高达几十亿元。而且患病人数还在以每年1.5~2万人的速度迅速增长。煤矿粉尘的危害及预防在煤矿的生产过程中,如机采、综采、炮采、回采、锚喷、装运、选煤等工序,均可产生大量的粉尘。粉尘是采矿业最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工人长期在高煤岩尘浓度的环境中作业,吸入呼吸性粉尘可引起尘肺,严重危害着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粉尘的一般概念粉尘——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矿尘——煤矿生产过程中从掘进、采矿、运输、和提升等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细小矿物颗粒。粉尘按煤岩性质可分为:煤尘和岩尘尘粒直径小于1mm的煤炭颗粒叫做煤尘尘粒直径小于5µm的岩石颗粒叫做岩尘按存在状态可分为:浮尘和落尘按可见程度可分为:可见(大于10µm)显见(0.25~10µm)超显(小于0.25µm)按其爆炸性可分为:爆炸性煤尘和非爆炸性煤尘煤矿粉尘的分类视频煤矿粉尘的产生原生矿尘——由于煤(岩)受地质构造或采场支撑压力的作用被破裂造成的。次生矿尘——由于开采生产、运输造成煤(岩)体的破碎或飞扬而产生的。煤矿井下的矿尘绝大多数来源于次生矿尘,而且80%来源于采掘工作面。如矿井没有防尘设施和措施,每天产生的煤尘量约为采煤量的1%,高时可达3%。影响矿尘产生的因素1.自然因素。(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破坏严重的地区,断层、褶皱比较发育,煤岩较为破碎,矿尘的产生量就大;反之则小。(2)煤层赋存状况。同样技术条件下,开采厚煤层比开采薄煤层的产尘量大;开采急倾斜煤层比开采缓倾斜煤层的产尘量多。(3)煤岩的物理性质。节理发育、结构疏松、水分低、脆性大的煤岩,开采时产尘量较大;反之,则小。2.生产技术因素。(1)采煤方法。不同的采煤方法,产尘量也不一样。防顶煤产尘最多。(2)机械化程度。机械化程度越高,煤岩破碎程度越严重,产尘量越大。(3)开采强度。随着开采强度的加大,采掘推进速度加快,产量增加,产尘量将显著加大;同时,由于矿井的风量加大,风速加快,扬起积尘且飘浮时间长,传播远,矿内空气中的矿尘浓度将增大。(4)开采深度。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温增高,煤(岩)体内原始水份降低,煤(岩)干燥,开采时产尘量就大。(5)通风状况。主要指风速对矿尘的影响。工作面风速以1.2~1.6m/s较此时空气中含尘量最小。煤矿粉尘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煤尘爆炸的危害性,二是粉尘本身对机体的损害。1.煤尘爆炸的危害性煤尘爆炸是煤矿主要灾害之一,煤尘爆炸时的破坏性很大,尤其是爆炸后产生的大量一氧化碳,能引起人的中毒死亡。(1)煤尘爆炸的条件(一)煤尘本身具有爆炸性。一般说来,无烟煤除个别情况外大多属无爆炸性煤尘,而其余的各类煤炭如烟煤、褐煤等均属爆炸性煤尘。煤的碳化程度越低,挥发分越高,煤尘的爆炸性就越强。粉尘的危害(二)浮游煤尘具有一定的浓度。一般来说,煤尘爆炸的下限浓度为30~50g/m3,上限浓度为1000~2000g/m3其中爆炸力最强的浓度为300-400g/m3。沼气浓度达到3.5%时,煤尘浓度只要达到6.1g/m3,就可能发生爆炸。一般规定的煤尘爆炸浓度为45~2000g/m3。(三)点燃煤尘的引爆火源。煤尘爆炸的引爆温度一般为650~1050℃,这种温度在井下各种作业地点是容易产生的。温度越高越容易引起爆炸。(四)空气中的氧含量。一般规定氧气含量不低于18%。2.粉尘本身对机体的损害煤矿工人在生产活动中长期接触较高浓度的生产性粉尘,可引起健康损害,较常见的病损有尘肺、鼻咽炎、慢性支气管炎和皮肤病等。(1)尘肺。尘肺是指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吸人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是目前煤矿最严重的职业病,发病人数约占我国尘肺病人总数的40%以上。因煤矿各工种接触的粉尘性质不同,煤工尘肺又分为三种类型:岩石掘进工,接触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在40%~80%不等,一般多在25%~50%,所患尘肺为矽肺;采煤工主要接触煤尘,我国煤矿多数煤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在5%以下,所患尘肺为煤肺;混合工种,既接触岩尘又接触煤尘,所患尘肺称煤矽肺。煤矽肺为混合性尘肺,其患病人数在我国煤矿尘肺中最多。①矽肺。矽肺指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通常接触含有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作业,称为矽尘作业。岩石掘进等作业。a.矽肺病的病因和影响矽肺的发病因素。主要是矽尘进入肺部后,矽尘中的二氧化硅使肺部抵抗粉尘侵害的吞噬细胞受到破坏,引起肺脏纤维性硬化而失去正常功能。b.矽肺的临床表现。矽肺病情进展快,危害严重,发病工龄为10~15年,但持续吸入高浓度的矽尘,有的1~2年内即可发病,称之为“速发型矽肺”。有的矽尘作业工人吸入矽尘浓度高、时间短,接尘期间未见发病,但在脱离矽尘作业若干年后却发现矽肺,称之为“晚发型矽肺”。因此对调离矽尘作业的工人,还应进行追踪体检。C.矽肺的并发症。矽肺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结核、肺及支气管感染、自发性气胸、肺心病等。其中以肺结核最常见。一旦出现并发症,则往往促进病情进展,使病情恶化,最终导致死亡。②煤肺和煤矽肺。煤肺是长期吸入煤尘(含5%以下游离二氧化硅)引起的肺组织的纤维化,多见采煤工、选煤工、煤炭装卸工等,主要接触单纯性煤尘。但矿工的作业调动频繁,真正仅接触煤尘的矿工并不多,大部分岩煤工接触的是煤矽混合尘,长期吸入大量煤矽尘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称为煤矽肺。煤肺的发病工龄在20~30年以上,病情进展缓慢,危害较轻。煤矽肺兼有矽肺和煤肺的特点,发病工龄在15~20年,病程经过可视接触粉尘情况而定,偏重煤尘者较轻,偏重矽尘者则重。视频煤矿粉尘危害的预防1.防尘措施井下生产作业场所的综合防尘措施,是减少职业危害的必要手段,按照矿井实施的防尘技术,可将防尘措施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减少粉尘产生的措施。第二,降尘措施。降尘措施,一是采用喷雾方法将悬浮于风流中的粉尘降下来的措施;二是采用喷射泡沫方法将刚产生的浮游粉尘捕捉下来的措施。第三,排尘措施。第四,除尘措施。第五,个体防尘措施。2.煤矿防尘组织管理措施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尘肺的预防工作,1956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的矽尘危害的决定》,198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2001年10月27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尘肺防治工作逐步纳入法制轨道。3.粉尘监测我国煤矿生产中的粉尘监测,采用总粉尘(全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测定。总粉尘是一种“环境指标”的监测,只说明生产环境的污染程度;而呼吸性粉尘浓度是尘肺“致病指标”,能说明粉尘致尘肺的危害程度。总粉尘。作业场所的总粉尘浓度,井下粉尘浓度每月2次。呼吸性粉尘。工班个体呼吸性粉尘监测,采、掘工作面每3个月测定1次,其他工作面或作业场所每6个月测定1次。井下有毒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最高允许浓度0.0024%二氧化硫SO2最高允许浓度0.0005%硫化氢H2S最高允许浓度0.00066%甲烷CH4高温高湿作业对健康的影响生产环境中的气候条件可来自自然界的大气环境和人为的生产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的综合效应。不良气候条件下的劳动对人体健康和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的影响。1、温度生产环境中的气温除取决于大气温度外,还受太阳辐射、生产上的热源和人体散热的影响。对人体最适宜的温度一般在15~20℃。2、湿度生产环境中的气湿以相对湿度表示。即每立方米的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量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蒸气量之比。相对湿度在80%以上称为高气湿,低于30%称为低气湿。对人体最适宜的湿度一般在50%~60%。3、气流生产环境的气流受外界风力的影响外,主要与生产环境中的热源有关。4、辐射太阳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热源均能产生大量的热辐射。我国目前卫生标准中高温的含义:(1)有热源的生产场所中每小时散热量大于8KJ/m3(2)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3)工作地点热辐射强度超过12.56J/cm2.min;(4)工作地点气温在30℃以上,相对湿度超过80%。高温作业类型矿井高温高湿环境产生的原因(1)矿井中高温产生的原因造成矿井气温升高的热源很多,主要有相对热源和绝对热源。相对热源的散热量与其周围气温差值有关,如高温岩层和热水散热;绝对绝源的散热量受气温影响较小,如机电设备、化学反应和空气压缩等热源散热。高温岩层散热是影响矿井空气温度升高的重要原因,它主要通过井巷岩壁和冒落、运输中的矿岩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造成矿井空气温度升高;另外当矿井中有高温热水涌出时,也将影响整个矿井的微气候,而使矿井空气温度略有升高。矿井高温还有以下几个因素:一、矿井开采深度大,岩石温度高;二、地下热水涌出,地下热水由于易于流动,且热容量大;
本文标题: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30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