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第一节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二、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三、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出发点,是社会理论的基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决定性、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自然地理环境。其中,生产方式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4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内容上包括社会心理、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基本要素,在形式上则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等不同层次。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第四,由于社会历史观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和认识上的分歧,归根到底是由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二、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7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列宁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8唯心史观的产生并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机,特别是活跃在前台的杰出人物、重要人物的意志和动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9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是人类有关社会历史领域研究的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三、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的产生要以社会存在为物质基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第一,观念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第二,观念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观念结构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四,进步的、革命的思想意识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反动腐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阻碍的作用。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1唯物史观是观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唯物史观的创立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统治,为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论。它科学地阐释了社会运动主体——人的自觉能动性、人的社会意识和精神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历史本体与历史主体的辩证关系。它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转变;它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2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包括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把它转化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3第二节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一、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二、劳动是连接自然与社会的纽带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科学研究证明,自然界从无机物演化出有机物,再演化出高等动物。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类人猿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特点是其进化为人类的内在根据;一、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气候的变化是外部条件。类人猿转变为人类的过程,不仅仅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5通过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在猿变为人的过程中劳动具有决定性意义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6二、劳动是连接自然与社会的纽带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是二者的一个重大区别。劳动的出现,标志着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人类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自己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二者区别的根本标志;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是二者区别的根本特征;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7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劳动是连接社会和自然的纽带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活动,首先是自然史发展的一部分。劳动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受自然制约的。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8劳动标志着人的产生,社会物质生产的开始,人类创性的、具有自觉意识的全部社会实践活动开始,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开始,人类历史开始。科学思想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恩格斯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第三节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一、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地理环境: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大气圈水圈地理环境岩石圈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一、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的内涵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1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源。其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程度也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它还为人类审美活动等精神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对象和客体要件。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2(2)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3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孟德斯鸠认为:热带气候使人体变得软弱无力,其懦弱又往往使自己处于奴隶的地位;寒带民族则有着强悍不羁的性格,因而使自己保持着独立和自由的地位。这种理论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43.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人类通过劳动和其他活动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界。这种影响有两种情形:一方面,人类做了许多有利于自然发展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工作;另一方面,人类也做了许多不利于自然发展和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由于后者,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为今人所特别关注的环境问题。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5人类面临“环境问题”空气污染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6水资源的破坏这将会是滇池吗?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7物种减少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8森林破坏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9引起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科技、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影响的积累,也有现实加剧的因素。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0首先,要人们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端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当今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其次,要提高人们利用自然的科学性,把利用与保护、开发与培育、排污与治理合理地结合起来。再次,要把当前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1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2第一,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进一步确立自然界的整体观念。第二,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结合实际把握可持续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意义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3二、作为人类社会主体条件的人口因素人口因素: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发展、分布、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人口生产的特点:与物质生产不同,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人口生产的形式是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人口生产的结果是为延续后代;人口生产具有较强的惯性。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4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第一,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第二,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第四,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5反对“人口决定论”的错误观点“人口决定论”将人口因素视作历史进程中的决定力量。是一种夸大人口数量作用的错误的历史观和人口观。它将人口过剩现象视作现代社会一切灾祸的根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自然规律”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2,4,8,16,32······生活资料则以算术级数增加,2,4,6,8,10······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造成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灾难。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6三、作为人类历史社会基础的生产方式马克思:“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7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它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和物质保障。它的变化与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形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向与过程。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8第四节交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一、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9一、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指人所特有的相互往来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即一个人在与其他人的相互联系中的一种存在方式。其含义: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交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是一种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1.交往的含义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402.交往形式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两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物质交往——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交往,它既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客观要求,又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产物。精神交往——包括思想交往和心理交往。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的传播与继承,各种社会意识的传播和交流属思想交往。心理交往与思想交往交织在一起,是精神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精神交往渗透于物质交往之中,二者在实践中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41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划分出各种不同的交往形式根据交往领域,划分出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思想文化交往等;根据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划分出积极交往和消极交往;根据交往的主体,划分出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交往;根据交往的范围,划分出国内交往和国际交往等形式。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42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单个人由于受血缘关系、地域关系、人身依附关系的多重束缚,成了某一狭隘人群共同体的附属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属于一种自然的交往。在物的依赖性社会中,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血缘和地域关系对人的束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普遍的社会交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33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