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同等学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版讲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概念: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或产出增长表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概念: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所发生的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变化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过程。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上的变革:如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投入产出比例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合理化;文化教育的普及化;政治制度民主化;生态环境优美化;选择自由扩大化等等。人均GNP或GDP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A没有充分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情况(收入高低的差别)B没有反映人口增长与一国总产出的关系(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C缺乏国际可比性(“非市场”的产品和劳务未计算)D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产品和劳务的类型和使用产品和劳务的福利(副作用)E不能充分反映一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教育、预期寿命、能源消费、耐用消费品等)绿色GDP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价值,减掉创造GDP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2、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A、平衡增长战略:通过实施全面增长的投资计划,使各种工业同时有所发展,互为需求,各个部门的投资都获利将经济发展过程(以工业化为核心)看作是不同部门先后不同的成长,并互相联系着彼此施加压力和推进的结构演化过程。B、非平衡增长战略:二、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条件A、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体制的关系:一定的经济增长方式规定经济体制运行的目标函数和框架经济体制为原有经济增长方式的实现提供体制条件B、数量增长和以外延方式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特征C、经济体制:排斥市场机制、以国家高度集权为特征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赖于经济体制模式的转变A、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B、转化的标志: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C、技术创新依赖于体制的创新D、体制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的功能:设置行为规制塑造激励机制降低制度成本影响信息和资源可获得性3、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A制度:一系列被制订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B旨意: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C类型:宪法秩序制度安排伦理道德规范D影响经济增长:产权——减少不确定性及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国家——界定和保护产权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意识形态——给予各种集团以活力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三、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1、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五点87页2、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目标:适度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重心:经济效益的增长战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步骤:分阶段稳定增长手段:经济和市场导向3、可持续发展理论及中国发展战略框架可持续发展理论核心:发展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前提: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内涵(基本原则):A持续性原则坚持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运动和谐发展,并最终服务于人的原则。B公平性原则:强调每一时代的发展既应维护当代人的公平发展,也应该维护代际间的公平发展。C共同性原则: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具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世界各国应力求平等合作、共同协调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A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生态发展战略。B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的偏差、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机制的缺陷(决策机制、控制机制、动力机制)。4、科学发展观A产生的背景:中国共产党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分析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经验,着眼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B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本要求:统筹兼顾C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的重大创新为发展观提供了价值理念、指明了价值目标(不仅关注人的生存、而且关注人在生存基础上的发展)拓展了发展观的范围、完善了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既有赖于主体自主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又离不开国家的保障、调节与控制)四、邓小平的经济发展理论1、经济发展战略:分三步走台阶式—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A客观性:知识经济—以科技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国际竞争—综合国力为基础的竞争—人才竞争B指导原则五点P92第九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一、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及衡量指标含义: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衡量指标:A比较劳动生产率B二元对比系数C二元反差指数2、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原因特征:表现在4个方面94页形成原因: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所引起的生产率水平差异传统经济体制造成的城乡分割非农产业发展政策扩大了二元差距3、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根源重要原因:农村人口的超量存在和农村人口比例过大与土地资源相对稀缺重要根源: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维系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安排(户籍制度、粮食供给制度、住宅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转移渠道就地转移进入农村工业转移到城镇就业促进转移对策:4点95页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1、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分析产业:指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的一系列企业。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一、二、三产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A调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社会需求B调整的直接动力:技术进步C调整的体制保障:制度安排(影响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状态D调整的物质基础:资源供给(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2、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的必要性A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发展水平低下、产业结构虚高度化、产业集中度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B调整的必要性:3点97页3、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及对策A调整的原则: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协调发展B调整方向和重点:8点98页C调整的目标:4点98页D调整的对策措施:4点98页三、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调整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A“后起者优势”:后起发展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技术高度发达,这样它就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B“后起者优势”的发挥制约因素:3点99页(技术选择问题)2、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的演进A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使人均产出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导致生产方法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进步以及经济结构的演进。B技术创新:分类一是垄断前景推动;二是竞争前景推动与市场结构的关系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制约因素C技术变化的最后阶段是创新的扩散或传播(国内与国际)D新技术实际运用的条件:5点100页3、适用技术及其选择依据A技术类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B制约技术效率的经济环境:运行环境、金融环境、评估环境(影响9点102页)4、促进技术进步的技术政策选择:7点102页第十讲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对外开放的必然性A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C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2、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A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本国经济是基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B注意:立足点—依靠自力更生引进技术—引进和开发、创新相结合利用外资—重视自己积累C目的:在自力更生基础上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3、利用外资与发展民族工业的关系A、外国直接投资—垄断我国市场冲击我国名牌市场份额B、促进经济增长和体制转换、国际竞争带入我国C、选择:扶持和适度保护本国有技术和产业基础的企业二、对外开放格局与对外开放度1、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五种2、对外开放度的合理目标的设定: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承受能力经济稳定目标国际期望值三、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1、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2、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结合培植优势产业3、适度贸易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调节第十一讲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干预1、关于政府干预的理论界说A、古典: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崇尚经济自由主义,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反对政府调节现实:“市场失灵”条件:具备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原因外部性存在信息不完备垄断的存在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体制的不完善结论:需要政府的干预B凯恩斯(学派)——“看得见的手”宏观经济调节C马克思理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的关系2、“计划失灵”与市场调节的关系A传统的统制行政管理型体制——政府直接通过计划配置资源控制宏观和微观决策权B“计划失灵”原因政府能否按全社会利益进行决策具有不确定性—“经济人”依靠政府干预来匡正市场机制受条件限制—主客观政府对于纠正市场失灵的能力有限—决策效率不确定性C结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排斥市场机制作用仅靠计划机制也是不能有效合理配置资源3、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市场调节:借助利益关系调节资源—微观效益高政府干预:通过制订宏观调控体系间接调节资源结论:市场调节是基础政府调控是前提二、社会主义政府调节主导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国家调节的缘由:A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经济。(1)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同时也是知识型经济。计划经济:对国民经济实施统筹安排、实施宏观调控的理性主义经济原则。纯粹自由主义经济:实施无政府主义的放任自由的非理性的经济原则。(2)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强调政府调节,表现为适度垄断与竞争相结合。(3)政府是社会利益的代表,只有政府才有权威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B、构成经济运行的基本环节和层次是劳动者个人或群体的经济活动。(1)政府调节将经济人的经济活动纳入国家整体目标中。间接调控:软约束性影响,利用各类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指导协调直接调控:硬约束性干预,通过法律、税收等监督和管理(2)市场是连接宏观活动与微观活动的中介。(3)国家调控表现为两种:间接控制调节—绝大部分企业和微观经济活动直接控制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某些经济结构C市场机制赖以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不充分市场运作必要条件硬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软件:商务法律、行规、市场意识、诚信信誉国家介入市场不是替代市场发达国家调控强调指导性我国强调主导性2、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调控经济的理论探究A国家调节经济的必要性是产生于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B国家调节经济的功能;制衡宏观经济、协调经济结构、保护市场竞争、优化整体效益、维护公平分配。3、发展思路A、政府职能的转变必须是全面的。由指令性政府转变为服务性政府,评判标准应该是服务效率是否提高。B、国家调节目标体系应该是全面的、且符合我国制度的目标C、目标导向体系的五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三、政府职能的转变与适度政府干预的界定(一)政府职能的转变1、基本内涵:政府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履行的职能和功能。2、基本职能:保护: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安全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创造条件3、政府职能的转变1)目标: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2)内容:为全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利益诉求3)标准:服务是否有效率(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1、提供公共服务2、维护市场秩序3、直接参与某种经济活动4、财政功能5、进行制度创新6、影响收入分配7、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影响8、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9、必要的行政控制(二)适度政府干预的界定四、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目标选择1、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A效率、增长、稳定B经济福利C分配公正2、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A经济增长B物价稳定C充分就业D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E国际收支平衡五、政府
本文标题:同等学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版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40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