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关于江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1关于江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为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落实省政府确定的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开展“送科普、送戏、送电影下乡”的具体工作任务,根据省财政厅、省文化厅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2006年2月底和3月上旬,两厅组成联合调研小组,深入昆山、涟水县、沭阳县、盐都区、兴化、邗江等地农村,围绕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主题进行调研。调研组认真听取各级财政、文化部门和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负责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走进农民家中听取群众的呼声,把握农民真实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江苏农村文化的现状总体上看,我省的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九五”期间,省政府拨出专款3750万元用于解决全省乡镇无房、危房文化站建设。“十五”期间,省政府召开全省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相关政策,设立了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专项经费,从2002年起每年由省财政拨出1000万元,扶持苏中、苏北地区新建和扩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137个,其中新建项目超过80个,各市、县配套资金达31199万元,各项目单位自筹资金11704.38万元,资金总量和建设规模在“十五”期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省政府还拨出2730万元专2款,解决了全省30个无房、危房文化馆、图书馆问题。到2005年底,全省已实现了2002年省政府在全省基层文化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在文化部开展的文化馆、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我省一级馆的总数均名列全国第一(一级文化馆31个,一级图书馆47个)。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省文化厅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重点基层文化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我省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的评选命名,培育了一批农村文化骨干,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使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受经济基础和地方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程度的制约,我省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在不同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发展很不平衡。如,全省47个国家级一级图书馆中,苏南地区5个市27个,占总数的57%,苏中3个市12个,占26%,而苏北地区的5个市仅有8个,占17%。“十五”期间,全省近1200个乡镇文化站,面积低于300平方米的有493个,其中无房站111个,占全省文化站总数的38%。按区域分析,苏南地区低于500平方米(不含500)的乡镇文化站有107个;苏中地区141个;苏北地3区382个。扬州市乡镇文化活动场地的总面积由1999年的11万多平方米减少到现在的7万多平方米;南通市文化站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21843平方米下降到现在的52817平方米,5年减少面积达69026平方米,占原有面积的56.7%;兴化市全市文化站面积由2001年的9730平方米下降到2005年的7314平方米。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地方尤其是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集镇建设和乡镇合并过程中,变卖、出租、拆除文化站,从而出现了一批无房站;二是少数地区乡镇在文化站与广播电视站合并期间,将文化站房产变卖、文化站人员集中到广电站办公,运行一段时间后,广电站又改为垂直管理,导致一批文化站资产流失;三是“九五”期间全省消灭无房文化站时,乡镇文化站负债建设,建成之后长期负债运行,由于乡镇财政拮据、无力还债,乡镇政府只得将文化站变卖还债;四是乡镇财政困难,乡镇领导为解燃眉之急就卖文化站。如涟水县陈师镇文化站,“九五”期间省财政补助10万元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文化站,淮安市还奖励了1万元,2004年由于乡镇财政困难,镇政府就以12万元的价格将文化站出售掉。仅涟水一个县就变卖掉了8所文化站。五是文化站被挤占现象严重。如涟水县朱码镇,“九五”期间省财政扶持10万元建起的文化站,被镇政府划给了公安派出所做办公楼,文化站长就在乡镇大楼里办公。六是瞒报、不报。如沭阳县37个乡镇大多数文化站无站房,出于某种原因,“九4五”期间根本就没有上报;2004年文化厅统计无房站时,该县仍然没报。一些乡镇文化站明明无文化活动用房,在统计上报时,将文广站的广电机房、站长的办公室和宿舍也折算成活动用房面积。统计表中50平方米以下的文化站,实际上就是无房站。二是农村普遍存在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问题。各地普遍反映,目前老百姓的精神空虚,赌博、迷信活动猖獗。沭阳县反映,现在是“教民人数比党员还要多”,睢宁县现有教民7万多人。兴化市反映,目前农民捐资建寺庙、建教堂的积极性很高,文化站不如寺庙建得好、锣鼓声不如麻将声高、文艺骨干变成了和尚去念经。2001年省政府取消了每人每年1元钱的电影费之后,全省农村电影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在走访过程中,老百姓抱怨:想看戏看不到戏,想看电影看不到电影,想看书,文化站的书又太旧,一本书三四十块钱,太贵、买不起。曾经有同志感到困惑:现在的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去了,农村里就剩下老年人和孩子,农民还究竟看不看书、喜欢不喜欢看戏和看电影?在被称为“泰州一支独秀”的兴化市周庄镇文化站,我们仔细查阅了借书卡,全年借阅人数在3000人次左右。农民读书的类型,青年人当中女同志喜欢看言情类文学书籍,男的喜欢武侠类。在盐都区,调研组在路边随机抽样调查农民家庭。一家农户的八仙桌上放着一本打开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我们问谁看的,正在做作5业的学生回答,是他祖父看的。走进隔壁一个姓沙的农户家,我们问围拢过来的群众喜欢不喜欢看戏和看电影,他们异口同声回答喜欢。姓沙的男主人说:现在的农民“很无聊”,喜欢看电影看戏,就是看不到,晚上就只好靠打麻将、打牌来消遣,如果有电影、有戏看,我们肯定结伴去看,就不打牌了。三是文化站队伍不稳定,人员老化,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陈旧。兴化、沭阳等地文化站人员工资待遇至今未能落实,上访不断。由于待遇差,每月只能拿300元左右的工资,文化站业务骨干严重流失(外出打工),导致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新人不愿意进文化站,导致文化站人员老化现象,加之思想观念陈旧,工作上老一套,文化站搞的活动对群众没有吸引力。沭阳县37个乡镇,只有5、6个文化站长是文化业务干部,不少文化站工作人员不懂文化工作,更无文化水平,连美术字都不会写。马厂镇的党委书记抱怨说,现在的文化站是“人员待遇无保障、有编制无阵地、工作有人不会抓”。马厂镇文化站5个编制,1人外出打工,2个转业军人,1人兼职,都不懂文化工作,只好让他们挂职到村,县里开展文化活动时,乡镇党委分管书记只得自己去请人、拉表演队伍。四是缺少切实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从调研情况看,苏南地区的县(市)对农村文化工作基本建立、健全了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体系,乡镇党委、政府对文化站年初有指标、6年终有考核;而在经济欠发达的苏中、苏北地区,农村文化工作只能靠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书记、镇长重视农村文化工作的,即使是年财政收入只有400多万元的乡镇,文化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乡镇党委书记、镇长不重视的,年财政收入3亿元的乡镇,文化工作也处于无声无息的状态。因此,参与调研座谈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强烈要求并建议,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考核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纳入对乡镇党委政府的年度考核指标,要像考核GDP那样量化农村文化建设指标,要像抓计划生育、社会治安那样抓农村文化工作,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江苏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对策建议为促进江苏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和谐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省委提出的“两个率先”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精神,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以下建议。江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加大政府投入,调整、整合农村文化资源配置,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7化权益。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至2010年,全省县、乡(镇)、行政村都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基础设施。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每个乡镇都配有专职文化干部。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使得农村文化工作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一)加强乡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设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十五”期间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基础上,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建立省、市、县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至2010年,实现“乡乡有500平方米以上文化活动中心,(行政村)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实施江苏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对全省低于300平方米的493个乡镇文化站,省财政按照分地区、分档、分类补助的原则,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给一定的资金补助,市、县财政也给予补助。乡镇文化站建设的要求是,除已有的乡镇影剧院和露天文体活动场地8外,文化站综合设施的建筑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到2008年,建成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的乡镇文化站综合设施,实现“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各县(市)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行政村文化室建设。村文化室建设可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室多用”,明确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可将闲置的厂房、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在不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前提下,提倡中小学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体育等设施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二)创新文化站体制机制。改革现行的文化站管理体制、投入机制、进人与用人机制,增强文化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发乡镇文化站的生机与活力。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鼓励和吸收多种经济成份参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按照确保文化站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引入竞争机制和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文化站实行双重领导。县(市)文化局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文化站新进人员必须通过文化局的业务考试后才能录用;文化局对乡镇文化站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对新进文化站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三)全面实施“三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事业。省政府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专项补助资金投入。苏北、9苏中地区放映一场16毫米电影,每场成本在100-120元。由省文化厅重点做好配送电影拷贝工作,丰富农村电影片源;省财政厅设立农村电影放映补助资金,由文化厅组织考核、验收后,给予农村电影放映队每场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助。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积极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进程;到2010年,实现全省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彻底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积极开展“送科普”活动,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看书难”问题。“九五”开始,在各级财政、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尽管在农村乡镇兴建了一大批乡镇万册图书馆,但由于后续投入未跟上,很少增加新书,乡镇万册图书馆总体运行情况不理想。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从2002年起开始实施“送书下乡”工程,并要求各地参照执行。由于种种原因,我省一直未能实施。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起,由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开展“送科普”活动。以政府采购形式,每年集中招标采购一批农村适用、农民喜爱的图书,直接配送到全省34个财政困难县的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再由文化站
本文标题:关于江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4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