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第三章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_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
第三章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主要参考文献:1.Nash,D.(1996).AnthropologyofTourism,NewYork:Pergamon.2.Murphy,P.(1985).Tourism:ACommunityApproach,NewYorkandLandon:Methuen.3.Smith,V.L.(1977).HostsandGuests:TheAnthropologyofTourism,Philadelphia,P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JafarJafari的四平台说从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出发,Jafari(2001)提出了“关于对旅游现象理论认识的4个发展平台”的观点,即:20世纪60年代的倡议发展平台(AdvocacyPlatform);70年代的谨慎发展平台(CautionaryPlatform);80年代的调整发展平台(AdaptancyPlatform);90年代以来的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平台(Knowledge-based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Platform)。这一思想也是旅游社会学研究中广为援引的一种发展演变观(Swain,et.al.1998)。第一节旅游社会影响研究概述一、旅游影响研究的脉络1.到了20世纪60年代,旅游影响研究在欧洲和北美兴起,并且成为旅游研究中一个范围广阔且意味深远的重要研究领域。Williams将旅游的影响分为三类: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他的这种分类一直沿续至今。2.进入70年代,旅游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旅游的发展,其对接待地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人口结构的变化、文化的商品化、价值观的退化等问题的出现,这使得一批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环境学家,对旅游所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等问题开始研究,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到了80年代,学者开始系统地、更公正地研究旅游现象。以旅游的社会影响为例,Greenwood在重新审视他先前对巴斯克人地区(Basque)发展旅游所带来的变化的研究之后,认为这些变化是有建设性意义的。史密斯在她主编的《主人与客人:旅游人类学》(1989)再版时,要求所有作者重新审视第一版(1977)中的论文,从而以一种更加公正的角度来对待旅游的影响问题。她自己则明确地在序言中指出“旅游并非是许多社会文化改变的主要因素”。根据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影响研究的历史脉络:20世纪60年代的旅游影响研究着眼于旅游的正面效应,70年代则关注其负面效应,而到了80年代就开始站在一个公平的角度,系统地看待旅游的影响。旅游社会影响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有些学者认为旅游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是不同的,应该分别进行研究。如Murphy在1985年指出社会影响包括“对社区的社会结构所产生的更直接的影响和对目的地的经济和产业的调整……而文化影响则是对社会准则和标准的更长期的改变,这种改变会逐渐地体现在社区的社会关系上和人造物品上。”更多的其他学者则认为旅游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不应割裂开来,而应结合起来,合二为一成为社会文化影响。正如Mathieson和Wall所指出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之间没有十分清晰的界限”。因此,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社会影响是指广义上的社会影响,其中包括了文化影响。第二节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一、目的地的人口结构与职业(一)目的地人口结构:旅游业的发展通常都会影响到目的地的人口数量,使当地人口数量保持稳定甚至是增长。因为旅游所带来的新的工作机会一方面将延缓本地人口的外流,另一方面将吸引外来人口的加盟。(二)职业:旅游业中的就业岗位层次多,特别是许多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从而为广大家庭妇女和尚无技术专长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旅游活动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因此与旅游相关的工作也具有季节性、兼职以及临时性的特点。旅游业的发展还会影响到当地的就业格局,尤其是当地的农业从业人员会大幅减少。因为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要取得更高的收益,因而更具有吸引力。二、对目的地文化和遗产的影响(一)积极的影响旅游在保护、挖掘当地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过去不被当地人重视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得到旅游者的认可而发扬光大。旅游还被认为对历史建筑物及遗址的保护或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一些大型的修复项目,如泰国的古都大城府(ayudhya)的修复、防止威尼斯市下沉的补救行动等等。(二)消极的影响1、文化的庸俗化:许多仪式和艺术品所蕴含着的大量象征性和精神性意义的文化,不是轻易能被旅游者理解的,由于旅游者不能理解地域文化,所以只能把它们当着“奇异”或“美妙”来看待,从而人为地将当地活动变得庸俗化。另外,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旅客,以牺牲当地的自豪和尊严为代价,使文化成为一种商品,来满足旅客的需求。2、文化的商品化旅游者出于猎奇和留念的心理,往往会在旅游目的地买些纪念品。通过市场推销制成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工艺可以起到一个复苏的作用,但是有时也使得它们的本来面目难以辨认。在旅游市场上,以现代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宗教和艺术,将其舞台艺术化、程序化,是目前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虽然这在特定的环境里能刺激旅客,但他得致命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使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真实性。3、文化的同化文化的同化是指文化特征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被异地的文化取代。当一个社会与另一个在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强大的社会接触时,这个较弱势的社会常要被迫接受强势社会的许多文化要素,这种由于两个社会的强弱关系而产生的广泛的文化假借过程,称为涵化或同化(acculturation)。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巴特勒(1980)对苏格兰的斯凯岛(IslandsofSkye,Scotland)的研究,Gamper(1981)对奥地利南部的两个村庄的研究,以及Tsartas(1989)对希腊的两个岛屿所做的研究都指出,当地的语言正在被游客所使用的语言所代替涵化理论(acculturation)当一个社会与另一个在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强大的社会接触时,这个较弱势的社会常要被迫接受强势社会的许多文化要素,这种由于两个社会的强弱关系而产生的广泛的文化假借过程,即称为涵化。在旅游活动这种跨文化沟通中,外来旅游者在目的地一般只做短暂逗留,使得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只能局限于肤浅的表层;与此同时,单体旅游者一次旅游逗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作为由众多旅游者组成的整体而言,却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新的社会群体——旅游者社会(客人社会)。在不同社会文化发生接触时,双方都可以通过“借鉴过程”(borrowing)使二者间的差异缩小(Nunez,1977),但这种“借鉴过程”并不是对等的,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接触时双方关系的性质、双方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双方人口数量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目的地为适应外来旅游者的需要而对自身采取各项改造措施时,不可避免地要屈从于外来旅游者的态度和价值观,这种貌似自发的行为中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压力和无奈。所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当地的文化被外来的强势文化所同化。许多案例研究都表明,在发展旅游的不发达地区常会出现传统文化日渐衰微并逐渐发展出受外来文化强烈影响的“可口可乐文化”的现象(Shiriji,1993)。旅游绅士化(tourismgentrifica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戈瑟姆(Gotham,2005a)提出,意指通过休闲娱乐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中产阶级居住的邻里地区转化成为一个相对富裕和专有区域的过程。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和资本的全球流动,大型旅游及娱乐项目建设在全球主要城市中日益普遍,也推动了城市绅士化运动的进程。从这一角度出发,旅游绅士化亦可以指通过大型旅游和娱乐项目开发而引起的城市中某些地域的重新建设,从而使其周边邻里地区发展成为富裕、独立区域的社会现象。三、社会准则的改变受旅游者及其所带来的思想、文化冲击,以及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驱使,旅游地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可能产生变化。(一)价值观和道德的退化随着旅游的发展,一些地区的文化价值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甚至遗失,给人一种民风日下的恶劣印象。如我国的西双版纳的傣族年轻人就是在外来商人和旅客的双重作用力下,使得许多傣族村寨中的年轻人开始背离本民族的道德规范,以傣族特色的销售方式将伪劣工艺品高价出售给游客,牟取暴利。旅游的“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effect)被认为是改变目的地地价值观的主要原因。所谓示范效应就是指模仿西方的消费模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迎合高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使人心涣散、人心不古。二)性别角色的变化一方面,外国游客的到来对性别角色发起了挑战:他们对两性所持的态度会影响目的地居民,使当地居民开始效仿游客而令传统的性别角色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旅游提供的工作机会使得妇女在经济上获得独立,从而提升了妇女在家庭以及传统社会中的地位。(三)犯罪、嫖娼、赌博等社会问题旅游地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产生的变化,引发了诸如卖淫、赌博、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加剧或出现。一方面,旅游者的行为容易招致罪犯的注意和袭击。旅游者携带大量的现金和其它一些财物,极易成为袭击的目标。其次,旅游者从事的活动也容易招致罪犯的袭击,如喜欢去一些边远的地方旅游体验冒险的刺激。再次,旅游者被新鲜的环境吸引的目不暇接,早已没有了警惕性。最后,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通常没有亲友。另一方面,大众旅游是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密度”大增。这种旅游密度直接导致居民与游客的冲突。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发展旅游会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史密斯在1978年出版的《主人与客人:旅游人类学》一书中,曾指出当阿拉斯加渔民和猎人们宰杀猎物时,旅游者会沿着海滩走来参观。当地人非常不愿意旅游者拍摄他们的这一行动,于是有时修起栅栏以防止有人拍照。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得目的地的居民从中获益不少,从而提高了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第三节旅游对景区的社会影响机制一、旅游社会影响的直接作用机制――社区居民旅游的社会影响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下图给出了旅游对景区的社会影响机制。图4-1旅游对景区的社会影响机制影响主体:旅游影响客体Ⅰ:目的地居民影响客体Ⅱ:旅游者影响客体Ⅲ:景区影响客体Ⅳ:开发商影响客体Ⅴ:当地政府路径Ⅰ路径Ⅱ路径Ⅲ路径Ⅳ路径Ⅳ从图中,可以看出目的地社区居民是旅游社会影响的直接感受者,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受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到访游客的态度、对旅游开发行为的态度。旅游产品有其独有的特点,其中一点就是旅游的生产具有外部性,目的地居民行为和旅游企业的员工行为构成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因此居民的态度对于营造一个好客、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旅游的负面影响被忽视,会导致居民对旅游持有十分消极的态度(菲利普·L皮尔斯,2001)1)对旅游促进的主管部门(旅游局/理事会)的支持减少;2)不愿意在旅游业工作;3)对旅游的口碑宣传丧失热情;4)居民对旅游者表示敌意,以多收费、态度粗野和对游客旅游度假经历漠不关心等方式表现出来;5)由于社区反对而延误了旅游开发建设。二、居民对旅游的态度的“生命周期”就整体而言,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在旅游相当发达阶段、旅游开发阶段乃至开发之前等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巴特勒(1980)等学者就是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居民对旅游所持态度的演变过程,从而总结出每一阶段居民对旅游所持的总体态度。多克西(1976)根据自己在巴巴多斯(Barbados)和尼亚加拉湖区(Niagara-on-the-lake)的案例调查,最早提出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居民的态度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兴高采烈(euphoria)、冷淡(apathy)、恼怒(annoyance)以及对抗(antagonism)。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排外(xenophobia)阶段。兴高采烈初始发展阶段:欢迎游客及投资者,几乎没有规划或控制机制恼怒市场接近饱和:居民对旅游开始担忧,对物价上升、犯罪、粗鲁及文化准则遭受的破坏表示关注和愤怒。决策层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不是限制旅游的发展冷淡大量
本文标题:第三章旅游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_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50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