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效的研读与合作讨论,理清文章的论辩理路。情感价值观目标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学习重点】在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和论辩特色。【学法建议】了解必要的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合作研讨。课前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民本主义思想。②邦国的主权在民。③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④政事以民为归宿。⑤用人以民意为准。⑥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⑦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⑧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2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2.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二、预习,完成文言知识梳理。(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胡龁.觳觫..衅.不识.有诸褊.小忖.度舆.薪挟.太山便嬖.莅.临商贾..赴愬.惛.赡.彘.豚.庠.序畜.养(二)指出通假字并解释1.无以,则王乎2.王说,曰3.独何与4.为长者折枝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6.盖亦反其本矣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10.是罔民也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无伤也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不能进于是矣4.然后从而刑之5.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6.凶年免于死亡(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2.是心足以王矣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5.欲辟土地,朝秦楚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8.谨庠序之教3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五)解释下列实词含义1.保民而王2.若无罪而就死地3.以羊易之4.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5.挟太山以超北海6.莅中国而抚四夷7.犹缘木求鱼也8.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10.是故明君制民之产11.俯足以畜妻子12.然后驱而之善13.故民之从之也轻14.奚暇治礼义哉15.百亩之田,勿夺其时16.申之以孝悌之义(六)解释下列虚词含义1.然则废衅钟与2.诚有百姓者3.即不忍其觳觫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5.臣固知王之不忍也6.物皆然,心为甚(若是其甚与)7.夫我乃行之8.抑王兴甲兵(七)一词多义。1诸:不识有诸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2.其:齐集有其一其若是,孰能御之其皆出于此乎3.若: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以若所为若毒之乎4.殆:殆有甚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5.爱: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吴广素爱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6.明:举头望明月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明君治民之产明足以察秋毫之末7.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不足为外人道也失道者寡助任重道远4课上探究案1.孟子提出了哪些“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2.文中体现了孟子的哪些政治主张?3.孟子是如何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4.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孟子的政治主张?5课后巩固案1.下面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近B.则王许.之乎许:相信,认可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刑:同“型”,做榜样。D.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沿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①王见之,曰:“牛何之.?”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①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D.①王坐于.堂上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D.若是其甚与?4.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刑:通“型”,作榜样。B.对曰:将以衅钟衅:通“釁”,取牲血涂钟行祭。C.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路途。E.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5.下列划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推恩无以保妻子B.古之学者必有师C.臣之进退,实为狼狈。D.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②吾从而师.之③欲辟土地,朝.秦楚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⑥范增数目.项王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B.①⑥\②⑧\③\④⑦\⑤C.①④\②⑧\③\⑤\⑥⑦D.①⑥\②③\④⑦\⑤\⑧67.下列文言语句句式的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石之铿然有声者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古之人不余欺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8.从句式角度看,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保民而王,莫之御也D.此不知人之不祸也。8.默写出下列名句。(1)《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的写作特点。(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运于掌。(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5)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6),申之以孝悌之义,。9.翻译句子(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4)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7(5)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7)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11)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1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10.阅读以下短文,完成相应练习。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④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⑤;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注释】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子年长。②湍(tuān)水:急流的水。③信:诚,真。④就:趋向。⑤颡(sāng):额头。(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②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2)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②也。”——《孟子•告子上》【注释】①信:同“伸”。②不知类:不知轻重,舍本逐末。(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②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2)孟子在这里说明了什么问题?9
本文标题: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5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