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垃圾堆到幼儿园门口)(践踏草坪)第三章第三章、道德的起源及历史演变教学目的与要求: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基本观点;道德的历史类型、一般规律;以及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问题。内容提要第一节道德的起源第二节道德的历史发展第三节道德发展的规律性第四节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的关系第一节、道德的起源一、历史上的“道德起源说”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说一、历史上的“道德起源说”(一)神启论(二)天赋论(三)情感欲望论(四)动物本能论(一)神启论神启论是宗教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是上帝(或佛祖、真主)或具有神秘性的“天”同过启示、征兆指示圣人或君主制定出来的,是神意或天意的产物。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印度鹿野苑博物馆藏的释迦牟尼石雕像•“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董仲舒的天,是指主宰宇宙的至上神,它是一个有意志性和伦理性的精神实体,是至善的道德化身。“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为神”。—周敦颐这是说,仁义本乎天道,其论证方式与董仲舒的天人合类相同。这是一种典型的道德天命论。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都认为灵魂中的善和人类生活中的道德均来自神谕或神的指示,人们可以通过反省和回忆发掘出善和道德。•《旧约》中的“摩西十戒”。•基督教《旧约》中认为,道德及其规范是由上帝启示给摩西,然后由摩西传授给教民。“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不可亵渎上帝之名;•谨守圣安息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摩西,他的名字在希伯来语中是“拉起”或“从水中救起”的意思。他是古代以色列人的领袖,他能够面见上帝异象,聆听上帝旨意。•公元前1290年,他率以色列人出埃及,开始了40年的旷野历程。在出埃及满三个月后的第三天,摩西遵从上帝的命令,登上西奈山,把民众召聚在山周围,聆听上帝的训示。•上帝从山上显现,向摩西宣示十诫。美德是我们的天赋本性,是上帝的直接启示。—托马斯·阿奎那•基督教伦理学的奠基人奥古斯丁认为,人间的善恶是按照造物主的法则和神圣的天道所承受的天然顺序,人间的德性、品行等的安排都是天意,而这一天意的安排者就是上帝。•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实际上也是善的理念,黑格尔把最高的精神称为真精神,也就是伦理精神,由伦理精神的异化发展而成为道德,道德就是对这种超现实的真精神的自我意识。评价:神启论把道德纳入宗教,以一种虚无缥缈的上帝或神秘的天来论证道德,这是一种十分粗陋的唯心主义道德观。把道德起源问题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必然,不仅否定了人的自由,也排除了人们对道德根源问题的追问。神启论以外在于人类生活本身的抽象的神来说明人类道德的起源,这一方面强化了道德律令的束缚力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又因其脱离人类自身活动而缺乏现实说服力。(二)天赋论天赋论是主观唯心主义在道德起源问题上通常所持的观点。这种起源说把道德说成是人与生俱来,内心固有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这里所谓的“天”并非指客观实在的自然界,亦非某种独立于人之外的绝对观念或神秘化的精神,而是指与时俱来、生而固有、不待人为的某种渊源。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孟子认为,道德出于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明代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思想,认为吾心之良知不仅是至善的道德主体,而且是社会的人伦纲常之根,良知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其他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他把人受理性支配的不以环境为转移的意志叫做“善良意志”,人的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的“绝对命令”,因此道德是一种与现实无关的先验的东西。“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在西方,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一种“纯粹理性”。•法国的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也有类似的观点,他主张一切道德都是从“理性”中产生,人是一个有感觉,有心智,有理性的动物。•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完全以他是否具有善良意志为转移。评价:“天赋道德论”与“神启论”相比,把寻求道德起源的眼光,从神转向了人,这是一个进步。但这种观点把道德起源归诸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没有看到道德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结果,更无法解释这种良知或善良意志的成因或缘由,当然不能科学地解答道德的起源问题。(三)情感欲望论•也称为“感觉欲望论”、“感性欲望论”,是另一种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说。•这种起源说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认为道德是从人的情感欲望中引申出来的。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道德并不神秘,不是人生来固有的,也不是外部来的启示,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慢慢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感情,即对同胞的同情心的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观点在17-18世纪的西欧广泛流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费尔巴哈认为,即人的一切善恶都来源于感观上的快乐和幸福。“没有快乐感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别。感觉的呼声是第一重要的绝对命令”。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大卫·休谟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就是说,人们的伦理观念直接取决与经济的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实现程度。•“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逸,苦则索乐,辱则求荣”。—韩非韩非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和善恶情感体验都来自人的自私本性和求利目的。评价:情感欲望论比天赋道德论具有某些合理性,因为他们看到了人的情感欲望的后天性和社会性,看到了立于情感欲望之上的利益对人类道德的决定作用。但他们只局限于从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的层次寻求道德的起源,而没有上升到人类社会生活的角度来寻求道德的起源,所以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四)动物本能论又称为“自然起源论”和“自然本能论”,是一种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说。这种观点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说明道德的起源。动物本能论是达尔文主义在回答道德起源问题时所持的观点。这种理论把人类的道德说成是动物的合群感或动物本能的简单的延续和复杂化。•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人类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道德观念原本发生于动物本能”。•俄国伦理学家克鲁泡特金他认为,互助是自然规矩,是进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动物所具有的一种道德本能。•因而整个社会道德也就是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性和道德情感的简单继续。•英国实证主义者斯宾塞和生物学家赫胥黎、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洛伦兹等发挥了达尔文的思想,认为人的道德是在进化过程中从生物本能中继承下来的。评价:动物本能论看到了人的道德生活的客观自然过程,看到了人的道德意识与物质基础的关系,根本错误是抹煞了人的生理与动物的生理、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之间的本质界限,只看到和突出了人的动物性的一面,没有看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因此不可能真正科学地解决道德的起源问题。例如,他们在回答“狼孩”与正常孩子的道德意识的差异时,用遗传学的观点就陷入矛盾。在回答个体犯罪等“恶”行为时,只能用“染色体畸变”来作牵强附会的解释,不能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以人的社会性考察道德起源和人的道德生活。狼孩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狼孩”的发现者、孤儿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他和妻子一起如何努力把这两个像狼的女孩转化为人的经过。首先,“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知识、道德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其次,“狼孩”的事例说明了儿童时期在人类身心发育上的重要性。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再次,正如个体发育史是它的种系发展史简短的重演一样,人类幼儿智力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从猿到人漫长历程中人的智力的发展历史。由于脱离人类社会,印度“狼孩”自然不会有产生语言的需要。“狼孩”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上述道德起源的理论,尽管内容不同,性质有别,但都离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离开人的社会实践考察道德的起源,其世界观是唯心史观,方法是形而上学的。当然他们都是人类道德认识史的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它们的理论错误及其蕴涵的某些合理因素,都将成为我们探讨道德起源问题时可借鉴的资料。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一)道德起源的条件•(二)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道德起源的条件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主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社会条件劳动或生产实践主要条件社会分工(一)道德起源的条件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主观条件——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人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起源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1、人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人类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极其艰难的过程,在这长达一千多万年的岁月里,正是劳动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人类借助劳动发现了工具,发明了火,并发展着人类的大脑,产生了思维和语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使人们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2、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他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是由于需要才产生的,只有人类才能结成社会关系。道德的产生必须以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为前提。只有在社会利益关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调节和规范问题。•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这样说,“如果我生存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罪恶与道德了。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现道德,也不能表现罪恶的,那么我们对道德和罪恶这两个名词必须怎么了解呢?必须理解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和有害的行为。”•可见,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只有在形成了人与人、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道德。3、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依赖于社会关系,只有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人才能发展起意识到这种关系存在的能力。•只有意识到这种关系是为我而存在的,才会去主动建立与外部世界的各种关系,人才真正的区别于动物。•其一,人的头脑及其功能有了根本性发展,由猿脑变成了人脑,能够能动地、自觉地进行思维,因而有能力反映和自觉地调整社会关系,特别是其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
本文标题:第三章道德的起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89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