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学常识•(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是魏末晋初流传的一批无署名且无诗题的五言抒情诗,被笼统称作“古诗”。萧统从中选取十九首编入《文选》,并加上一个《古诗十九首》的题目。《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约都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诗歌所表现的多是游子思妇的情怀,也从侧面反映出某些社会现实。诗歌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抒发了人生最基本和普遍的情感(思乡怀人,征战之痛等)。《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标志,也是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它对建安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历代对它的评价很高,梁代钟嵘《诗品》将它列入上品,云:“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云:“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涉江采芙蓉》真挚地表现了游子思念亲人和家乡的痛苦情感。1、芙蓉、兰泽、芳草三个意象表现了主人公纯洁美好的情感。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一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使诗意转折,是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转为黯然神伤的过渡。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回乡路漫漫,与亲人相聚遥遥无期。这两句寓情于景,含蓄深沉地表现了离别之痛。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最后两句是虚写,主人公想象未来生活的孤独忧伤。全诗以采芙蓉的美好意境开篇,以想象未来的忧伤生活结束,令人回味无穷。(2)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尊为魏武帝。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他写诗缘用乐府旧题,但又能不受束缚。曹操与曹丕、曹植,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内容多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表现理想和壮志),形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抒发政治抱负,感叹人生短暂,情感慷慨悲凉)。“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按歌声长短,有“长歌行”和“短歌行”。《短歌行》是曹操的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诗人抒发了人生易逝、贤才难求、功业未成的感慨,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表达了人生短暂之忧。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四句写对贤才的忧思之深,唯以酒浇愁。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写为贤才思虑连绵,故想象贤才到来,宾主欢宴的情景。4、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以月光难拾为喻,再次表达渴望贤才的忧思。并再次想象贤才屈驾来访与自己欢谈的情景。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乌鹊绕树为喻,表达“贤才将落谁家”的盼问。再以周公自比,表达自己愿像贤君周公那样广纳人才,一统天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两句是卒章显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短歌行》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1、比喻: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朝露易干喻年华易逝。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月光难拾喻贤才难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乌鹊绕树喻贤才择主。2、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诗经中的成句,表现了对人才的渴求。3、借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传说中最早的造酒人杜康的名字代酒。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周代读书人的服装青衿,代指贤才。4、用典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待才的典故,表现自己礼待贤才,一统天下的雄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中的话,表明自己希望尽可能多地招纳人才。(3)陶渊明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开创了田园诗,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境界,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归园田居其一》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厌弃官场,不随俗流,热爱田园,甘于安贫守拙的淡泊之志。1、少无、性本、误落、三十年、羁鸟、池鱼、樊笼,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极端厌恶之情。2、以白描手法描写田园生活(白描本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渲染,描写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诗人运用白描,写了屋宅树木、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的乡村图景,笔墨简单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鲜明的田园生活景象。
本文标题:诗三首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95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