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1 头面部的穴位解剖
腧穴解剖学腧穴解剖学的研究目的腧穴解剖学是针灸学与解剖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研究针灸穴位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提高在临床针灸穴位时的准确性、安全性,有利于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揭示针灸穴位的作用机理。腧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利用现代解剖学方法从宏观方面对穴位进行的局部解剖、层次解剖、断面解剖等研究,证实穴位与骨、神经、血管、肌肉、韧带之间的关系。穴位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例1: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十二经309个穴位的解剖观察表明,针刺进穴位后直接刺中神经干者152穴(占49.19%),针旁0.5厘米内有神经干者157穴(占50.81%)。例2:徐州医学院的研究也证实,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神经主干者205穴(占56.8%),其中靠近皮神经主干者104穴(占38.8%),靠近深部神经主干者122穴(占33.8%);例3:Nakazo等对动物及人体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组织中神经纤维数量作光镜、电镜观察,并经计算机统计发现,两者神经纤维密度之比为7.225.26(约1.4倍)。穴区与非穴区所包含的感受器。例:Kellner曾对11个不同穴位进行过12000个组织学的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经穴部位是效应器和感受器明显集中的部位。穴位与血管的关系例1:徐州医学院研究发现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动脉主干者58穴(占16.1%),靠近浅静脉干者87穴(占24.7%)例2: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十二经309穴针下结构的观察也表明,针刺入穴位,针下正当动脉干者24穴(占7.26%),针旁有动、静脉干者262穴(占84.36%)穴位与肌肉的关系例1:人体55%穴位正位于肌肉群上,肌肉外包裹着深浅筋膜,针刺必须穿过筋膜到肌肉组织中,因而提出穴位即肌肉反应点。例2:占经穴总数62.5%的穴位是在肌肉分界处有神经干支进入的部位,还有37.5%的穴位则多位于肌肉、肌腱之中或其起止点上对穴位部位所进行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迄今没有找到、目前尚未认识的特殊结构,所见到的都是神经、血管、淋巴管、肌肉、肌腱等已知结构。故有学者提出穴位是由多种组织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立体构筑”,与非穴位处相比,在已知组织的配布上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相对特异性。现代医学对经络的研究例1:20世纪90年代天津大学有一研究小组发现,穴位周围产生大量的钙离子,与非穴位上的含量有40~200倍之间的差异。后来进一步研究小腿上的胃经所有穴位,均停针于小腿骨骨间膜上,对骨间膜进行分析发现由不同蛋白分子构成的一种生物液晶态的物质。例2:1998年复旦大学研究小组发现穴位点附近毛细血管呈规则的并行线状,而且平行于经络。经流体力学的计算,相邻穴位间有一定的压力差。第一节头面部穴位解剖(一)颊车(足阳明胃经)1.体表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处,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的地方。2.操作方法取正坐或侧卧位,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咬紧牙齿时咬肌隆起高点处取穴。针法:①直刺0.3~0.5寸;感应:局部酸胀感。②斜刺透地仓2~3寸,用于治疗面瘫。感应: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③向上齿或下齿方向刺,可在上、下牙痛时使用。3.进针层次(1)皮肤:由耳大神经和颊神经分布。耳大神经是颈丛皮支中最大的分支。颊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分支。(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和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3)腮腺:位于耳郭前下方,呈三角楔形,为最大的唾液腺,受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面神经从后方穿腮腺实质,向前分支布于面肌。(4)咬肌:为长方形扁肌,位于下颌支外侧的皮下,分为浅、深两层纤维,它们共同止于下颌支外面的咬肌粗隆。此肌受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分支咬肌神经支配。(5)直刺时,针的深面为下颌骨。向地仓透刺时,针尖可经笑肌、颧肌、降口角肌和口轮匝肌等结构。它们均为面部表情肌,受面神经的支配。4.临床报道(1)口眼歪斜,齿痛,面神经麻痹等(2)治疗面瘫:阳白透鱼腰;颊车透地仓;丝竹空透率谷;(3)治疗齿痛,颊车、下关、合谷等(二)睛明(足太阳膀胱经)1.体表定位在目内眦的内上方凹陷中取穴。2.操作方法正确的进针方法是,用手指向外侧轻压眼球,以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避免刺中。针尖应接近眶内侧壁,但勿紧贴,缓缓刺入0.2~0.6寸。深刺可达1~1.5寸。不宜提插或大幅度捻转。针尖透过眼睑后,始终有空松感。3.进针层次(1)皮肤:上睑皮肤极薄,约0.1毫米。分布于上睑内侧部的皮神经由滑车上神经支配,它来自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的分支额神经。(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可出现面积较大而明显的瘀血或水肿。皮下组织内血管较丰富。动脉细小,有来自眼动脉及面动脉分支。其伴行的静脉则大部分在睑的内侧汇入内眦静脉回流。在进针时若刺伤上述血管,则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眼睑瘀血,局部呈青紫色。(3)眼轮匝肌:受面神经的颞支及颧支支配。因此浅刺睛明,有助于治疗眼轮匝肌痉挛。(4)眶脂体:由填充于眶内,其作用宛如眼球的弹性软垫,有缓冲作用。针刺入此层有空松感。(5)在内直肌与眶内侧壁之间进针,有时可刺中内直肌。4.毗邻结构(1)眼内直肌:位于进针方向稍外侧。内直肌受第3对脑神经——动眼神经支配。内直肌由眶筋膜的外层包裹,刺中时有粘滞感。(2)眶内侧壁:位于进针方向的内侧。在此壁中部及后部,有前筛骨孔和后筛骨孔,孔内分别有筛前动脉、神经和筛后动脉、神经分布到筛窦。(3)总腱环、视神经管及管内结构:总腱环是围绕并附着于视神经管和眶上裂内端的腱性结构。视神经管位于眶尖,实为一骨性短管,长约5毫米,向后通入颅中窝。管内有视神经及与之伴行的眼动脉通过。5.注意事项(1)出血:应采取先冷敷,后热敷,再给止血剂。(2)刺中眼球:最薄的部位0.4~0.5mm(3)超过1.5~1.8寸,刺中总腱环和视神经;超过2寸易引起颅内出血(损伤海绵窦)。(4)进针与眼动静脉之间的关系。6.临床报道(1)主治中风偏瘫、头痛、眼部疾病。(2)急性腰扭伤:直刺0.5~1寸,留针15分钟(3)青少年假性近视(三)四白(足阳明胃经)1.体表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在眶下缘中点下方,手指可清晰地按压到此孔位置。2.操作方法直刺0.2~0.3寸,此孔正对眶下孔,不可深刺;或朝直下沿皮刺约1寸。3.进针层次(1)皮肤:较薄,有来自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分支眶下神经分布。(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和面神经颧支的分支。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眶下动脉的分支,也有面动脉的分支。静脉则与同名动脉伴行。(3)眼轮匝肌与提上唇肌:穴位区为眼轮匝肌下部纤维与提上唇肌起始部纤维交错之处。受面神经支配。(4)提口角肌:位于提上唇肌的深面,其起始部在取穴点略下方,当沿经向下斜刺时可刺中此肌。(5)眶下孔或上颌骨。上述三肌均属表情肌,因此针刺此肌可以辅助治疗面部表情肌瘫痪。4.毗邻结构此穴深面正对眶下孔,为眶下动脉主干穿出眶下管处,若针刺过深即直入眶下管。动、静脉在管内不易移动,极易刺伤,造成出血。(5)临床研究:面瘫,急性牙髓炎(针刺麻醉)(四)听宫(手太阳小肠经)1.体表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2.操作方法取正坐或侧卧位,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当耳门与听会穴之中央,微张口呈凹陷处取穴。直刺0.5~1寸,使局部酸胀,或扩散至半侧面部。3.进针层次(1)皮肤:较薄,移动性较大,由耳颞神经分布。(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及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3)外耳道软骨:针刺听宫穴时,针尖进入外耳道外侧1/3的软骨部。4.毗邻关系(1)前方:下颌骨髁突。(2)后方:耳屏。(3)上方:颧弓根部。(4)下方:颞骨的茎突。5.临床报道(1)颞下颌关节紊乱(2)神经性耳鸣(五)迎香(手阳明大肠经)1.体表定位:在鼻唇沟上段,横平鼻翼中部,鼻孔旁5分。2.操作方法:取仰靠或仰卧位,在鼻翼外侧缘中点旁开与鼻唇沟交点处取穴。针法:①针尖向鼻通穴透刺,深0.5~0.8寸,在治鼻病时用。②针尖向四白穴透刺,深0.5~l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感应:局部酸胀,可引起流泪和眼眶下部鼻侧酸痛感,有时可扩散至鼻根部和鼻孔处。3.进针层次(1)皮肤:由眶下神经分布。眶下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的终支。(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和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3)提上唇肌:受面神经颊支支配。(4)针的深面是上颌骨。针尖向鼻通透刺时,可刺入提上唇鼻翼肌;针尖向四白穴透刺时,可达眶下孔处。4.临床报道:(1)快速心律失常:向外缘鼻唇沟斜刺1.5寸,每隔2分钟提插捻转数次,针刺20分钟。(2)过敏性鼻炎:刺入两侧迎香穴0.2寸,液缓慢推入注入0.5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每周三次6次一个疗程。(六)阳白(足少阳胆经)1.体表定位眉上1寸,直对瞳孔处。2.操作方法取仰靠或仰卧位,于眉毛中点上l寸处取穴。针法:平刺,从上向下沿皮可透鱼腰穴,向左、右可透丝竹空、攒竹穴。感应:额顶区有酸胀感,有时扩散至头顶部。3.进针层次(1)皮肤:由眶上神经外侧支分布。眶上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的分支。(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分支和眶上动、静脉。(3)枕额肌额腹:位额部皮下,宽阔而菲薄,起自帽状腱膜,止于额部皮肤,受面神经颞支支配。(4)针的深面为额骨和其骨外膜。此层骨外膜很容易与骨质相分离。4.临床报道:(1)配太阳、风池、外关治偏头痛;(2)配睛明、太阳治目赤肿痛。(七)印堂(奇穴)1.体表定位在额部,两眉头之中间。2.操作方法取仰靠或仰卧位,在额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对准鼻尖处取穴。针法: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提捏局部皮肤,右手持针自上向下,对准鼻尖方向平刺,或向左、右攒竹、睛明穴透刺,深0.3~0.5寸,使局部产生酸胀感或向鼻尖部扩散。3.进针层次(1)皮肤:由滑车上神经分布。滑车上神经来源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的分支额神经。(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的分支及滑车上动、静脉。滑车上动脉为眼动脉的终支之一。(3)降眉间肌:为枕额肌额腹的延续部分,起自鼻根部,向上终于眉根部皮肤,由面神经颞支支配。(4)鼻骨:位于针的深面。4.临床报道:治疗头痛、眩晕、失眠(八)太阳(奇穴)1.体表定位在目外眦后上方凹陷中。2.操作方法取正坐或侧卧位,于眉梢与目外眦连线的中点后方l寸处取穴。针法:①直刺0.5~l寸。感应局部酸胀感。②横刺,向后沿皮透率谷,进针l~2寸,用于治疗偏头痛。感应:酸胀感扩散至同侧颞部。③横刺,向下沿皮透颊车,进针3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感应酸胀感可扩散至舌部。④点刺出血,用于治疗急性结膜炎或头痛。3.进针层次(1)皮肤由颧面神经分布。颧面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的分支。(2)皮下组织有上述神经和颞浅动、静脉。颞浅动脉是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3)眼轮匝肌:位眼裂周围的皮下,受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支配。(4)颞筋膜:呈坚韧强厚的腱膜状,覆盖于颞肌的表面。(5)颞肌:为颞窝皮下颞筋膜深层的深面,颞肌由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分支颞深神经支配。4.临床报道(1)治疗麦粒肿:取太阳穴刺血,隔日一次,3次一个疗程。(2)治疗头痛:三棱针点刺放血,止血加火罐5分钟。(3)偏头痛:1%普鲁卡因3毫升,地塞米松5毫升,封闭两侧太阳穴每侧2毫升,每日一次。(九)风池(足少阳胆经)1.体表定位项后外侧,平风府穴,在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中。2.操作方法患者低头伏案。针朝鼻尖方向直刺0.8~l寸。3.进针层次(1)皮肤:较厚,有头发,针刺时有韧感。该穴部位的皮肤由枕小神经分布。(2)皮下组织:较厚,由脂肪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构成。(3)斜方肌外侧:有结缔组织,针刺通过时韧性感觉和阻力都较皮肤小。(4)头夹肌:其浅面紧靠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针刺时通过该肌的外上部,阻力较小。(5)头半棘肌:位于头夹肌的深面,受相应的胸神经后支支配。针刺时通过该肌的部分较厚。(6)枕下三角:呈三角形,位于头半棘肌的深面,是由枕下肌围成的三角。其内
本文标题:1 头面部的穴位解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0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