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屈原爱国主义的历史意义
关于这一课题“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意义”,我们将通过对屈原作品及其经历来进行分析。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对屈原的叙述是: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博学多闻的人。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屈原的简介: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创造的“楚辞”这一崭新的文学形式,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屈原简介《九歌》《九章》《离骚》《招魂》《天问》我们简单的了解了屈原,那什么是爱国主义呢?正义的爱国主义表现为:第一,爱国主义者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爱国主义者在实践自己的爱国主张的时候,不能用功利主义原则代替人类正义,其行为方式首先应该是维护社会正义。第三,爱国主义者没有与祖国的统治者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在祖国的统治者反人民的时候,爱国主义者与反动统治者进行坚决的斗争。明白了爱国主义是什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屈原所处的环境。自春秋中叶以来,楚国一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强国。从楚庄王问鼎中原时起,楚国统治者已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战国时代,楚国君墨守成规,缺乏改革的锐志,被后起的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楚国国势渐趋衰落,在与西方强秦的连年的战争中,损兵折将,丧城失地。而以怀王为首的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却偏安一隅,仍过着醉生梦生死的生活,置国家、民族的安危于不顾。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体的极力诋毁。尽管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谤”,但屈原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屈原的爱国主义是如何表现的呢?通过定义我们可以看到爱国者首先要“爱民”。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屈原如何爱民: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之前已出现并得到了发展。《尚书》中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左传》中载有师旷根据人民利害发表的政见,“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视,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又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这些民本思想都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目的是给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历史的借鉴,即以民为本,才会国运昌盛,否则天下不会太平。屈原作为当时社会一名孤独的清醒者,对时局有卓越洞察力的政治人物,也必然深暗此理。屈原立志实现“美政”,使楚国富强起来,就是其民本思想的体现。屈原《离骚》中“皇天无私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阐述了为政者必须顺乎民心才能坐稳江山,才能“存君兴国”,为此,屈原关心民生疾苦,哀叹民生遭遇的艰难!当时,“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战国策》),“民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奠,道殪相望”(《战国策》)。“盗贼公行,而弗能禁”(《战国策》),平时犹复“厚赋敛诸臣百姓,见疾于民”(《战国策》),战时则内见“征役万人,且掘国人之墓”(贾谊《新书》),外见“掠于郊野,以足军食”(《战国策》)。面对这种状况,屈原对劳动人民深表同情。在《离骚》中,屈原这样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屈原长声叹息,揩着眼泪,对人民如此艰难的生活深表同情。当秦将--白起攻克郢都,楚王仓惶东迁,百姓四处逃亡时,随民外逃的屈原,目睹这国破家亡的惨状,痛心疾首,百感交集。他在《哀郢》中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屈原激愤地呼号苍天,责问它为什么向老百姓发怒降灾,造成人民妻离子散,四处逃亡。屈原爱民忧民的思想溢于言表。屈原在他政治失意的逆境之中,仍然心里牵挂着人民。诗人在《九章》中的《抽思》中叙述自己的心境时写道: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说明屈原在选择自己的出路时,心里牵挂的仍然是人民。爱国者还要维护社会正义,那屈原是怎么做的呢?屈原明白要拯救楚国的命运,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唯一的出路就在于革新政治,修明法度。因而,屈原坚持实施“美政”。使楚国的内政外交取得了一些成就。屈原《惜往日》中有这样的诗句: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立法兮,属贞臣而日女矣。屈原的“美政”主张因为触犯了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遭谗人而嫉之”(《离骚》)。但是,屈原决不屈服权贵,为了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拯救祖国的前途命运,与腐朽贵族势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屈原遵楚王之命制订“宪令”,尚未定稿,上官大夫便“欲夺之,屈平不与”。屈原在失意官场、屡遭放逐的逆境中仍然坚持理想而矢志不渝。这在他再逐江南期间所写的宏伟诗篇《离骚》中反映得淋漓尽致。在其《九章》中的《涉江》记述了屈原十分凄苦的流放遭遇:深林杳冥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即使如此,但诗人仍表现出坚持理想、矢志不渝的精神。“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九章》)诗人任凭人世间黑暗、浑浊,对自己无人理解,仍坚持走自己的路。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甘心吃苦受难。最后,爱国者还应该能与反动统治者进行坚决的斗争。这一点屈原又是如何做的呢?屈原起草“宪令”,出使齐国,合纵抗秦,收复失地,使楚国的内政外交取得了一些成就,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因而,遭到了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的嫉妒和忌恨。从而导致楚怀王的不满,后又有子兰设计陷害说屈原向秦国使者张仪索取贿赂不成,反对绝齐联秦的主张。在酒宴上屈原因为据理力争最终导致了他的第一次流放。张仪子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一条红线贯穿屈原全部诗歌。作为一个爱国者,他还是仁人志士的楷模。那他的爱国主义到底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如武汉大学迁居四川乐山后,刘永济拒不加入国民党,拒不赴乐山警备司令婚宴,正是“屈原精神”的继承与体现。屈原成为“中华魂”、历代“爱国志士的楷模”、忠心为国、敢赴国难、舍身殉国的志士的“崇拜者”。姜亮夫认为,“在我们整个国家民族里的所谓民族气节,恐怕受屈原的影响比受儒家的影响大得多”。毛庆指出,“推崇屈原、纪念屈原是历代平民百姓和知识分子的自发行动”。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屈原爱国精神已经成为了从古至今爱国志士学习推崇的典范。
本文标题:屈原爱国主义的历史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1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