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练习题
1.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昼夜状况图,阴影部分为黑夜,α为晨昏线与某一经线的夹角,β为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据此完成(1)、(2)题。(1)当α由最小值增大至最大值时,下列情况可能的是()A.地球公转角速度越来越慢B.地球公转线速度越来越快C.A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D.B地日出时间越来越迟(2)假设α的最大值由23°26′增大至3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处将成为温带B.回归线B的数值将变小C.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将变小D.建相同高度的楼房,我国北方的合理楼间距将变大【答案】1.(1)A(2)D【解析】第(1)题,当α由最小值增大至最大值时,即由北半球的春分至夏至,地球越来越靠近远日点,公转速度(包括角速度和线速度)应越来越慢;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A地在夏至日之前已达到最大值。春分至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夏至日达最长,故日出时间越来越早。第(2)题,“α的最大值由23°26′增大至30°”意为黄赤交角增大为30°,回归线B的度数为30°,极圈的度数为60°,所以B的数值将变大,热带、寒带(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的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我国北方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建相同高度的楼房,合理楼间距将变大。考向真题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下图是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地方时)随纬度变化图。图内三条曲线,其中一条是正确的。请阅读正确曲线,回答(1)~(2)题。例1(1)若上图表示6月22日状况,则南纬40°~50°地区的夜长约为()A.15小时~16小时20分B.17小时~19小时20分C.19小时20分~21小时20分D.22小时40分~23小时20分(2)若上图表示南半球的状况,当北京时间12点时,下列四图中与之相符的是()注: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思路点拨】第(1)题,三条日出时刻曲线可以看成三条晨线,6月22日,赤道上6时日出,66°34′N上0时日出,因此下面一条错误;由于晨昏线在6月22日与66°34′N相切而不是相交,因此上面曲线正确,中间一条错误。通过读图可以得出A项正确。第(2)题,如果为南半球晨线,则读图可知南半球为夏半年,排除B、C两项,根据北京时间为12时,可以计算150°W为18时,D项正确。【标准答案】(1)A(2)D例证(2008·广东高考)下图为某日观测到的同一经线上不同纬度的日出时刻(东十区区时)。此时,东十区区时为12时。读图回答(1)、(2)题。同一经线不同纬度日出时刻(东十区区时)图(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A.30°E,20°NB.150°E,20°SC.30°E,20°SD.150°E,20°N(2)对图中四地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是()A.丁地地方时12时日出B.丙地地方时16时日落C.乙地昼长20小时D.甲地夜长12小时【答案】:(1)B(2)C【解析】:第(1)题,根据题意可知,此时东十区区时为12时,说明此时太阳直射150°E上;根据图所示日出时间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此时甲地日出时间为0时,那么日落即为24时,也就是说甲地至南极点范围内出现极昼现象,甲地纬度为70°S,那么太阳即直射20°S。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出现极昼,昼长为24小时,D项错误;乙地日出时间为2时,可计算出日落时间为22时,昼长即为20小时,C项正确;丙地日出时间为4时,那么上午和下午各8小时,可计算出日落时间为20时,B项错误;丁地位于赤道,日出时间为当地地方时6时,A项错误。•(20010年昆明模拟)下图中①~⑤为0°~66°34′N之间不同日期的昼长分布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曲线由①→②→③变化的时段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是•A.从北回归线到赤道•B.从赤道到南回归线•C.从南回归线到赤道•D.从赤道到北回归线•4.曲线由⑤→④→③变化的时段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缩短•B.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增长•C.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夜逐渐缩短•D.南半球昼短夜长,且夜逐渐增长•【解析】图中显示北半球0°~66°34′N的昼长情况为:①②时期昼长小于12小时,③等于12小时,④⑤大于12小时;则曲线由①→②→③变化的时段内,昼长小于12小时但逐渐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运动。曲线由⑤→④→③变化的时段内,昼长大于12小时,但逐渐变短。•【答案】3.C4.A题组二:昼夜长短的变化下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一段纬线,M、N分别是X日的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X日两点的经度差为90°,一年中M、N两点有重合于O点的现象。读图回答3~4题。5.X日M地的昼长为()A.6小时B.9小时C.12小时D.18小时6.X日()A.青岛昼长达全年最大值B.北京日出东南方C.M地的白昼比N地的长D.悉尼正午日影为全年最短解析结合题干条件可知,为昼弧,由于X日M、N两点的经度差为90°,可以计算出昼长为6小时。X日,北半球昼短夜长,为北半球冬季,北京日出东南方。答案5.A6.B变式训练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成1~3题。1.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A.66.5°N、66°N、40°N、40°SB.66.5°S、66°S、40°S、40°NC.66.5°N、66°N、0°、40°SD.66.5°S、66°S、0°、40°N2.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C.③地较②地昼长短的年变幅大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3.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A.0<Pa/Pb<1B.Pa/Pb=0C.Pa/Pb=1D.Pa/Pb>1【答案】1.A2.D3.A【解析】本题通过昼长变化考查地球运动规律,考查学生读图、释图及图文转换能力,有一定难度,读懂四地昼长变化曲线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据图可知,a、b月内,①、②、③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④地大于12小时,则①②③地与④地不在同一半球,且太阳直射点位于④地所在半球。上半年(1月-6月),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则a月-b月图中①、②、③地昼渐长,④地昼渐短,可确定④地位于南半球,①、②、③地位于北半球,此外,③、④两地昼长变化曲线关于昼长12小时的纵轴对称,所以③、④两地纬度相同,③为40°N,④为40°S,故选项A正确。(同时可知,a月、b月应为1月至3月21日之间的两个连续月份,即a为1月,b为2月)第2题,在a、b两月内,①、②、③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昼短夜长,④地昼长均大于12小时,昼长夜短,所以A、B错误;a月-b月,②地昼长约由3小时增加到9小时,增加了6小时,③地昼长约由9小时增加到11小时,增加了2小时,所以,②地昼长变化幅度大于③地,因此C错误;③、④两地纬度关于赤道对称,赤道上昼夜变化为零,故D项正确。第3题,①地在a月内昼长约由0时增加到2时,即Pa=2;在b月内昼长约由2时增加到8时,即Pb=6,所以Pa/Pb=2/6=1/3,故选项A正确。变式训练下表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R)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H)资料,据此回答(1)、(2)题。①②③④R2小时26分24小时0小时5小时42分H43°26′46°52′23°26′46°52′(1)四地按照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④①③D.④②①③(2)④地的最短昼长为()A.9小时9分B.10小时42分C.11小时22分D.13小时22分【答案】(1)C(2)A【解析】第(1)题,昼长差值越大,离赤道越远,纬度越高;第(2)题,昼长最大差值为冬至日与夏至日之差,而同一地冬至日与夏至日昼长和为24小时。(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完成(1)~(3)题。(1)当日,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看到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A.10时B.13时C.16时D.19时例1(2)当日,日落于黄河站的()A.东方B.西方C.南方D.北方(3)据此推算,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A.9月21~30日B.10月1~10日C.10月11~20日D.10月21~30日【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黄河站由极夜转为有昼夜交替,昼长由0小时逐渐增加,“首次日出”说明太阳刚好升起,就得落下,当地地方时约为12时,而黄河站位于东1区,故选D。(2)太阳刚好升起,就马上落下,当地时间约为12时,此时太阳正好位于黄河站的正南方,故选C。(3)根据太阳直射点运行轨迹图(绘制简图如上图),黄河站刚好出现昼(即极夜现象结束)的日期是3月9日,离春分日有12天。根据对称原理,也就是说到了秋分日12天以后黄河站刚进入极夜,日期为10月2日以后。故选B。【答案】(1)D(2)C(3)B例证(2009·福建高考)读图,完成(1)、(2)题。(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A.0°~20°NB.0°~20°SC.20°N~23°26′ND.20°S~23°26′S(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B.北温带范围变小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解析】:(1)C(2)A【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P点位于北半球,其纬度应为70°N。此时P点出现极昼现象,根据极昼圈变化规律可知,该点位于极昼圈上或极昼圈以内,得出太阳直射的范围是20°N~23°26′N。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0°,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地球上温带的范围将变大,B选项错误;黄赤交角变小时全球极昼极夜的范围将缩小,所以C选项错误;黄赤交角变小时,北半球冬季昼长将变长,南半球夏季昼长将变短,位于北半球的福州因太阳照射时间增加均温升高。图2为6月22日与l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3—4题。3.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D.丁、甲、乙、丙4.四地自北向南捧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丁、乙、丙、甲D.甲、丙、乙、丁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标准答案】(1)B(2)D(2010年高考安徽文综卷)11月22日,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观测房屋采光状况时,发现甲楼阴影恰好遮住乙楼三层中部(如图所示),在甲楼顶层GPS测得纬度为31.8366°、经度为117.2179°、高程为96m。完成(1)~(2)题。例2(1)隔25小时再次观测时,甲楼阴影可遮挡乙楼A.二层西部B.四层东部C.五层西部D.七层东部(2)此后一个月内()A.法国进入冷饮畅销期B.广东省进入雨季C.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D.云南省昼短夜长【思路点拨】图中甲楼楼影朝向正北,因此可判断太阳光是从正南方向照来,所以该地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北(31.8366°N),且此刻为正午。再过25小时为次日13时,太阳在天空的西南方向,且高度稍低于12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故甲楼阴影可能遮挡乙楼四层东部,因此第(1)题正确答案选B项。根据材料时间为11月22日不难得出(2)题的正确答案为D项。【标准答案】(1)B(2)D针对训练2扬州市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O地点进行太阳高度角的测定。图中是其观测示意图,MN弧是测杆阴影端点的连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哪条线段可反映出当地所处的经线?为什么?(2)若阴影OP的长度正好为一年中的最小值,此时测得太阳高度角为β。请推出该学校地理纬度δ的计算公式:δ=__________。(3)结合上题分析,3月21日,该学校某教学楼(高度为H米)的影长为__________米;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该日该教学楼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为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应用。第(1)题,
本文标题: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13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