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林则徐字少穆,唐朝莆田望族后裔,1785年生,清朝籍贯福建侯官。林则徐于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中记述:“府君讳宾日,号阳谷,系出莆田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今海口镇岑兜村),国(清)初再徙省治(福州)。”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林则徐立志苦读的故事林则徐小时候,家庭生活比较清苦。传说,林家每到过年除夕之夜,才难得地吃上一餐素炒豆腐。也只是到这天晚上,挂在壁上的油灯才有两根灯芯。为了读书,他每次都要典当衣服来买书。有一段时间,他还在闽县衙门内兼做知县房某的抄写员,以其所得,补贴读书的费用。当时就有人劝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让则徐改业,具有读书仕进观念的林宾日,当然没有采纳,则徐刚刚懂事,看见母亲和姐妹们忙于做活,“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深感不安。“请代执劳苦,或推让饮食”。和林宾日一般见识的林则徐的母亲陈帙,当然不会同意,反而正色地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破落中小地主出身的下层封建知识分子,恪守孔孟之教,轻视体力劳动,认定最高贵的道路是学习好了高中皇榜来登上仕途。这种具有二千年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经过宾日夫妇的言传身教,不能不给林则徐的早年思想,深深地打下地主阶级的烙印。林则徐对联不凡林则徐从小就熟读诗书,工于诗联。一次元宵节,老师给学生出对子:“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才八九岁的林则徐竟能应声对答:“打一声鼓代天地行威。”又有一次去游鼓山,老师出了“山”和“海”两个字,要学生做联一副。林则徐的答卷是:“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不仅对得工整,而且气势不凡。1829年,林则徐来到福州,专门为爱国将领李纲祠立了碑记,并写了一副对联:“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湖山。”林则徐出任江苏廉访使,曾在大堂悬联表白自己:求通民情;愿闻己过。升任两广总督后,又在府衙自书一副堂联自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提醒自己胸怀宽阔,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海纳”比喻容受、包罗甚广。其意为“方寸之心,如海纳之百川,言其包含广。”下联勉励自己要抛却私欲,廉洁奉公,不利用职权为己谋利,这样才能站得稳,立于不败之地。苏州定慧寺啸轩岭海答传书,七百年佛地因缘,不仅高楼邻白傅;岷峨回远梦,四千里仙踪游戏,尚留名刹配黄州。[说明]“定慧寺有苏轼书靖节先生(陶渊明)《归去来辞》,盖在惠州时,寺僧钦长老遣其徒卓契顺为公子致书。临归,公以此赠之。其寄钦长老诗云:‘初无往来相,二土同一在。’又云:‘请判维摩凭,一到东坡界。’即谓是也。”李彦章(1794-1836)署江苏按察使时(1833年),“访得苏文忠公(轼)为僧卓契顺书《归去来辞》,石刻于城东定慧寺;复寻得啸轩故址,因修祠葺轩,以存旧迹。”“定慧寺及啸轩,寺僧又绘苏像奉之轩中,遂为郡中名胜。历久圮pǐ无,鲜有知者。至是乃一一还其旧。”梁章钜曾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来游,留诗而去。后,陶云汀宫保(澍)为之书联云:吃惠州饭,和渊明诗,陶云吾云,书就一篇归去好;判维摩凭,到东坡界,人相我相,笑看二土往来同。”(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六)林则徐题此联,当于1835年底或1836年初。苏州韩蕲王祠飨堂祠庙肃沧浪,更寻来一万字穹碑,新焕岩阿榱桷;威名镇吴越,还认取七百年华表,遥传江上旌旗。*见校辨[说明]韩蕲王:韩世忠(1089-1151),南宋名将。字良臣,绥德(今属陕西)人。抗金中,秦桧主和,韩多次上疏反对;又以岳飞冤狱,面诘秦桧。所言不被采纳,乃自请解职,闭门谢客。卒,追封“蕲王”。曾于苏州市南沧浪亭园辟宅。梁章钜在苏州时,曾“修韩蕲王碑、茔,少穆督部继余(梁章钜),为建飨堂,题联”(《楹联三话》卷上)。[简注]一万字穹碑:灵岩山西麓的韩世忠墓碑,碑文共约13900余字,人称“万字碑”。岩阿:山窟边侧的地方,也指隐居者。榱桷:屋椽。[校辨]萨嘉榘《林则徐联句类集》卷一载,此上联作:“祠庙肃沧浪,更寻来一万字穹碑,新焕岩阿榱桷”张过、刘新志《中华名胜楹联集》作:“祠庙肃沧浪,更寻来一万字穹碑,新焕岩前榱栋”(*即珠楼收录版本。)上联的“小队”,指杜甫诗:“元戎小队出郊峒”句;“郊峒”指城外郊野;“七萃”指七支精干的队伍,周王的禁卫军,后泛指精锐之师。“净洗”句语出杜甫诗:“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此句含有“乃知兵者为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军事思想。下联的“偏师”为全军的一部分,以别于主力。“百蛮”指异族侵略者,即侵华的帝国主义列强。此联充分表达了林则徐巩固海防,抵御外侮的决心和大无畏的气魄。1839年1月,林则徐奉命到广东查禁鸦片烟。为了对付横行霸道的英国侵略者,他决心修武,巩固国防。为此,他在“演武厅”上书了一联表达自己的志向:“小队出郊峒,愿七萃功成,甲洗银河长不用;偏师成壁垒,着百蛮气慑,烟消珠海有余清。”后来,林则徐受谗,被撤销职务,发配新疆伊犁。途中他闻讯关天培、麦延章将军英勇牺牲,十分悲痛,愤笔疾书一联:“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壈(困顿,不顺利),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山。”宦游到处身如寄;农事何时手自亲。道光十四年(1834年)四月二十七日,陶澍(shù)到林则徐巡抚署箭道阅官兵步射,林即留席,豫厚庵、陈芝楣等入座。至后园“竹亭内展玩书画,芝楣名吾亭为‘后乐’,云汀(陶澍)制府题额悬之。余集苏句为楹联,……制府复为书之”(《林则徐集•日记》139页)。林则徐名诗与名句1.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3.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丹心已共山河碎大义长争日月光解缙(xièjìn)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至永乐五年二月任内阁首辅(1402年-1407年)。解缙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传说他自幼颖敏绝伦,有“神童”之称。其母画地为字,于褪概中教之,一见不忘。5岁时,父教之书,应口成诵;7岁能属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涌数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次年,会试第七,廷试与兄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选为庶吉士,读中秘书。一日,太祖在大庖西室对缙说:“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日上万言书,剖切陈词。他建议:政令要稳定,刑罚要简省,要整理经史,制定礼乐,表彰贤士,崇祀先哲,禁绝娼优,易置寺阉,薄赋敛,减德役,焚经咒,绝鬼巫,裁冗员,节流开源,以苏民困。他又指出朝廷用人当择贤者,授职当最德才;应改革时弊,鼓励农耕,实施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免去苛捐杂税,使民休养生息;要尚武以固边防,崇文以延人才;治罪不株连妻子,捶楚不加于属官。奏疏呈上,太祖连连称赞解缙有安邦济世之奇才,治国平天下之大略。不久,缙又献《太平十策》,再次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亦得太祖赞许。明成祖时,解缙与黄淮、杨士奇等人入直文渊阁,进翰林学士,参与机务,奉诏主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1407)告成,晋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一时诏令制作,皆出其手。因立太子事,为汉王高煦所恶谗,永乐五年(1407)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贬为广西参议,又为李至刚所构陷,改贬交趾。永乐八年(1410),因私见太子,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下狱五年,永乐十三年(1415)锦衣卫都指挥佥qiān事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于是纪纲用酒将他灌醉,全身赤裸,冻死於雪地。妻子宗族徙辽东,仁宗即位後诏归其妻子宗族。後諡文毅。宪宗成化元年(1465)复其官赠朝议大夫。解缙善书法,尤善狂草,墨迹有《自书诗卷》、《书唐人诗》,明吴宽《匏翁家藏集》称:“永乐时,人多能书,当以学士解公为首,下笔圆滑纯熟。”著有《文毅集》。解家一门三进士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已是一位18岁的翩翩少年,这年他第一次参加江西省乡试,就一举夺得第一名,人称“解解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列为第七名,经殿试,被录为二甲进士。他的哥哥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也同榜登进士。从小出名的才子解元,会试怎么被挤到第七名呢?原来,解缙所作文章气势磅礴、文笔犀利,本来主考官要点他为一甲,拟为“状元”人选(一甲3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但其他考官认为,解缙文章中的言论过于尖锐,怕招惹是非,便有意将解缙往后排,列为第七名。明朝甫立,朱元璋对首科会试十分关注。因为就在开考前的二月丙寅日夜晚,有一颗大星出现于天空东井壁,颜色赤黄,闪闪有光,朝东北方向行进,渐渐变浊而隐没。朝廷专司观星宿的钦天监进奏说:“是为文士效用之占。”崇信阴阳术数的朱元璋十分高兴,他登基以来第一次开科会考取士,就出现这样吉祥的征兆,不禁喜言道:“国之昌盛,必有祥瑞!朕必能抡选英才,为国所用。”朱元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英主,为国选才,不拘一格,殿试前调阅了一二甲策论,见解缙文笔雄健,立论新颖,切中时弊,殿试中又见他才华出众,欲力排众议钦点其为状元,但有权臣进言道:“首开科甲,为国抡元,当取吉祥以顺民心。解缙字大绅,点为状元,‘缙’、‘绅’俱‘解’(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于国不吉。”朱元璋闻言默然无声,念及国祚,便忍痛割爱舍却解缙,钦点取名较吉祥的“任亨泰”为状元。解缙虽然与状元擦肩而过,但解氏家族“兄弟同登第”、“一门三进士”的消息传出,立即轰动了解缙的家乡吉水,也轰动了京城(今南京市),一时传为盛事。而这次殿试录取的第一名状元的任亨泰,在后世却远不如解缙有建树。明代解缙才调宏达,尤善诙谐。据说某道士对解缙十分敬慕,特意拿了自己的画像来拜见,恭恭敬敬地请解缙为其题诗。解缙接过画像,当即笔走龙蛇般连写了三个“贼”字。道士一见,又惊又怒,正欲发作,只见解缙含笑从容续写,连同前面所写的三个“贼”字,成了一首颇有情趣的题画像诗:贼、贼、贼,有影无形拿不得。只缘偷却仙丹药,而今反作蓬莱客。“蓬莱”是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道士作了“蓬莱客”,就意味着成了仙,相传八仙过海就是从蓬莱阁起程的。此诗先说这位道士是贼,接下来遂将“贼”字妙解为对其修行的称赞。难怪道士读罢,由惊怒转为惊喜,千谢万谢而去。朱棣为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后起兵自称“靖难”,夺取帝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据说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为立太子事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解缙正奉旨纂修《永乐大典》,很受永乐皇帝朱棣的赏识。朱棣于是就此事密召解缙,解缙进得宫来,就立太子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立子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人心归附,若弃长立次,必兴争端。”因朱棣自己不是长子,对此说不感兴趣,心中仍存犹豫。正在这时,内宫太监送来一幅名为《彪虎图》的画:一只白额回首望身后幼虎,情状甚为亲呢。解缙见此图,当即吟诗曰: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朱棣听了,知道解缙是借着题诗婉转进谏,颇受启示,当即决定立长子高炽为皇太子,即后来的仁宗。相传,永乐皇帝有一天突然对解缙说:“你知道昨夜宫中有喜事吗?你就
本文标题:楹联赏析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23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