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4年高中语文 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成才之路·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必修2第十三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四单元经典晨读方法警示探究高考导航学习目标课堂互动课后强化作业课前预习经典晨读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①斜。日暮汉宫传蜡烛②,轻烟散入五侯③家。【注释】①御柳:御苑里的柳树。②传蜡烛:寒食节禁火,皇帝可以赠火给近臣。③五侯:汉桓帝时同日封单超等五个宦官为侯,这里泛指近臣。【简介】韩翃(hóng),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天宝十三年(754)进士,安史之乱后,他居无定所,四处流浪。官至中书舍人,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有《韩君平集》。【赏析】这是一首借寒食而写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中期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之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对此而发。一、二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春日长安城的美丽景色。“无处”言花开之多之广。“飞花”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表现出寒食时节的暮春景色。“御柳斜”是描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尤其是“斜”字,生动地传达出柳的摇曳之态。三、四句写长安城傍晚的景色,自然地导入诗的立意。“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下来了,宫苑里传递着一支支由皇帝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升腾起淡淡的烟雾,在宦官家里飘散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在禁止烟火的寒食夜,长安城一片漆黑,只有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袅袅,可见他们享有的特权。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就可想见他们平日里如何弄权倚势,作威作福。诗人抓住传蜡烛这一典型事件,揭露了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此诗寓意深远,但诗人未刻意求深,只是通过描写形象来达到意图,可谓用笔巧妙,比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高考导航(2013年高考全国卷〈大纲〉)(原文在第十一课上)17.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通过梳理人物的情感变化考查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把握。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如“惬意”“厌恶”“激动”等。【答案】①初来曼哈顿,“我”对能够免费享受林肯中心丰富多样的音乐而感到舒心惬意;②不久,“我”对从林肯中心传出的、不合意愿却又不得不听的音乐感到痛苦和厌恶;③最后,“我”被林肯中心的鼓声所吸引,震撼,甚至为之疯狂。【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做这类题要结合文章的主题,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目标1.了解悼词的特点;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2.理解本文的论述特点;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水乳交融的特点。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献身于革命与科学的崇高精神;体会作者贯穿全篇的深沉、含蓄的感情。课前预习1.读准字音悼.词(dào)诅.咒(zǔ)不可估量.(liáng)衷.心喜悦(zhōng)肤.浅(fū)诬.蔑(wū)纷繁芜.杂(wú)卓.有成效(zhuó)诽.谤(fěi)嫉.恨(jí)豁.然开朗(huò)给.予答复(jǐ)2.词语解释嫉恨:因忌妒而愤恨。竞相:互相争着(做)。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卓,杰出,不平凡。纷繁芜杂:多而复杂,没有条理。豁然开朗:形容由狭小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比喻由疑惑一变而为通晓明白。有机界:指具有生命及各种生活机能而为若干部分或要素合成的自然物体的生物界。历史科学: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与自然科学相对的社会科学而言,与平常所说的“历史”不同。恩格斯说:“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指英国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他们“研究经济制度的时候奠定了劳动价值的基础”。但由于他们的资产阶级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而把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制度。社会主义批评家:指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等。他们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但未能彻底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找不到真正的出路。保守派:这里指资产阶级中代表大垄断资产阶级和大地主贵族利益的派别,政治上极端反动。极端民主派:指资产阶级中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派别。这种人钻进工人阶级运动中,总是代表机会主义路线。3.辨析词义(1)安静·安详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稳平稳。侧重指没有声音。安详:从容不迫;稳重。侧重神态的从容不迫。例句:①病人需要静养,我要你们保持绝对安静。②巴老在亲人的注视下走了,走得很安详。(2)发现·发明发现:带有客观色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规律,被人揭示出来。发明:带有主观色彩,是“无中生有”地新创造一种事物,比如一种理论学说。例句: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②这种机器是谁发明的?(3)空白·空缺空白:(版面、书面、画幅等上面)空着,没有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空缺:空着的职位;缺额。例句:①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②在今年的职称评定中,可谓僧多粥少,因为空缺名额太少,只能再等几年。(4)繁芜·繁茂繁芜:(文字等)繁多芜杂。多指抽象事物的繁多芜杂。繁茂:(草木)繁密茂盛。例句:①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②在那草木繁茂的地方,有很多漂亮的小鸟。4.走近作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无产阶级的领袖和导师,马克思的朋友和战友。他和马克思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共同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进行斗争。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生于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的巴门市。1844年8月底,恩格斯离开曼彻斯特前赴德国。在路过巴黎时会见了马克思,这次会晤为这两位伟大的工人阶级领袖的友谊打下了基础。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了《神圣家族》一书,其目的是反对青年黑格尔派。这本书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1845年恩格斯回到德国,出版了他的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列宁称这部著作为“世界社会主义文献中一部优秀的著作……”。在这本书中,“恩格斯第一次说明了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是能自己帮助自己的”(《论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1955年人民出版社版,第49页)。他和马克思一样,也和秘密团体“共产主义者同盟”取得了联系,他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他写了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草案初稿的《共产主义原理》。后来又和马克思合著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1895年8月5日逝世。列宁指出:“俄国革命者失去了他们最好的朋友。”5.了解背景卡尔·马克思(1818~1883),科学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生于德国特利尔城一个律师家庭。1841年柏林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政治活动。1842~1844年,在革命实践中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到共产主义。1844年秋,在巴黎会见恩格斯,从此两人成为最亲密的战友。他们一起参加了当时各革命团体的活动,并同各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847年和恩格斯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发表两人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学说。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和恩格斯同回德国参加群众斗争。革命失败后移居伦敦。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著作中,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经验,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864年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并领导第一国际同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等机会主义流派坚决进行斗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最全面最深刻地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1871年热烈支持巴黎公社,并总结它的经验写了《法兰西内战》,提出著名的巴黎公社原则。1875年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出重大发展。由于为革命操劳和受反动政府迫害,他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1883年3月14日,他在伦敦逝世,葬于海格特公墓。自从恩格斯1844年8月在巴黎与马克思会见之后,这两位历史巨人就结为挚友,共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了近四十年。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洞察,最深刻的也莫过于恩格斯。因而,这篇讲话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生前为无产阶级做出的伟大贡献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6.开阔视野“讳饰”修辞格因有所顾忌不便直说或不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样一种修辞手法叫做“讳饰”。也有人把它归为“婉曲”辞格。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把马克思的逝世,说成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经过这么“讳饰”,刺激性小多了,情调就缓和多了,人们就便于接受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复杂感情。课堂互动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课文第1~5自然段)1.吃透文本第一部分(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第二部分:第一层(2):论述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越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第二层(3~5):论述马克思对“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2.设疑激智(1)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②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③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2)第1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死者的深切悼念;但是,为什么叙述的口吻又如此平静呢?马克思的逝世对恩格斯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评述他们的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这便决定了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当含蓄的。他的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浓缩在“——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半句话里。这半句话不仅仅唤起人们的痛悼,而且启发人们思考: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做?恩格斯并没有从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讲话的。因此,悼词开头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丰富得多,对马克思的悼念和评价融为一体,显得更有分量,更令人感奋。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思想感情还不单纯是痛苦,它有着更深刻的意义。悼词中对马克思逝世情景的记叙虽然很简单,却是上述实际情况的如实反映。作者当时的心情固然无比沉重,但同时他也感到有某种安慰,悼词中强调的也是这后一种感受,就是说,不管怎样,马克思的死毕竟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马克思活着就要工作和战斗,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活着,他的精神痛苦是难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这种极其宝贵的性格,所以虽然马克思的逝世对生者说来是可怕的不幸,但为死者着想,作者认为马克思安详地死要比无能为力地活着好得多。(3)如何理解第2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文章的第2自然段是全文的“纲”。这不仅表现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而且也体现在思想感情上。前一个“对于”,从马克思对革命实践的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7、8两个自然段;第二个“对于”是从革命理论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3至6自然段。在论述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时,作者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评价: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在各方
本文标题:2014年高中语文 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2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