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章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基本内容: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如何评价结果第一节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目标是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宗旨、目的、目标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的(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课程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标准功能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泰勒目标模式•三个来源:学生、社会、学科•两个筛子:教育哲学、学习心理学。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在最底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把可能期望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产生的变化,与不可能期望产生的变化区别开来。在较高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使我们把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些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或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课程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各种依据。一般而言,大家比较认同的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1.学习者的需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发展需要可以将学生的需要分为:(1)健身的需要;(2)认识的需要;(3)物质享受的需要;(4)审美的需要;(5)社交的需要;(6)了解自我的需要;(7)创造的需要;(8)道德的需要;(9)自尊自主的需要;(10)成就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弗吉尼亚州课程研究会”对社会的分类:(1)生命的保护与维持;(2)自然资源;(3)物品的生产与分配;(4)物品与劳务的消费;(5)物品与人员的沟通与运输;(6)娱乐;(7)审美冲动的表现;(8)宗教冲动的表现:(9)教育;(10)自由的范围;(11)个体的整合:(12)探索。虑社会对儿童成长的期望和要求:各种政策法规家长的要求社会生活的变化3.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学科的发展作为确定课程目标依据的含义:(1)(2)学科知识的典型类型三、课程目标的取向•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社会、学生和学科是课程目标形成的源泉。确定合理的课程目标,应当从整合的角度全面考察学科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向、学生的发展状况和需要、社会的发展状况和需要。但是,在具体发的课程实践中,人们制定课程目标往往强调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忽视了其他因素,从而出现了不同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1.普遍性目标如:格物致知、大学之道;培养哲学王;绅士教育、培养社会契约的履行者;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我们现行教育方针规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学校的校训都是普遍性目标。运城学院的校训?优缺点:2.行为性目标“行为目标之父”泰勒认为,每一课程目标都应包含两个方面行为动词+内容情景(条件)+行为动词+内容+水平(标准)了解(知道)….;理解(懂得)….;能够做…….;反应……;体验…….•如:通过观察(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完成观察记录,用简要文字概括某一事物的外部特征。•分小组阅读讨论某文学作品,独立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要求表达通顺,有真情实感或独立见解,字数不少于300字)优缺点:目标陈述中常见的错误描述教师行为而非学生行为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描述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如:对某事物进行观察罗列学科内容如:学习力学的原理、公式扩大外延如:形成民族自豪感3.生成性目标优点: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属于自己的目标,它不是教育者代表社会所强加给学生的。学生有权力自己选择要学的东西,同时,教师也被从目标中解放出来而成为研究者,教师的主动性得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缺陷:面对着这种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控制,教学时机的把握,社会、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各种要求等方面,始终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较多的不确定性势必导致教学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4.表现性目标艾斯纳小结:普遍性目标与行为性目标是“以社会为本的”,属于控制本位,普遍性目标采用经验描述手法,实施定性控制,行为目标借助科学手段,实施定量控制;生成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是“以人为本”的,以人的个性解放为最高追求。•以上四种课程标准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及其合理性,但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每一种目标形式在解决某类问题较为有效的同时,也必然产生一些难免的副作用,我们应该综合利用,互为补充,扬长避短。•在实际课程目标撰写中,这几种形式可能出现在同一个课程目标中。即有的目标是普遍性的,有的是行为的,有的是生成的,而有的是表现性的。•若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行为目标的形式比较有效;若要形成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性目的的形式比较合适;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表现性目标的形式比较合适。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社会、和学科等多方面的要求,采用恰当的目标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对学校课程的要求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具体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专业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素质,掌握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能够在小学从事教学与教学研究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学生、社会、学科知识的发展需要1、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2、三年级大学生各方面的准备情况3、用人机构(大学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需求4、后续课程的需求5、大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特定教育价值观的具体化,即如何看待学生、学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哪一方面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如何处理优先地位与从属地位的目标来源的关系?对以上问题的不同回答将形成不同的课程目标——这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关键。•《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师范生要成长为合格教师,需要掌握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对几种课程教学目标形式取向的反思•要不要预先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课程也需要一个基本的目标要求,否则课程质量很难保证,课程结果也很难评价。–随着教师的成熟,预先确定的目标应减少。案例分析:《司马光》教学片断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狐狸和乌鸦》——“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秦兵马俑》——“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举世无双的兵马俑了。”•《虎门销烟》——“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金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实惠冲入大海,对大海动植物的危害更大!”•确定什么形式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合适的?若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行为目标的形式比较有效;若要形成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性目的的形式比较合适;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表现性目标的形式比较合适。“行为目标之父”泰勒认为,每一课程目标都应包含两个方面行为动词+内容了解(知道)….;理解(懂得)….;能够做…….;反应……;体验…….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评估,以便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并确定各种需求之间的先后顺序。四个阶段:系统描述实验性的目标确定优先的课程目标判断学生达到每一种课程目标的可能性根据目标优先程度的顺序编制课程计划未来主义模式多学科研讨会→判断预测未来的趋势→教育对创造未来承担的责任→确定将要达到的目标理性模式研究有关的学习者、研究校外当代社会生活、考虑学科专家的建议→提出可能的各种目标→对提出的目标进行选择作业:国外学者的课程目标分类研究:布卢姆,加涅第二节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含义:•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合。关于课程内容理解的三个要点:•概括起来看,课程内容就是.......1.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2.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3.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之间的区别在课程研究中,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隶属不同的研究层面,分别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但传统上人们比较关注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课程内容往往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下来,具有法定的地位,因而是相对稳定、不能轻易改变的。课程内容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教材内容说的是“用什么教”的问题,它包括一切有效的传递、体现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教材内容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中介。•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对教材内容进行方法化处理,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说,教材内容进入教师的教学过程,经由教师的加工处理和“教学化”过程转变成为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1)课程内容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情景的,因而是具体的、个别的,并能体现差异。•⑵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学内容是具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直接操作的对象。⑶课程内容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教学内容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不仅包括形式各异的素材内容,也包括一些活动、方法、观念、实践操作等。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取向对学科知识、学习者和社会三个影响因素不同方面的侧重就形成了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一)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的,重点都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价值观的体现。这种把重点放在教材上的课程内容优点:知识和技能的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强缺点: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的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脱离学生的生活(二)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这一观点把课程内容当作学习活动,活动取向的重点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某种活动。•优点:–主张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习得知识,要求课程与社会活动密切联系,这样学习才有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缺点:–忽视课程内容中静态的理论知识;–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三)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这一取向强调,决定学习质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教师的职责就是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学习情境,以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优点:–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缺点:–学生不知道哪些知识是对自己真正实用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3.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关系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1、垂直组织:是指课程或教材前后之间的关系。(纵向结构)(1)由易到难;(2)由熟悉到不熟悉(3)由具体到抽象;(4)整体到部分;(5)由古到今;(6)先决条件的学习优先……•2、水平组织:是指课程或教材相互
本文标题: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33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