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Ⅰ课程目标《历史Ⅰ》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又总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因此了解这些重大的制度、事件和人物,探讨它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我们了解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要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实际上,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要基于政治制度的理解、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了解,来掌握技能和方法,培养和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是通过九个学习专题来承载的。每个专题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政治制度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历史的联系中、在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示,从而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以下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历史Ⅰ》课程目标里的九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的一些有个性色彩的历史结论呈现出来。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1.教师向学生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进行后续政治史的学习。2.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3.初中教材对分封制作了详细叙述,教学中可用问题引导学生唤起回忆,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整合。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1.联系本专题后续政治史的的有关内容,做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2.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3.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4.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适当的延伸性学习:如中国古代中央宰相制度的变化、两汉三公的变化、郡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等。2.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来加深对郡县制建立背景的理解和认识。3.引导学生用图示法去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4.组织学生运用讨论法去认识秦始皇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3.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1.适度补充材料说明秦朝和汉初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设置“中朝”机构的目的。2.帮助学生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做纵向的概括,以把握历史的演变特点,可以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3.学生制作唐朝、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将所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对元朝设置行省制的知识则可以通过“查一查自己所在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一个行省区划”的方式,以“亲近”历史。4.引导学生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如宰相制度始于秦,废于明。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认识到专制向民主发展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1.可以引用唐太宗和明太祖对宰相作用持不同看法的史料,分析明太祖废宰相的目的及影响。2.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明朝的宰辅制度与英国内阁制的区别。让学生知道英国内阁制和首相制来源于中国明朝的政治创造。3.进行专题总结,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史论共享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3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2.概述三元里人民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抗日、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3.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1.教师引导学生从列强侵华和人民抗争两个维度构建中国近代史主线:一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形成和加深;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2.指导学生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如“鸦片战争——开始沦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注意通过不平等条约具体内容来诠释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的过程。3.援引一些影视资料片断,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讲述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故事,使其体会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列举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对中国军民进行活体试验等侵华日军的罪行。2.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4.理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1.教学“侵华日军的罪行”,应该建立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之上,可以搜集包括影视、回忆录、实物等史料来表现日军的暴行,注重学生的感受,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民族情绪。2.联系时事,围绕中日关系做适当的师生对话,引导确立这样的认识: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3.可以让学生讲一讲他所知道的反映中华儿女英勇抗战史的文艺作品,让学生讲一讲地方的身边的抗战史,以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亲近意识,激活课堂思维。4.联系近代以来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4●史论共享在近代,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持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2.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3.感受农民阶级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1.联系“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适度引入列强侵华的史料,帮助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从阶级矛盾、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2.提供“兴起—发展—高潮—转折—失败”的知识线索,帮助学生梳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斗争史实。3.以绘制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天朝天亩制度》、《资政新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异同。4.可以围绕“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组织一次课堂小讨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史论结合,同时有机进行太平天国人物评说。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求“民主”、“自由”的高尚情怀。1.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列强侵华、清政府反动卖国的历史,简要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为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作铺垫。2.利用《武昌起义形势图》、《清王朝分崩离析图》等地图资料,提供“武昌起义—革命扩展—成立民国”的线索,引导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3.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以侧重其变革政治体制的意义,可以引用1912年前后的一些史实作对比性的说明,也可以援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一些重要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价值。1.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1.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5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革命性影响。2.体会爱国学生、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中所表现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4.体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革命精神。2.以“五四青年节”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描述五四运动的场景,使其感受青年学生的爱国激情;帮助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去讨论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3.注意运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中共一大开会的游船等图片,注意对一大召开的事件性描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炼中共早期党员的优秀品质。4.适当联系必修Ⅲ第三专题中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5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