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安千铧教育刘老师电话15829602245qq2691141905微信号xianqianhuajiaoyu初中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是在_____、_____层次上研究物质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科学。分子原子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2.化学知识的发展和运用(1)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创立了________和_________,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2)门捷列夫发现了___________并编制出___________,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3)___________的提出,使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原子论分子学说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绿色化学”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微观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不变,一般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物质的变化外观现象本质区别举例一般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变化时有无其他物质生成如水蒸发、蜡烛受热熔化等如蜡烛燃烧、铁的生锈等【思考感悟】有发光、放热等明显现象发生的一定是化学变化吗?提示:不一定。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或生成沉淀等不能用来作为我们判断变化类型的依据,关键是要看本质,即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灯泡通电发光,虽然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但没有生成新物质,故为物理变化,又如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虽没有明显的上述现象,但生成了新物质碳酸钠,属于化学变化。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2.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2.化学性质:物质在_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3.注意: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需要注明条件。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颜色状态气味化学变化硬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用规则。①三不原则不能_____直接接触药品;不能__________________闻药品的气味;不得___任何药品的味道。用手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尝②节约原则未说明药品的用量时,液体取____________,固体取的量为_____________。③防污染原则剩余药品不能_________,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入_________中。(2)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①块状药品:将容器横放,用_____夹取块状药品放在_______,再将容器_________,使药品缓缓滑到容器底。②粉末状药品:首先用药匙或_____取出,将试管_____后,把药品送到试管_____,然后将试管_________。1mL~2mL盖满试管底部放回原瓶指定容器镊子容器口慢慢竖起纸槽倾斜底部直立起来(3)液体药品的量取。①取较多量液体时直接倾倒细口瓶手心紧挨倾斜倒放②取少量液体时直接滴加胶头滴管用清水清洗伸入容器中【思考感悟】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时,若俯视或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可以通过画简图的形式进行判断,如图所示。俯视时读数偏高,仰视时读数偏低。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45°1/3中上部外焰灯帽2/33.连接仪器装置(1)连接玻璃管与橡胶塞和胶皮管。把玻璃管分别插入橡胶塞、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_________,然后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2)在容器口塞橡胶塞。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_______。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_________。用水润湿容器口压破容器(3)装置气密性检查。①单孔装置(如图)a.先_______________,b.双手紧握试管,观察现象。若导管口有_________,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将导管放入水中气泡产生②双孔装置(如图)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c.双手紧握锥形瓶,观察,若导管口有_________,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管放入水中气泡产生4.玻璃仪器的洗涤(1)普通洗涤(以试管为例)。用水洗涤,内壁有不易洗掉的物质用试管刷刷洗。(2)难溶物洗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洗去油脂;用_______洗去难溶性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最后用水冲洗干净。(3)洗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_________,也不_________。热的纯碱溶液或去污粉稀盐酸聚成水滴成股流下【甄别·判断】1.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提示:有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等不需要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有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等需要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为避免药品滴到试管外,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滴液。()提示: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会污染试剂,应竖直悬空在试管口滴加液体。××3.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为避免液体溅出伤人,将试管直立加热。()提示: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45°角,为避免液体溅出伤人,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4.40mL液体,可以用10mL的量筒量取4次,这样可以更准确。()提示:选择量筒的量程应该本着量取液体的体积与量筒的量程接近的原则,即量取40mL的液体应该选择50mL的量筒,量取的次数越多误差越大。××一、理解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1.常见误区误区1:有变色、发光、放热、气体或沉淀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时有无新物质生成,而变色、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往往是化学变化中产生的现象,在变化类型的判断时,仅起到辅助判断作用。误区2:物质的性质需要在变化中体现,因而物质的变化即是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时,常用“可以”、“会”、“易”、“具有”等关键词;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如“铁丝生锈”、“铁丝易生锈”,其中前者为变化,后者为性质。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反映性质,两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性质变化。决定反映2.注意事项(1)不能把现象描述为结论。现象是物质变化时伴随产生的,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为“生成黑色固体”,不能将现象叙述为实验结论,如“生成四氧化三铁”。(2)状态变化不包括生成气体或沉淀。物质的状态变化一般属于物理变化,而生成气体或沉淀的变化一般是由于化学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典例1】亚硝酸钠的外观与食盐极为相似,容易被误用导致中毒。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时,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小华为了解亚硝酸钠特从网上查到了如下的资料:A.亚硝酸钠是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味微咸,易溶于水,外观及味道都与食盐相似;B.加热到271℃时,亚硝酸钠变成液体;C.亚硝酸钠能从空气中吸收氧逐渐转化为硝酸钠;D.亚硝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根据上面的描述请你帮小华进行整理(用A、B、C、D填空):(1)物理变化__________(2)化学变化__________(3)物理性质__________(4)化学性质__________【易错提醒】1.根据有无关键词判断描述的是物质的性质还是物质的变化。2.根据有无新物质产生判断变化种类,根据是否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判断性质的种类。【我的收获】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表现出来的“能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亚硝酸钠的熔化和与稀盐酸反应,描述了变化的过程,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熔化成液态,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答案:(1)B(2)D(3)A(4)C二、化学实验操作中意外事故及处理方法意外事故处理方法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浓酸、浓碱流到实验台上浓酸:加碳酸氢钠溶液用水冲洗用抹布擦干浓碱:加稀醋酸用水冲洗用抹布擦干意外事故处理方法浓酸、浓碱沾到皮肤或衣服上浓酸:大量水冲洗涂3%~5%的NaHCO3溶液浓碱:用较多水冲洗涂稀硼酸溶液酸液或碱液溅到眼睛里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必要时请医生治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典例2】(湛江中考)下列对实验意外事故的处理错误的是()A.烧碱溶液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浓硫酸冲洗B.实验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搓C.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湿布或沙子扑灭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易错提醒】1.酸、碱溶液溅到皮肤上或衣服上的处理原则是:先用水洗后中和;2.酸、碱溅到眼睛中,切忌用手揉搓防止灼伤面积扩大。【我的答案】选A。本题考查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烧碱溶液洒在实验台上,应该用大量的水冲洗,由于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不能用浓硫酸冲洗,A错误;实验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搓,B正确;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用抹布扑盖,操作正确,C正确;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冲洗,D正确。三、运用实验探究来解决化学问题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1.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实验。(4)实验探究。(5)收集与整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2.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通过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得到的实验现象。可以根据时间段把观察分为三个阶段: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1)变化前——关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2)变化过程中——关注物质的变化。如是否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3)变化后——关注对于生成物的描述。如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以及检验生成物所得的现象等。(4)对物质在变化前、中、后的现象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典例3】安徽中考)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查阅资料】物质熔点/℃沸点/℃燃烧时温度/℃石蜡50~70300~550约600铁15352750约1800钠97.8883约1400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往往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易错提醒】1.由金属管导出的物质能被点燃,可以判断出蜡烛火焰上燃烧物质的状态。2.由气体燃烧产生火焰,及表格中石蜡的沸点和燃烧时的温度可知,能否产生火焰与燃烧时能否变成气体有关。【我的收获】火焰是气体物质燃烧时产生的,蜡烛燃烧时内焰产生的物质能用金属导管导出,说明内焰产生气体。钠的沸点是883℃,比较低,能产生火焰。木炭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气体继续燃烧产生火焰。答案:(1)3Fe+2O2Fe3O4(2)气态(
本文标题:2016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_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考点梳理+核心要点+经典真题+综合检测)课件_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6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