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解构主义建筑及其思想来源1
解构主义建筑及其思想来源1解构主义哲学1.1解构主义哲学来源“解构”(Deconstruction)一词来自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的名著存在与时间》,具有分解、颠覆、揭示之意。“解构”在哲学、语言学和文艺批评领域译作消解哲学、解体批评、分解论及解构主义等。1967年,德里达发表了后来被称作“解构三部曲”的代表作:《语言与现象》(对胡赛尔的现象符号学理论的解构阅读)《书写语言学》(分析了西方语言和文化理论对书写的压制,并描绘出新的书写理论)、《写作与差异》论文集(探讨的是哲学、文学、精神分析与人类学中的书写问题)。德里达在这些作品中毫不留情地批判“现象学”与结构主义,为“解构主义”缔造了理论基础,同时,这三部著作也被视作是“解构主义”全面诞生的标志。1968年德里达在法国哲学学会(巴黎)提出一篇论文《difference论》。1972年,德里达出版了另三本巨著,一本是探讨哲学、语言学与文学边缘问题的《哲学的边缘》,一本是探讨意义、嫁接、播撒的巨作《播撒》,另一本是会谈集《立场》(Position)。20世纪70年代落户在美国,获得另一命名:“后结构主义”。之后便成为美国高等学府最流行的理论,并渗透人文史哲各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保罗迪曼为首的耶鲁批评派大力的传播解构主义和德里达学说。20世纪90年代末德里达新著《马克思主义的幽灵们》、《友谊中的政治》和J.卡布托的《一揽子解构主义》等重要书籍问世,充分有力地澄清了关于解构主义的一些庸俗使用和糊涂认识。1.2解构主义哲学的发展1.3解构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解构主义最基本的立场就是张扬自由与活力,反对秩序与僵化,强调多元化的差异,反对一元中心和二元对抗。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批判这种文化传统,打破已有的单元化的秩序(不仅仅指社会秩序,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否定事物原有理念,提出对事物的结构进行解构以使其骨架显现出来(从批判对象的理论中抽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对它进行剖析、批判和分析,通过自己的意识而建立对于事物真理的认知),从而,赋予事物新的思想。2、解构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解构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人文哲学为背景,二战后欧美哲学由过去占主流的理性主义与新发展起来的非理性思潮平行发展,在各分秋色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60年代“人本主义”哲学得到了发展空间,其主要代表流派有: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结构主义。其中结构主义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学派,它在发展过程中吸取语言符号学的方法,对各个领域的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建筑学中的符号学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结构主义哲学受语言符号系统结构主义方法的推动,为以后语言学的解构主义的诞生促使解构哲学的产生并影响到解构主义建筑埋下了伏笔。解构主义的直接来源则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从语言学研究中提出的。1967年,《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和《语音与现象》的出版标志了解构主义的正式诞生。德里达认为语言是无等级制度的。他还认为书写语言使符号呈现不可抹去的物质铭刻,并对读者意味着作者“不在场”(Absent),即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多样的、无终极的、模糊的。同时,他把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关于“差异性支撑着意作用”,以及“语言符号的结构层次性学说”推至极端,强调符号不能使概念有意义,认为语言是一种开放的、变异的、无中心含义的解构状态。另外一个代表人物罗兰.巴特则认为阅读是人们可以看到的一种联系、一种呼应,或一种参照,这样瓦解了文本的单纯性和直线性,即提出了复合文本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解构主义德里达在对语言学的产生,成长于对结构主义的否定,是对解构主义的分解和破坏。综合德里达的各种论述,不难看出解构主义的最大特色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3.1解构主义建筑思潮来源解构主义建筑思潮来源有二:一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哲学,德里达的理论在哲学之外尤其是建筑领域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本人认为解构建筑是对解构最直接最强烈的肯定;二是20世纪20年代俄国的先锋派构成主义。3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3.2两项重要活动解构主义建筑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离经叛道者,数十年来引人瞩目。它的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两项活动有密切关系:一是1988年6月23日至8月30日菲利浦.约翰逊(PhillipJohnson)和马克.威格利(MarkWigley)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持的“解构主义建筑”(DeconstructiveArchitecture)七人作品展。7名建筑师是盖里、库哈斯、哈迪德、里伯斯金、蓝天组、屈米和埃森曼。二是1988年7月9日,伦敦泰特美术馆和学院团体联合举行了一天的名为“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会后还策划了AD杂志1988年3/4期合刊专号,刊名为《建筑中的解构主义》。在这两次活动的推动下,解构主义建筑开始正式登上国际建筑舞台。3.3建筑的解构主义浪潮现代建筑的历史不仅是建筑自身物质意义上的,也是对其重新认识和争辩的历史—弗兰普顿。20世纪是各种风格与主义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一时期产生的比以往任何世纪都多,从构成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功能主义、国际风格到新的粗野注意、后现代和解构主义;这集中地反映了各种流派思潮对建筑观念的挑战和探索,如芝加哥学派、维也纳学派、未来学派、风格派、包豪斯学派等;同时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的天才建筑师。现将20世纪到现在的建筑风格笼统的做一些区分,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60年代是现代主义建筑、国际主义建筑风格垄断时期,70年代到现在为止是后现代主义时期,这里的“后现代主义”包括了现代主义风格之后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包括了后现代主义风格、解构主义风格、新现代主义风格、高科技风格等等。产生后现代风格的土壤是后现代的社会意识形态,而其中的解构哲学以对社会的批判态度成长起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建筑当然也不免受其理论的波及。同时,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解构哲学的发展影响波及建筑后,越来越多的表现在建筑上。弗兰克.盖里1978年设计的位于洛杉矶自己的寓所,使用了工业材料,包括金属瓦楞板、铁丝网等色彩鲜艳,是最早的解构作品之一。弗兰克.盖里的设计基本采用了解构的方式,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和形态。1998年他设计和建造完成的所罗门.古根汉姆艺术博物馆,集中了他后期解构主义的思想,整个建筑在河边,采用了弯曲、扭曲、变形、有机状、各种材料混合拼用等手法,体积庞大,形态古怪,采用了最昂贵的材料钛作为中央大厅的外墙包裹材料,非常薄的钛金属在阳光下闪烁发光,而且在风中振动,极具特色,具有雕塑的特征。它被某些评论家比如罗伯特.修斯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建筑之一”(另一个是弗兰克.赖特1957年设计的古根汉姆艺术博物馆建筑),这建筑也让人们感到解构主义走向过于强调形式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建筑理论家伯纳德.屈米、彼得.埃森曼与德里达开始有所接触,并相互影响。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建,利用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来建造新的建筑理论框架。1982年法国文化部向全球设计师征集设计方案,希望建立一个不同反响的21世纪的城市公园,并突破传统的庭院和公园的模式。在众多当代名家如黑川纪章、迈耶、格罗夫、莫尔等都进行了方案投标的角逐中,伯纳德.屈米带有结构主义色彩的方案脱颖而出,获得了巴黎“维莱特公园”的设计(见图1)。该方案将三个自立的、有序的系统,即点、线和面系统相叠加。点系统由10m见方的一些方格组成,线系统是一组古典式的轴线,面系统是一组纯几何图形:圆、方和三角形。每个系统都是一个理想化的结构开始,一个传统的、秩序的机械装置。但是,当进行叠加时,它们有时产生变形(通过干扰),有时加强,有时没有什么变化。结果在系统之间就是一系列糊不清的交叉,一种复杂事件的天地。强调多元化、高度模糊化、凌乱化的方法达到建立新的可能性的目的,但其结构复杂,工程技术方面难度很大。同时埃森曼与德里达一起被授予设计“维莱特公园”的部分内容,德里达认为该实验建筑是“在解构主义建筑这个名义下所做的是解构最直接最强烈的肯定”,并认为,解构建筑“在建筑学意义上重建了建筑本身”,继而发表了《疯狂的观点—当代建筑6》,其中阐述了建筑不是简单服务于外在目的的观点。藤井博已(HiromiFujii)则是埃森曼的一个追随者,也是解构大师之一,涉及的许多建筑表明了不出场的美;没有了的墙和窗、切了的面、无色彩的表面等,他借助东方园林的理论将德里达的解构理论诠释并别具一格,提出东方色彩的“散点透视”,用“东方园林的散逸的多重空间层次,离散状的空间片断,构筑多重迷离的解构天地”。除了上述几位解构主义设计家外还有丹尼尔.里伯斯坎(DanielLibeskind)、根特.本尼尔(GunterBehnish)、莫佛西斯设计集团(Morphosis)、凯特.曼里尼(KateMantilini)等等,他们为解构主义实验建筑的探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解构主义建筑也正是在他们的尝试、推动下对当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米的拉维列特公园3.4解构主义建筑的概述解构主义建筑作为一种建筑思潮,以解构主义哲学为出发点,反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消解传统的秩序体系,具有貌似零乱(冲破理性教条的局限性,引入随机、偶然等被理性排斥的因素),实则做了内在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高度理性化特点。解构主义建筑能带给人们巨大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形象。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盖里、库哈斯、哈迪德、里伯斯金、蓝天组、屈米和埃森曼。这些解构主义建筑师的作品中反对以实用功能为设计出发点,其主要设计方法非常抽象,打破了人们平常习惯的逻辑顺序,对原有的传统建筑观念进行消解、淡化,体现出无中心、无重点、无权威、多元性、非线性等特点。在解构主义建筑出现之后,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改变了,建筑成了一种即兴创作,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师连一张完整的工程图都没有,一种随意拼凑,一种“在搬运中被损坏的模型”,一种支离破碎的古怪堆积出现了—于是很多人认为解构主义建筑是“纸上的建筑”,认为它们无法被修建,但事实证明他们是错误的。如哈迪德的维特拉消防站,没有一面墙是垂直的。被认为是无法修建的,但还是建成了(图1)。图1哈迪德的维特拉消防站总之,虽然解构主义建筑遭到众多非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反对传统形式与美学的精神以及其富有表现力的复杂形式,对建筑空间形态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4解构主义建筑的问题及发展解构主义在声势上很大,在建筑设计探索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解构主义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的具体问题。解构主义建筑理论试图从建筑语言上重组建筑,实现建筑意义的真实表达,虽然实现了反传统的建筑形式,但同时造成了光怪陆离的建筑景观和对解构主义的混乱认识。从为数不多的优秀解构主义作品中,可以看到现代主义风格之外的一种理性风格,从这种意义上说,解构主义建筑作品实现了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冲击。但是由于本身的一系列问题,如:结构过于复杂,增加工程技术的困难和建筑造价、建筑形式的破碎感与城市的文脉毫无联系,无法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大众对解构主义建筑理论存在保留心理;这些问题是解构主义与生俱来的弊端,这些使它没有什么可能成为国际建筑的主流。它仅仅是实验性、艺术表现性的支流而已,其市场化几乎不可能。或许荷兰建筑师库哈斯为我国中央电视台设计的这一组新大楼,将成为解构主义建筑在新世纪的一个里程碑性的建筑。它由两座高达230m的”Z“字楼交叉缠绕,塔楼由悬臂结构连接,离地面160m——塔楼连接部分的结构借鉴了桥梁建筑技术,不同的是,这个“桥”的某些部分足有14层楼高,桥上还包
本文标题:解构主义建筑及其思想来源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64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