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平均数》团队说课稿
《平均数》团队说课稿————红旗小学四年级团队思颖: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我们是四年级团队,今天我们团队展示的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下面我们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单元加以解读,首先是教材分析:成芬:一教材简析1、单元教材分析平均数属于统计部分,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教材中一次又一次的出现统计的知识,有序的安排在每一册中,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会用简单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基础上学习的。春波:主要内容包括: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简单平均数、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统计表。教材选取了学生非常喜欢的打篮球和立定跳远为素材,为平均数的意义、复式统计表的理解和应用提供了现实的背景。本单元共设有2个信息窗信息窗一: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求法。信息窗二: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海霞:2、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庆帅:2.在具体统计活动中,学会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认识一般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思颖: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和对两种数量同时进行统计的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复式分段统计数据。成芬: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1、一至三年级所学数据统计的初步知识。2、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平均分的知识。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并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思颖:我们团队针对信息窗1《平均数》这一节重点说课教学要求:1、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成芬:课堂前测:其实四年级的学生也有一部分知道平均数,会求平均数,因此,我们对他们做了个课堂前测,一共是三个问题1、我们班3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90,87,72,你知道他们的平均分是多少吗?2、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对不对?3、我们班的平均分是90分,但是王丽同学的成绩少加了10分,那我们班的平均分还是90吗?海霞:大部分学生很轻松就能解决第一题,但对于第2、第3题学生就很难答出来,我们认为平均数好求,但平均数的意义学生难理解,我们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成芬:三教学模式:基于此,这节课我们采用引入-建模-拓展-应用模式。创设(谁的篮球水平高)情境建立求平均数的公式模型拓展(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思颖: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出发引入教学内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探究教学内容,对得出的方法进行数学建模,并通过拓展应用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春波: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们预想分成四个部分来完成。1、创设情境。通过和同学们谈话,问喜欢看篮球比赛吗?都了解关于篮球比赛的什么知识?我们团队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多媒体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庆帅: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5号队员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篮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海霞: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理由。学生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但是5号队员是主力得分队员,替换他的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成芬: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春波:这时候有的学生因为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用总分比较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得分。从这里让学生产生认知矛盾,不能用总分比了,总分比不公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思颖:2、数学建模。(1).尝试求平均数。小组里讨论这两个队员的平均分分别是多少呢?交流各自想法。预设1:可以借助条形统计图,把7号运动员的第4场移两分给第一场,这样三场就都是11分,所以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11分,把8号运动员第二场移3分给第一场,从第四场移2分给第五场,这是四场一样多,所以8号运动员每场平均得分10分。应该7号运动员上场。因为11大于10.所以应该派7号运动员上场。海霞:预设2:我这样算:7号得分:8号得分:(7+11+13)/3(7+13+12+8)/4=33/3=40/4=11(分)=10(分)思颖:像第一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在移动的过程中有一个什么数量没有变?(总数量没有变)像这样几个不同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我们把得到的这个相同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不相同的数移多补少相同的数)庆帅: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1分和10分分别是7号和8号哪一场的得分呢?有的学生说不是第一场的:有的学生说也不是第二场的:。。。。。那莫是。。。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出:10是7,13,12,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11是9,11,1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10分不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而是反映四场小组赛的得分情况,11分是10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而是反映三场小组赛的整体得分情况。平均数能教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成芬:(3.)反思整理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刚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了几个数的平均数,也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目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目多的时候,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也就是先合后分的方法计算比较方便。春波:(4).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1)把120块糖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块?(2)每人分到30块和平均每人做30个,这两个“30”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一个是实实在在的量,一个是虚拟的量)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描述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并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增强对平均数应用价值的理解,有助于将抽象知识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海霞:(5.)联系实际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通过学生讨论,小明的体重一定比小强轻吗?我们的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和辨析的能力。庆帅:3、知识拓展。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1、(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春波:2.小明身高125厘米,如果他跌进一个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水塘里会有危险吗?。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数学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成芬:4、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三方面回答:①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求出的平均数应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2.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课后请你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平均数?思颖:我们之所以采用这种教学设计,我们是基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的。1、平均数这节课让学生学什么?2、怎样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3、让学生理解整体中的任何一个值的改变是否影响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是我们四年级团体对《平均数》的认识,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齐:谢谢大家)单元板书:平均数1、平均数2、复式分段统计表课时板书:平均数移多补少不同的数-----相同的数7号:(9+11+13)÷38号:(7+13+12+8)÷4
本文标题:《平均数》团队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74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