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土地生态经济学授课班级:610607授课教师:刘兆顺第一章土地生态经济学的形成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许多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不会是轻而易举的,它将包括技术进步、资源替代、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各个方面。人类将被迫做出抉择。因为任何可行的措施都是要付出代价,然后才有收益的。实行一些措施意味着放弃另一些措施,追求一些目标就必须牺牲另一些目标,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将会是十分困难的。第一节土地生态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一、人类的生物占有量人类经济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由光合作用产生的大约40%的陆上初级生产力。二、气候变化气候变暖、温室气体三、臭氧层空洞德国科学家保罗.克鲁什四、能源匮乏拉闸限电五、土地退化土壤侵蚀率10-100t/hm2.a六、生物多样性减少5000-150000种/年第一节土地生态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一节土地生态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土地生态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简史一、经济学发展历史1.亚当.斯密2.杰里米.边沁3.托马斯.马尔萨斯4.大卫.李嘉图5.约翰.斯图亚特.穆勒6.卡尔.马克思7.斯坦勒.詹文斯第二节土地生态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简史二、生态学发展历史三、其他重要思想1.环境经济学:最优污染水平、外部性、社会成本2.福利经济学:经济伦理、帕累托效率第三节土地生态经济学的产生1.1962: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2.1966:肯尼斯.鲍尔丁,《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经济学》3.1972: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4.1987:布兰特夫人,《我们共同的未来》5.1992: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6.2002: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大会,《执行计划》第四节土地生态经济与人类思想革命1.发展观2.伦理道德观3.价值观4.科学观5.消费观第二章土地生态经济学的内涵一、对土地生态经济含义的理解1.肯尼斯.鲍尔丁:生态经济协调理论传统的经济学忽略了人类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自然环境,结果将人类经济动引向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事实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生态经济系统。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是增长,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是稳定。2.赫尔曼.戴利:稳态经济思想两种技术的存在:第一是体现在自然资本中的“自然技术”,指的是赖以维系生命支持系统、资源再生产、低熵物质的吸收、生物化学过程等;第二是体现在人造资本中的“人文技术”,即资源开发利用方法的改进,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服务价值更高产品的开发。3.罗伯特.科斯坦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第二章土地生态经济学的内涵服务功能农田森林湿地草地水域荒漠气体调节442.430971592.7707.900气候调节787.52389.115130.9796.44070水源涵养530.92831.513715.2707.918033.226.5土壤形成与保护1291.93450.91513.11725.58.817.7废物处理1451.21159.216086.61159.216086.68.8生物多样性保护628.22884.62212.2964.52203.3300.8食物生产884.988.5265.5265.588.58.8原材料88.52300.661.944.28.80娱乐休闲8.81132.64910.935.43840.28.8合计6114.319334554896406.540676.4371.4第二章土地生态经济学的内涵二、土地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由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在时空上耦合而成的土地生态系统系统。Costanza:是土地生态系统承载力和我们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应该采取哪种政策和手段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土地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规模、公平分配和有效的资源配置。H.T.Odum:由土地、水、养分循环、活有机体和其具有程序性的行为控制机理所组成的系统。综述:研究自然土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矛盾关系只是土地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部分;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应该如何运行才能和土地生态系统相协调,以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土地生态经济学的内涵三、土地生态经济学研究内容(一)理论1.生态问题同经济制度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经济发展和生态补偿的关系(中国国情)3.外部性理论(经典基础理论)4.资源价值理论(经典基础理论)5.公共物品经济学(经典基础理论)6.政策的公平与效率(中国生态建设)(二)方法1.费用效益分析2.投入产出分析3.能值分析4.生态足迹分析(三)经济手段应用财政补贴、市场交易和押金制度(四)土地生态经济问题研究四、土地生态经济学的研究任务1.全面认识生态与经济相互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途径;2.全面认识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研究使经济活动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以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途径;3.全面认识生态环境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使生态环境建设符合经济规律要求,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途径。第二章土地生态经济学的内涵第二章土地生态经济学的内涵五、土地生态经济学的特性1.综合性2.整体性3.前瞻性4.交叉性六、土地生态经济学的功能与作用指导制度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指导政策和项目的评估指导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七、当前我国急需解决的土地生态经济问题土地生态与经济发展协调问题土地生态经济的科学决策问题土地生态经济管理手段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与应用国民经济生产布局中的生态保护问题城市化中的生态经济问题工业生产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生产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中的经济问题第二章土地生态经济学的内涵第三章土地生态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系统论和热力学定律环境伦理学第一节经济学理论一、经济学定义经济学的一般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在不同社会集团间进行分配。二、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基本概念包括:效用、利润、成本、收益、生产函数、价格等。主要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其核心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总量。基本概念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总投资、总消费、失业、通货膨胀。主要解决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问题。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是收入和就业。市场均衡理论一、需求的理论1.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有商品价格、收入水平、分配平等程度、消费者偏好以及互补和替代商品的价格等;2.需求曲线的形状,说明了消费过程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3.市场需求曲线是市场中所有个体消费者需求曲线水平相加,而需求曲线的形状随商品不同而不同;PQD二、供给的理论1.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商品本身价格、厂商所要达到的目的、现有技术水平、其它商品价格、生产要素成本以及厂商对未来的预期等;2.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扩大生产的难易;3.一条特定的需求曲线其特定条件是购买者偏好、收入和代用产品价格不变且已知;而一条特定的供给曲线,假设的已知常数中最重要的是生产方法、材料、劳动和其它生产必需的供给条件。PQS三、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1.需求的增加短期内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上升,但时期长了则不一定;2.需求的减少短期内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下降,但时期长了则不一定;3.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上升,而均衡价格下降;4.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下降,而均衡价格上升。PQDS消费者行为理论一、边际效用分析1.效用是消费的主观评价。2.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异。3.一种物品对同一个人所具有的效用,会因数量而不同4.效用不含有伦理的意义。TUMU二、消费者剩余PQDABMNO三、洛伦兹曲线DB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收入差距的测量指标,其数值在0~1之间。数值越高,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高。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危险状态。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升至0.496。宏观经济调控一、宏观经济目标1.国民产出;2.就业水平;3.价格水平;4.对外贸易。二、宏观调控手段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3.收入政策4.对外经济政策第二节生态学理论一、生物圈最早提出生物圈这一概念的时间是在1875年,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E.Suess)提出的,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生物圈从本质上看,就是指有生物生存的范围,因此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这一概念将生命活动与生存环境融为一体,充分反映了生物与环境共存不可分割的一面。关于生物圈的说明:1、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范围。2、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是高度复杂而有序的系统,不是松散无序的集合体3、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多层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并不断趋于相对稳定状态。二、生态系统生物圈中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典型的如森林、灌丛、草原、湿地和海洋等。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不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着独特的生存和繁衍的条件。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有四大角色:1)生产者,如植物和光合细菌。它们在有阳光和水的自然条件下,能自行将来自土壤和空气中的简单化合物合成为复杂有机物;2)消费者,如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它们依赖食用植物或动物而生长、繁衍。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将生产者产生的有机物变成了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粪便和尸体排向大自然;3)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类微生物。它们能将消费者的粪便和尸体分解成简单化合物,使物质流动在大自然中形成循环;4)无生命物质,如空气、水、阳光、简单化合物。它们是生产者能持续合成有机物的必要条件。三、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概念,它涉及到生态系统、物种及某一特定群体的基因的数量和频率,是生物在长期的环境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生存策略。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把生物多样性定义为: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其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构成的生态综合体。换言之,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地区所有生物体及环境的丰富性和变异性,是一个地区内遗传(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四、生物链生物链指的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这种关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比如: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它生物靠生物链而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亡。生物链的例子常常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使人类受益非浅。比如:植物长出的叶和果为昆虫提供了食物,昆虫成为鸟的食物源,有了鸟,才会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鼠类才不会成灾……。当动物的粪便和尸体回归土壤后,土壤中的微生物会把它们分解成简单化合物,为植物提供养分,使其长出新的叶和果。就这样,生物链建立了自然界物质的健康循环。五、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指的是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它包括两方面的稳定:1)生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2)非生物环境条件(如:空气、阳光、水、土壤等)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一个生物种群中的个体会不断死亡和新生,但从总体上看,整个种群数量没有剧烈变化,因此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靠人的努力而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帮助维护这个平衡,绝不要轻易去干预大自然,引起这个平衡被打破。六、生物入侵的概念一种生物以任何自然或人为作用的方式传入其原产地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并在那里繁殖,建立自然种群,这种生物被称为外来种。如果外来种在当地适宜气候、丰富的食物供应和缺少天敌抑制的条件下,得以迅速增殖,并形成对本地物种的生存危胁,就称为生物入侵。水葫芦,亦称“凤眼莲”,是
本文标题:土地生态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85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