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5年重庆高考生物真题试卷(答案解析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生物部分(重庆卷)1.比较胚胎干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相同的是A.线粒体的功能B.发育的全能性C.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D.内质网上核糖体的数量【答案】A【解析】线粒体通过呼吸作用为真核细胞提供能量;A正确。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而胰腺腺泡细胞已高度分化,不具备发育的全能性;B错误。胰腺腺泡细胞能分泌多种蛋白质产物,因而其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内质网上核糖体的数量均较多;C、D项错误。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A.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植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B.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据《齐民要术》)C.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日志》)D.前摘未熟红杮,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格物粗谈》)【答案】B【解析】解除顶端优势,即降低侧芽部位生长素的浓度以促进侧芽的生长;A不符合题意。大豆与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与激素调节无关;B符合题。根茬部位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水稻植株的生长;C不符合题意;乙烯具有催熟作用;D不符合题意。3.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项目测定值参考范围单位甲状腺激素10.03.16.8pmol/L胰岛素1.75.020.0mIU/L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答案】C【解析】由表中看出甲状腺激素含量超过正常水平,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由此推断此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A错误。由表中看出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水平,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由此可推断此人的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B错误。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因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项正确。胰岛素含量降低,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减缓;D项错误。4.将如图所示细胞置于密闭容器中培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内外的2CO和2O浓度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相应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适宜条件下悬浮培养的水稻叶肉细胞示意图A.黑暗条件下,①增大、④减小B.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①、③增大C.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②、③保持不变D.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②减小、④增大【答案】B【解析】黑暗条件下,细胞只有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的CO2扩散至细胞外,因此①增大、④减小;A正确。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即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此时①增大、③减小;B错误。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②、③保持不变;C正确。D.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②减小、④增大;D正确。5.结合题5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B.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C.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D.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遗传信息相同的两条单链【答案】D【解析】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有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由此可知: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A正确。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由此可推断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能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B正确。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2条途径: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②直接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由此可知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C正确。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两条单链,但两条链上相应位置的碱基序列互补,由此可推知两条链代表的遗传信息不同;D错误。6.下列有关人胰岛素基因表达载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表达载体中的胰岛素基因可通过人肝细胞mRNA反转录获得B.表达载体的复制和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均启动于复制原(起)点C.借助抗生素抗性基因可将含胰岛素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D.启动子和终止密码子均在胰岛素基因的转录中起作用【答案】C【解析】人肝细胞中胰岛素基因不表达,因而不存在胰岛素mRNA;A错误。复制原点是基因表达载体复制的起点,而胰岛素基因表达的起点是启动子;B错误。借助抗生素抗性基因可将含胰岛素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C正确。启动子与RNA聚合酶结合启动转录过程,终止密码子是翻译的终止信号;D错误。7.(10分)2014年埃博拉病在非洲蔓延,我国派出医疗队首次在境外组建医院,帮助非洲防控埃博拉疫情。⑴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不能暴露病毒的,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从而无法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病毒的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⑵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⑶用埃博拉病毒的某种蛋白免疫小鼠,通过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治疗该病。【答案】7.(10分)⑴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T细胞;特异性⑵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⑶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解析】(1)正常情况下,抗原侵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抗原的抗原肽-MHC复合物,继而完成信号传递。而埃博拉病毒能阻止该过程,阻止吞噬细胞将抗原的信号呈递给T细胞,进而影响机体的特异性免疫。(2)注射疫苗后,机体能产生一系列的免疫细胞,如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等。(3)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需利用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技术先获得杂交瘤细胞,再生产相关药物。8.(20分)某课题组为解决本地种奶牛产奶量低的问题,引进了含高产奶基因但对本地适应性差的纯种公牛。⑴拟进行如下杂交:A♂(具高产奶基因的纯种)B♀(具适宜本地生长基因的纯种)C选择B作为母本,原因之一是胚胎能在母体内正常。若C中的母牛表现为适宜本地生长,但产奶量并未提高,说明高产奶是性状。为获得产奶量高且适宜本地生长的母牛,根据现有类型,最佳杂交组合是,后代中出现这种母牛的概率是(假设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常染色体上)。⑵用以上最佳组合,按以下流程可加速获得优良个体。精子要具有受精能力,需对其进行处理;卵子的成熟在过程中完成。在过程④的培养基中含有葡萄糖,其作用是。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母牛,过程⑤前应鉴定胚胎的。子代母牛的优良性状与过程的基因重组有关。⑶为了提高已有胚胎的利用率,可采用技术。【答案】8.(20分)⑴生长发育或胚胎发育;隐性;AC♂♀;18⑵获能或增强活力;③;供能;性别、高产奶和适应生长的基因;②⑶胚胎分割【解析】((1)由于胚胎能在母体内进行正常的胚胎发育,所以可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纯种牛做母本。用纯种高产奶牛作父本与适宜当地生长的纯种牛作母本杂交,获得了C牛,表现为适宜当地生长,但产奶量并没提高,这说明适宜当地生长对不适宜当地生长是显性,低产奶对高产奶是显性。由于控制奶牛的产奶量的基因和对本地的适应性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说明他们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控制奶牛的产奶量的等位基因为A和a,对本地的适应性的的等位基因为B和b,可推知雄牛A的基因型为aabb,雌牛B的基因型为AABB,C牛基因型为AaBb,可见要获得产奶量高且适宜当地生长的母牛(aaB-),由于A牛的适宜当地生长的能力差,最好做父本,由此可推知最佳的实验组合为♂A×♀C,此时后代出现所需牛(aaBb)的概率为1/4×1/2=1/8。(2)精子需获能后才具备受精的能力;母牛排卵时排出的卵子为次级卵母细胞,由此可推知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卵细胞是在受精过程中完成的,即卵子的成熟是在体外受精过程中完成;在胚胎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的葡萄糖能为胚胎发育过程提供能量;为了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母牛,在胚胎移植之前需对胚胎的性别、高产奶和适宜生长的基因进行鉴定;母牛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产生具有优良性状基因的卵细胞,子代母牛的优良性状与此有关。(3)通过胚胎分割技术可产生遗传性状相同的多个胚胎,从而提高胚胎的利用率。9.(10分)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欧洲兔和袋鼠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⑴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aN=;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锐减。⑵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⑶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使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⑷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答案】9.(10分)⑴a24;生物多样性(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⑵捕食⑶负反馈调节⑷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解析】(1)由“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可知欧洲兔种群在0(起始年)→a年为“J”型增长,其增长模型为Nt=N0λt,则a年种群数量Na=24λa。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2)a年引入狐狸后,袋鼠的数量锐减,可推测两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3)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等。10.(14分)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⑴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分组步骤红粒管白粒管对照管①加样0.5mL提取液0.5mL提取液C②加缓冲液mL111③加淀粉溶液mL111④37℃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显色结果+++++++++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⑵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X处理的作用是使。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白粒管(填“深于”或“浅于”),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答案】10.(14分)⑴0.5mL蒸馏水;控制pH;红粒小麦;低;缩短⑵β淀粉酶失活;深于【解析】(1)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0.5mL蒸馏水,以形成对照实验;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维持培养液中pH的相对稳定。显色结果表明,红粒管中蓝色较深,说明此时淀粉酶活性较低。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也越低。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达到相同显色效果的时间应当缩短。(2)图中X处理的作用是使β-淀粉酶失活,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明显较深,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本文标题:2015年重庆高考生物真题试卷(答案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96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