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0版)
1丹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0-2005一、规划依据和技术体系㈠规划的法律依据1、1982年11月的《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审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的请示的通知》和1982年10月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审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请示》的有关条款。2、1985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及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等文件。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6、其它有关法规和条例㈡规划的技术体系图1框架充分体现本规划工作的以下几点技术特色:1、传统调查方法与现代技术(包括航空照片判读、计算机图像处理等)相结合,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层次上充分地收集风景区信息,为规划提供尽可能多的依据。2、评价不但考虑了景观的可利用的价值和条件,更重要的是考虑了景观作为系统,其对人为干扰的忍受能力和其自身的调节能力,因而景观评价是景观保护规划的基础。3、强调景观保护规划是风景名胜区所有其它规划的前提。4、在充分考虑景观保护的基础上,以旅游业各方面组成结构的对应变换分析为根据开展旅游开发组织。5、为了保证景观资源得到充分和合理的保护,规划过程中引入反馈机制:即对所有规划方案及具体工程设施计划,必须进行景观冲击预测(评价),如果它们对原自然景观的冲击(包括生态和视知觉的)过大,则对这些初步规划方案进行修订,直到由于规划的实施可能带来的景观冲击达到一定范围内为止,最后确定方案。2航片判读和立体绘图技术传统调查途径风景区景观信息系统景观类型划分旅游业结构对应变换分析景观评价美学质量景观阀值景观敏感性其它评价保护等级分区初步规划方案修正修正景观冲击评价具体工程计划最终规划方案图1规划的技术体系3二、现状及评价㈠位置及范围丹霞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西北,分属仁化和曲江两县,北依仁化县城。其中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区为180k㎡,连同分布在其间的谷地平原和外围丘陵,一共有215k㎡,外围几片丘陵(75k㎡)可视为风景区保护范围。此外从与交通公路关系来看,南北还有两片平地(60k㎡),若作为风景视线保护带,有利于围绕此风景区进行观景。在总共350k㎡的范围,有3/4外围由公路围绕,东南为韶赣公路,东为106国道周田(月岭)至仁化段,北和西北为韶汝公路,包括北面的董塘至碰田背,再折向下落渡段,西面的董塘至河塘段,西南以丹霞群地层出露及丹霞地貌发育的边界为界。也即风景区范围215k㎡,外围丘陵风景区保护范围75k㎡,风景视线保护带60k㎡,风景区分属仁化和曲江县,以各种国家地形图(1/1万,1/5万,1/10万)的县界为界。仁化县包括北部的丹霞山、锦江/大石山三景区,曲江县包括南部韶石山、金龙山矮寨二景区。风景区的接待管理中心(仁化县丹霞山风景区管理局和中旅社)距韶关市50㎞,北距仁化县城9㎞,南部五马归槽景点距韶关市15-20㎞。㈡丹霞地貌及其地质背景丹霞风景区的主体为丹霞地貌。这里是全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作为地学专业术语的丹霞地貌,实际上也源于此。据黄进、左磐石考证,1928年冯景兰、朱翙声在考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时反发育于丹霞山一带的红色砂砾岩命名为“丹霞层”,并认为“南雄层”位于丹霞层上,还对红色砂砾岩形成的奇险雄伟峰崖赤壁外貌作了生动的描述,还考察其分布。1938年陈国达对红岩系进行重新划分,把“南雄层”列于“丹霞层”之下。1939年,陈国达、刘辉泗在“江西赣水流域地质”一文中,在图版里应用了“丹霞地形”这一名词。同年,冯景兰在“关于[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之划分]的意见”,多次阐述丹霞地形为丹霞层特点之一,并非丹霞层唯一之特点,“仅以丹霞地形之有无,断定某一系是否丹霞层,均不免有错误之虞”。因而黄进认为:“丹霞地形”这一专门地貌学术名词的提出,陈国达比冯景兰稍早,并立即为冯景兰所应用。1941-1943年吴尚时和曾昭璇等开始系统研究丹霞层和南雄层的地貌表现。解放后,为区别等高线显示的地形起伏,把反映一定发生的地形形态称为地貌。1956年曾昭璇用“丹霞地貌”这一名词去描述红色砂岩地貌,并特别强调是以丹霞山为典型来命名丹霞地貌,以后这一名词便流传开了。其后曾昭璇又对红层地貌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发表在“岩石地形学”、“中国地貌”有关章节中,可认为是我国丹霞地貌的具有总结性和开拓性的最有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60-70年代进行1/50万的地质填图时,将始新统一渐新统红岩系称为“丹霞群”,而其下为中白垩统的“南雄群”。现在便都使用这种地层划分命名。1982年,黄进在总结前人及自己大量工作基础上,给丹霞山地貌下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紫红色砂、砾岩层之上,沿岩层垂直节理由流水倪及风化剥落和崩溻后退,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4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丹崖赤壁地貌称为丹霞地貌”。丹霞风景名胜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一个中新生代构造盆地,发育在更大一级的韶关盆地内部。其雏形最初形成于早三迭世未印支运动期间,华南地块活化,南岭隆起之时。丹霞盆地的地层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中心出露最年轻的地层,即始新统一渐新统红色砂岩、砂砾岩和砾岩交互成层的“丹霞群”﹙E2﹢3dx﹚,总厚度为600m。其外围出露环状分布的上白垩统紫红色砂页岩和砂砾岩,即“南雄群”﹙K2nx﹚,与上复丹霞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整个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以水平和近水平和块状构造为主。典型的丹霞地貌一般发育在丹霞群地层中,其分布格局受大节理网的控制,其形态则受岩层产状的控制。㈢景观特征和类型评价本区属中亚带南部季风气候,年均温19.6℃,极端最低气温﹣5.4℃,极端最高温39.1℃,七月平均气温28.4℃,一月平均气温9.3℃;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可达1665㎜,并集中在3-7月,平均降雨日172天,总的来讲,气温比韶关市要低,且因紧靠南岭,受寒潮一定影响,无霜期300天左右。风景区内丹崖赤壁,碧水绿树,兼有北雄南秀之胜。曾昭璇教授誉之为:“红石公园”;海拔一般在300~400m之间,最高可达645m,地貌起伏多变,沟壑纵横,宛若迷境,加之丹霞山体的垂直和水平节理明显,侵蚀作用和卸荷崩塌而形成具有几何特征的山峰岩柱等造型地貌,鬼斧神工,加以天象之变化,而忽如鬼城,忽如仙域蜃市;又因岩性之差异和水流侵蚀、崩塌风化等作用,而形成众多洞穴,此类洞穴常作为山寨、岩寺、悬棺隐栖之处,使风景名胜区具有极浓的神秘色彩,因而具有很强的可索性。风景名胜区内主要景点分布区的土壤类型为森林红壤,土层普遍较薄,淋溶显著,呈酸性(PH5左右)。在主要景点分布区内,自然植被相对较为完好,一般在山谷坡麓分布着准南亚热带季雨林植被,山坡和顶部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规划范围内的外部丘陵山地主要为人工马尾松(Pinusmassoniasna)和湿地松林(Pinuselliotii);沿江分布着竹林(包括丛生类和散生竹类),形成独特的江岸景色;在外部平原区和河谷滩地,分布着农作物和水果林。此外,还有一定的古树名木分布于各景区中,特别是丹霞山相对更多。历史上对丹霞风景名胜区内景观资源注意较早的有两处,一处是南部浈江边的韶石山,另一处是本区东北部的丹霞山。据《寰宇记》载:“韶州科斗劳水之间有韶石…。昔舜游登此石奏韶乐也,以名州嘉矣。名之则缘于唐初”。可见,韶石(据载共三十六奇石)很早就被作为韶关盆地的主要地面标志物,并因此来定州名(图22)。以后自唐至清历代都在韶石山区兴建寺庵,也有韩愈、苏轼、杨万里等古代名人之游迹。近代以来,便已趋荒废,许多史载景点和庙庵已难寻其迹。例如,苏东坡曾登岸留宿的建封寺位于现106国道周田浈江大桥西南猪头皮村南丘上,1958年寺庙和周围参天古木被毁一空,现仅5存寺后一株直径1m多的大枫树。此树从大桥西南望,标志性很明显,因而1/1万,1/5万,1/10万的地形图上都标有此树。丹霞山古称烧木佛旧地。残唐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已有佛居士法云在锦石岩修身,南宋崇宁年间(约公元1106年)始依岩筑寺。明末(1644年)江西虔州(今赣州)巡抚李永茂等隐栖此山,远在明嘉靖期间便有人以“丹霞”来描述此地风光,但丹霞山的命名却起自李永茂。古邓州辖南召县,该县(云阳)西北30里有丹霞山,又名留山,山上有丹霞寺,旧称栖霞寺,寺后一峰壁立千仞,左右两峰夹立,旁近诸峰朝拱。故以李永茂不忘本,以故乡古丹霞来命名仁化丹霞山之说,是很有可能的。清康熙元年(1662年),广州海幢寺澹归禅师来此营建别传寺。此后山上寺屿屡遭破坏,其间也几经复兴。1980年起,由原南华寺方丈本焕法师主持重修别传寺。海外僧尼募捐重修锦石岩,重建李永茂旧居。至使今日香火鼎盛,成为目前旅游的集中区,也是广东的旅游热点之一。除已修复的寺庙外,丹霞山上尚存许多文物古迹。此外,由于风景名胜区中心地带与外界相对隔绝,许多村落长期居山间小平原之上,民风纯朴,景色古幽,沿江或溯谷探寻有如入武陵胜境之妙,此类景观应予重视并保护。我们在实地踏勘基础上,结合地形图和航片判读,同时考虑自然景观特征和人文景观开发,划分出8个景观类型,并编制了相应分布图,景观类型的划分是进行景观评价(景观美、阀值、敏感性等)和基于评价的规划基础(表1)。风景区内某些具有特殊价值的资源,以及通过表1风景选题评价尚不能反应其美学价值的景观,均需由专家来评价和分析,包括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摩崖石刻(集中分布在丹霞山体上),悬棺等文化遗迹,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有明显中南亚热带过渡特征的准南亚热带季雨林植被,珍奇稀少的生物资源,如被誉为丹霞四绝之一的“丹霞兰”,和一些珍贵的野生动物植物,以及古树名木。这些资源的评价与分析也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本依据。㈣环境评价丹霞风景名胜区地处粤北山区大环境内,周围景观的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风景区外西北的凡口有色金属矿区,以西的红工矿区各煤矿井尚不构成对风景区的污染。锦江自北向南流经风景区,上游为仁化县城,并有仁化氮肥厂,尽管目前还没有给锦江带来较大的污染,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水污染的状况就有可能变得日益严重,所以,应防患于未然,及早控制污染源。目前水质监测的结果表明,锦江水质除受酸性废水的污染而使PH值略有超标外,其余物质含量均未超过标准。但现在旅游接待最集中的两个点(一个是丹霞山上的别传寺附近、另一个是丹霞山脚的溢翠和生活区一带)水源的局部污染是相当严重的,特别是山上的接待点排放的生活污水,严惩污染了风景质量极高且有很高敏感度的“马尾瀑”,以及山上的山下的一系列大小泉眼、水潭,必须尽快予以治理,规划中将考虑将山上服务点的住宿部分搬出。另外,由翔龙湖经溢翠餐厅流入锦江的水流也遭到生活污水的污染,直接影响游客的审美感受,也加重锦江下游的污染程度。687654321序表1丹霞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评价现代农耕景观宗教文化景观旅游服务设施景观村落田园景观锦江沿岸景观丘陵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典型丹霞地貌景观类型风景区保护带,有一定的车间工厂分布,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形成城市化房屋机耕路单一大田种植为特征的景观。因岩构筑的寺庙,反映宗教信仰的摩崖石刻等,这类景观多集中分布在丹霞山上。旅游接待区景观,黄色琉璃瓦大门和高级琉璃瓦仿古宾馆,现代化楼房。风景区中心地带,工业化程度很低,以传统农耕方式为主,而形成古榕农舍小路篱笆田园为特征的景观。以锦江之碧水为主要特色,夹岸茂竹,部分地区丹霞山体影入水中,构成完美画面。丘陵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遭破坏后,形成以人工马尾松林及茅草为优势的植被类型,有一定的水土流失。包括山谷坡麓的淮南亚热带季雨林植被和山坡上的中亚热带植被,林木有一定的高低参差,线条相对柔和,常成为丹霞岩体之背景。红色砂砾岩,具有顶平、身陡和麓缓的地貌特征。造型独特。这一景观类型还包括岩体顶部及岩身附近的植被。特征6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254731公众景观美6712542专家14133214阈值41421311敏感度控制风景视线通道严格保护与环境谐调严格保护合理利用严格保护恢复植被严格保护合理利用
本文标题: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0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0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