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 网络论坛的互动传播与管理
网络论坛的定位互动传播与管理网络论坛,又称讨论区或讨论版等等,是一种提供在线讨论的程序,或由这些程序创建的以在线讨论为主的网站。虽然在技术上代替了BBS,很多论坛还保有“BBS”的名称(阜南新闻网论坛)。网络论坛利用网络手段开展了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虚拟的社区,真实的交流!网络论坛的分类一、从技术手段、内容上看1、专题式论坛:基于某个新闻事件或话题开设的论坛,新闻跟帖是最典型的专题式论坛。特点:集纳性、深度性、运动性、临时性代表:新浪、搜狐等门户网推出的专题论坛2、综合式论坛:即由综合内容构成的网站。多数门户网站所采用的都是这种方式,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凤凰论坛、天涯、猫扑等特点:综合性、长期性、成员构成稳定。“强国社区”1999年5月8日凌晨,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北约导弹袭击。翌日,人民网开设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6月19日晚改版为“强国论坛”。此后,作为一个时政性新闻论坛,“强国论坛”吸引了一大批关心国家政治大事的网友,对台关系、中美关系、国企改革、反腐败等,成为这个论坛经久不衰的话题。“强国论坛”的出现,也引起了海内外许多媒体的关注,一些媒体称其为“改革开放的实验者”、“中国的网上言论特区”等。3、专业式论坛:以某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为讨论内容的论坛。特点:内容专一、成员稳定、知识性强二、从管理方式、权限上看1、有限制式:无表达权,以小型论坛为主。2、半限制式:注册用户+“游客”均可发言。3、无限制式:允许随意发言,可完全匿名式评论和回复。三、从功能性上看1、教学型论坛:这类论坛通常如同一些教学类的博客。或者是教学网站,中心放在对一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计算机软件等技术类的行业,这样的论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推广型论坛:论坛的广告形式,遭网民排斥。特点:论坛形式,商业性质;宣传为目的;寿命短;成员多为受雇佣的“托儿”。3、地方性论坛:地方性论坛是论坛中娱乐性与互动性最强的论坛之一。不论是大型论坛中的地方站,还是专业的地方论坛,都有很热烈的网民反响。如:师大路论坛、白鸽论坛等。4、交流性论坛:交流性的论坛又是一个广泛的大类,这样的论坛重点在于论坛会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所以内容也较丰富多样,有供求信息,交友信息,线上线下活动信息,新闻等,这样的论坛是将来论坛发展的大趋势。传达资讯的渠道。成员互通的平台。民意表达的渠道,给力网络民意监督。维持成员与论坛的关系。有助于论坛了解本论坛网民构成,完成自身定位。论坛(网站)的自身定位对于其发展至为重要。网络论坛的功能网络论坛的管理任务一、成员(或用户)管理:1、进入机制:根据论坛性质决定进入机制。2、保护机制:保护成员的利益与积极性,实现利益共享和开放性的辩证统一。3、激励机制:积分制;等级;论坛币、置顶等。4、惩戒机制:删帖;一段时间内禁止发帖;封账号(ID)等5、关系协调机制:维持成员之间关系的协调与稳定,是论坛管理的重要内容。6、成员资料分析机制:从网络论坛营销的角度看,论坛成员的资料是论坛宝贵的财富。7、成员发展机制:吸引游客注册;现有用户介绍、邀请等。8、活动机制:结合奖励机制,组织“虚拟”活动。二、传播内容的管理1、内容审查: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对论坛内容进行必要的审查;由“斑竹”等论坛组织者完成。2、内容的提升:置顶;加彩;设立排行榜;帖子分级制,如“强国论坛”中的“深水区”与“浅水区”。3、内容的整合:论坛内专门频道、专门专题的整合;论坛内容与媒体内容的整合。论坛组织者的素质一、人员管理能力:协调成员关系二、内容甄别能力:内容审查任务三、话题管理能力:确定焦点话题,引导舆论四、活动组织能力:公益活动、网下聚会等五、文字能力一、网络论坛对新闻传播的作用:益处:1、突出报道主题,强化报道影响力。2、促进网民交流互通,优化舆论引导。3、进一步推进新闻报道进程。害处:若管理不善,很容易引发舆论导向偏失。引申:警惕!时刻对论坛的监管保持清醒认识。※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他们介入大众传播,加快了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这一代人的意见领袖——新民周刊“人物”专栏,2009年第48期一、舆情与网络舆情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时期的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InternetPublicOpinion,IPO)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主要通过互联网首发或传播,二是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公众主要是网民。二、“新意见阶层”定义: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表达意见的网民。近年来,他们凭借互联网“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优势,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畅所欲言,能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响社会。“新意见阶层”巨大的舆论能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30多年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所积累的各种矛盾凸显,在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呈现激化态势。网民的表达意愿和参与意识持续高涨,踊跃发声建言。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上,“新意见阶层”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舆论能量。政府一方面强化网络管理,以抑制过于偏激的言论;另一方面对网络舆论的反应提速,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了政府对网络民意的监测、反馈和吸纳机制。案例:拆迁之痛。“新意见阶层”关注什么?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公检法、城管队伍、拆迁办等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三、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网站新闻评论论坛与社区BBS聚合新闻RSSQQMSN博客BLOG微博MicroBlog(后四项被认为是现在最重要的MeMedia或WeMedia,自媒体)“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即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互联网的匿名环境、海量帖文的气氛渲染,观点相近人群的频繁沟通,更容易产生“群体极化”,并可能发展为人身攻击,甚至威胁社会正常秩序。(传播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五、言论自由与政府干预我国《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国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从民主角度出发,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前提。约翰•密尔顿在其论著《论言论自由》中首先提出言论自由的主张,认为言论自由是“一切伟大智慧的乳母。”按照《宪法》的规定,每一个公民都有利用互联网的权利和自由,中国政府支持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任何自由都并非没有边界,每一个公民又要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维护国家的、社会的和集体的利益。政府干预言论自由的目的从理论上说,政府干预言论自由只能是为了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保障言论自由这一公民基本权利的有效实施;二是当言论自由的价值与宪法保障的其它价值发生冲突时的一种取舍,如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利益的,或者是为了保障第三人的正当权利。“集体性的自决”宪法保障言论自由的价值不是让个人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其私人偏好,也不是为了个人的自我表达或者个性体现,而是为了实践民主政治的要义——“集体性的自决”。国家应该拓展网络公共讨论的空间,把各方的意见都呈现给公众,确保公众听到所有应该听到的声音来保证公共辩论的强健。网络之殇网络在带来传播自由与便利的同时,带来了许多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和非法内容的传播。侵犯公民名誉、传播淫秽图像,网络犯罪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反党反政府言论的传播以及叛乱分子利用BBS发表煽动性民族分裂言论等严重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日益常见。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利益,实现言论自由与其它公民权利的平衡,对互联网言论进行管制是各国的通行做法。政府应积极地有所作为如果政府对所有言论都放任自由,不予以任何干预,那么强势者的言论势必压倒甚至淹没弱势者的声音,一部分人的言论自由非但没有得到保护反而受到了压制,即所谓的“沉寂化”效应。政府应当在某些情况下积极地有所作为,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手段保障平等的言论机会。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可以是言论自由的朋友而不是敌人。六、我国政府近年网络舆论管理措施1、建立了以法规为主体的互联网政策框架体系。2、高度重视对互联网信息发布的管理。3、整顿互联网信息发布者4、铁腕管制网吧经营5、行政指导:网络评论员引导网络舆论6、安装技术软件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管制我国网络舆情管制特点网络舆情管制重管理轻权利我国政府对互联网信息的管理主要采取了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强调政府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和管理互联网。我国现行的网络相关规范,大部分是政府从方便管理的角度制定的,内容大多是对网络从业者或者网民课以义务。在法律责任部分强调的都是网络经营者或网民违反相关规定时应承担的责任,如罚款、停业甚至判刑,鲜见对网络从业者或者网民权利进行保护相关规定。七、网络舆情监管模式创新:从管制到治理西方国家的互联网管制措施一般都遵循三个原则:保护言论自由的原则禁止不良信息传播的原则行业自律的原则网络舆情应对之策1、适当调整管理思路,从“维稳”到“促和2、完善网络治理的法律规制3、加强行业自律4、“问计于民”,积极采纳网民的意见和建议5、重视网络监督,厉行官员问责制,提高政府公信力6、突发事件迅速反应,危机管理泰然自若,“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特别关注:突发事件的应对有学者已经把“危机管理”称为“危机沟通管理”如果危机不可避免,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避免流言四起和社会恐慌,是危机沟通管理的基本对策。论坛炒作管理•官方标准信息发布统一–客户提供确认产品稿件—好耶广告提供给论坛—监测媒体发布—收集整理–客户提供官方标准信息—好耶广告安排记者原创--监测媒体发布—收集整理•活动炒作–客户提供需求—好耶广告—策划活动—客户确认—落实文稿—-强势传播---监测发布—论坛炒作•长期论坛维护–长期建立对客户有利的议题设置——月计划–发现网友提出问题—解答–专人负责在论坛长期议题灌水•监测管理–监测论坛—发现不良信息—删除–提供标准信息—监测信息发布—收集整理—整理提交报告–发现错误信息,及时更正–发现负面帖子—与客户接口人沟通处理方式—冷处理/封贴——开新贴论坛炒作评估•BBS的管理:–帖子不被删,不被封,不被沉底–帖子的跟贴中没有违反国家法律和法规的内容–帖子的跟贴中没有损害我们公司的信息–帖子的跟贴中没有明显损害我们的其他竞争对手的信息(我们需要针对出现损害我们公司的信息或者出现损害我们的其他竞争对手的信息作出不同的预案,并及时响应)–引导帖子的浏览者针对帖子内容进行有价值的讨论–及时关注回帖者中对帖子内容感兴趣者•评估标准:–浏览量–回帖量–通过这个帖子访问我们网站和参加我们活动的人数–是否在回复中针对帖子展开的有价值的讨论–用户对帖子内容的普遍接受程度–是否因帖子而衍生用户的自发帖讨论论坛炒作评估•BBS的管理:–帖子不被删,不被封,不被沉底–帖子的跟贴中没有违反国家法律和法规的内容–帖子的跟贴中没有损害我们公司的信息–帖子的跟贴中没有明显损害我们的其他竞争对手的信息(我们需要针对出现损害我们公司的信息或者出现损害我们的其
本文标题:网络论坛的互动传播与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1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