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9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第二节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1、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工作者——农奴或农民。农民完全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在人身上依附于封建主,耕种封建主的土地,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其途径有2个:一是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聚集地逐渐形成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构成了城市经济的基础。为了保护城市手工业者的生产稳定,限制竞争,在城市里出现了各类手工业行会,每个手工业者都必须加入一个行会。封建行会约束下的小手工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自身劳动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简单商品经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小水平生产者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发生两极分化:一部分条件好的作坊主成为早期的资本家,多数作坊主破产,同帮工和学徒沦为雇佣工人。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转变为雇用关系。封建社会末期,一些大商人成了包买商,他们包销小生产者的全部商品,还供给原料和设备,割断了小生产者与销售市场和原料市场的联系,逐渐控制了商品生产者。商人个高利贷者乘生产者困难之际,贷给他们资金、原料和生产工具。小生产者一旦无力还债,只能交出自己的作坊来抵债,他们同其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和高利贷者的雇佣工人,商人和高利贷者则成为工业资本家。(二)资本的原始积累——即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1、用暴力掠夺农民的土地,是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资本原始积累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经历了300多年掠夺农民土地的过程才告结束。它在英国表现得最为典型,这就是有名的“圈地运动”。2、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最初的货币财富的积累,是通过强盗式的行径进行的。马克思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封建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终究会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是因为:第一,农民遭受封建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没有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的可能;第二,手工业者受到行会规章的束缚。不能有效地扩大生产、改进技术;第三,封建主义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闭关自守,墨守成规,严重束缚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结果,封建社会生产发展缓慢,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2、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封建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3、当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以后,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竭力阻碍和限制它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封建割据和自然经济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阻塞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封建行会制度妨碍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等等。因此,变革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4、资产阶级充当了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的领导者并取得胜利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自然经济(1)定义: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2)特点:自给自足的经济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2、商品经济(1)定义: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2)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思考1为何我国现在国有企业之间存在商品关系?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思考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1)市场经济是社会化、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第一:从历史发展看,商品经济形成在前,市场经济形成在后。第二:它们属于不同的经济范畴系列:商品经济属于劳动交换的序列,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属于同一序列;市场经济属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序列,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第三:市场在它们当中的作用不同。第四:它们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不同。市场经济除去与商品经济相同的条件外,还要求市场的充分发展;市场体系和范围的完善。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商品的含义: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A、含义: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B、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的两个方面来考察从质方面说,不同种类的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类的物品又可能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发现物品的不同使用价值,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从量方面说,就是如何计量物品使用价值的数量问题,其计量的尺度,根据物品的性质和各地区不同时期的习惯而定。任何使用价值都可以用一定单位来衡量,计算不同使用价值的量时,往往用不同的计量单位,如粮食用公斤、衣服用件等。C、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充当商品的物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论什么社会形态下,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态的性质无关,它本身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因而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它是封建制度下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是把使用价值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是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来研究的。D、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商品的使用价值与普通物品使用价值相比有两个特殊性。第一,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二,它供给别人满足需要,不是无代价地奉献或赠与,而是通过交换转移到别人手里。因此,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交换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除了要有使用价值属性以外,还必须要有能同别的商品相交换的属性,即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例如,商品生产者用一只羊换两把斧子,羊和斧子之间的交换比例表明一只羊可值两把斧子,这两把斧子就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的现代形式:X量商品A=Y单位货币等式两端相等在于两种商品中包含有共同的内容。这种共同的内容不是它们的使用价值,也不是它们的效用,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或效用无法进行一般的比较。(3)价值A、价值的含义: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B、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价值是一种绝对的量,而交换价值则是一种相对的量,即通过两种商品的价值比较而相对地表现出来的量。它可以与价值相一致,也可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与价值相背离。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任何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这种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一般人类劳动构成商品的实体。不经过劳动的东西不能构成价值。但是也并非任何生产条件下耗费的劳动都形成价值,只有为交换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因为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交换各自需要的商品,必须把不同的生产物看作价值,在同质异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互不吃亏,实现彼此之间相互交换的社会联系。所以,价值不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是它的社会属性。(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A、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共处在商品体中,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因素,一种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有些物品虽然既有使有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没有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所以,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B、二者有区别,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商品只有首先证明具有社会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其价值;而为了实现价值,又需要先让渡使用价值。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通过交换,交换成功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够分别得到实现,商品内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名称使用价值价值含义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形成人类具体劳动的产物人类抽象劳动的产物实现在使用和消费中实现在商品交换中实现特点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的基础,物化的抽象劳动目的消费的需要商品生产者的需要量的确定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习惯确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联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小结:两者区别与联系无使用价值——无价值有使用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无价值不用于交换——无价值用于交换——有价值四个结论:1、有价值,一定有使用价值。2、有使用价值,未必有价值。3、无使用价值,一定无价值。4、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劳动产品3、劳动的二重性(1)具体劳动A、含义:为了特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B、性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具有永恒性。不论在哪种社会形态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从事各种具体劳动,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因此,具体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这个根本性质是不以社会形式的变化为转移的,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必然性。C、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强调指出: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必须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2)抽象劳动A、含义: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尽管在特殊性质和具体形式上千差万别,但是,它们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商品都可以互相比较和交换,这表明在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背后隐藏着某种共同的东西。撇开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有用性质,就会发现,无论是木匠的劳动,还是铁匠的劳动,都不外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即人类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性耗费,这是一切劳动共有的东西,即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抽象劳动。B、抽象劳动的性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A、二者的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B、二者的区别第一、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特性考察的,在质上相异,因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共性考察的,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第二、具体劳动表明的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抽
本文标题:9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1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