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送东阳马生序》-情景默写汇编
《送东阳马生序》情景默写1、《送东阳马生序》中,“”一句写出作者求学途中负重行路的艰难。2、人们愿意借书给自己,那时因为作者很守信,这些句子是:,,。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其中写他借书和抄书情景的两句是“,”。4、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幼时苦学,以“,”两句写他抄书完后及时还书的情景。5、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借书抄书的情景,以“,”两句写他及时还书所受到的的广泛信任和最终效果。6、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的从师求学经历,以“,。”两句写求学者之多和师道之尊严。7、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以“,”两句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写求学路途险恶的情况。(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以“,”两句写他求学路风大雪深的情景,突出了其求学的艰苦。)8、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对比写自己与同学的家境和生活条件,以“,”两句写自己当年的衣着之差以及自安心态。9、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在和同舍生进行对比后,以“,”两句揭示了精神追求可以战胜物质贫困。(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中“苦中有乐”的句子)10、《送东阳马生序》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11、《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回忆“从师”经历中感叹岁月艰辛的句子是:,,。12、《送东阳马生序》描写作者求学同窗非福则贵,穿戴非凡的语句是:,。13、《送东阳马生序》描写作者所从师的先贤门生众多,神情严肃的一句:,,。14、《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出先达德高望重,弟子众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描写虽同游者腰缠万贯,自身一贫如洗,却能安心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通过写自己向先达请教问题时的动作来教导马生要尊师重道、谦虚谨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送东阳马生序》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表现作者在寒冬腊月中勤学品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送东阳马生序》中最能体现作者求学之“艰”的句子:,,。19、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出从师求教道路的艰辛的是:,,,。20、《送东阳马生序》中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21、《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22、《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从师之难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的句子:,。23、《送东阳马生序》中嗜学的结果是:,。24、《送东阳马生序》中总结宋濂求学生涯:。25、文中说明作者不辞辛苦,求师助学的原因是①余幼时即嗜学。②益慕圣贤之道。③以中有足乐者。26、描写少年时读书之难的句子: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无书)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天寒)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期紧)27、写自己从师之难的句子: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②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28、写自己长大后求学之艰的:①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②食: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③住:寓逆旅。④行: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答案: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4、走送之,不敢稍逾约。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6、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7、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9、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0、益慕圣贤之道,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12、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13、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1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1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17、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1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19、“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20、余幼时即嗜学。21、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附:16.送东阳马生序⑴明·宋濂【原文再现】余幼时即嗜学(2)。家贫,无从致(3)书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6)送之,不敢稍逾约(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8),益慕圣贤之道(9),又患无硕师(10)、名人与游,尝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1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4),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15),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忻悦(16),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17)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18),行深山巨谷中,穷冬(19)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0)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21)不能动,媵人(22)持汤沃灌(23),以衾(24)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5),主人日再食(26),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27),戴朱缨宝饰(28)之帽,腰白玉之环(29),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32)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词句注释】(1)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2)余:我。嗜(shì)学:爱好读书。(3)致:得到。(4)假借:借。(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6)走:跑,这里意为“赶快”。(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8)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9)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10)硕(shuò)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11)尝:曾。趋:奔赴。(12)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13)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14)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15)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16)俟(sì):等待。忻(xīn):同“欣”。(17)卒:终于。(18)箧(qiè):箱子。曳(yè)屣(xǐ):拖着鞋子。(19)穷冬:隆冬。(20)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21)僵劲:僵硬。(22)媵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23)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汤:热水。沃灌:浇水洗。(24)衾(qīn):被子。(25)逆旅:旅店。(26)日再食:每日两餐。(27)被(p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28)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29)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30)容臭:香袋子。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31)烨(yè)然:光采照人的样子。(32)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作品赏析】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比宋濂的“同舍生”强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宋濂式的人物?有。他们像宋濂一样,埋头学习,刻苦勤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大学;有的还有所发明创造。文章现身说法,对比鲜明,语言朴实,描述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处处表现出一位长者的厚道。“余幼时即嗜学”,既平实又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蕴绵长,回味不绝。整篇文章,浑然天成。【知识链接】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等,前面都有一段序。另外:庠、序又是学校的名称。《礼记》:“序,夏后氏之序也。”《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孟子—滕文公上》:“序者,射也。”“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
本文标题:《送东阳马生序》-情景默写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50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