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川大自考新闻学本科论文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网络时代下的“沉默螺旋”指导老师________吴琳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傅小龙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339908200026____2011年8月19日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1-论网络时代下的“沉默螺旋”OntheSpiralofSilenceinInternetera新闻学学生傅小龙指导教师吴琳[摘要]:传统的强效果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还能在网络时代生存?在综述了各家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试图通过基于新媒介特征的研究来探索网络时代下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是否还能产生效果,怎样的效果的一系列问题。分析结果显示,“沉默的螺旋”并没有在网络空间里消失;同时鉴于网络传播的特质和我国现阶段网络媒体受众的历史阶段性特点,其表现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Abstract]:ThespiralofsilencetheoryisstilllivingintheInternetage?Thispaperanalyzesthevariousviewpoints,andCombinedwiththeperspectiveofsocialpsychology,tryingtostudyonthecharacteristicsofnewmediathattoexplorethespiralofsilencehypothesisisstillaneffect,howtheeffectofarangeofissues.Theresultsshowedthatthespiralofsilencedoesnotdisappearincyberspace.[关键词]沉默的螺旋、网络传播、群体压力、从众心理[Keyword]Spiralofsilence、Network、communication、Grouppressure、Herdmentality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1-目录引言..................................................................................................................................................................11.沉默螺旋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1.1.沉默螺旋理论的提出......................................................................................................11.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特点..........................................................................21.2.1.沉默螺旋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31.2.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32.网络时代下的新传播环境.......................................................................................................42.1.网络传播的特点.....................................................................................................................42.2.网络时代的受众.....................................................................................................................53.网络时代的挑战与争议.............................................................................................................63.1.争议...............................................................................................................................................63.2.既是挑战又是机遇...............................................................................................................73.3.网络时代的实证.....................................................................................................................94.结语..........................................................................................................................................................9注释.................................................................................................................................................................11参考文献......................................................................................................................................................11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1-引言中国在1994年与国际互联网全面接轨,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了4.85亿,早已超过美国的人口总人数,网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而且网络新闻用户已经超过网民的七成,使用率74.7%,用户规模达到3.62亿人。我国网站数量多达183万个,微博用户数量高达到1.95亿,使用率40.2%。有八成以上的网民有过上传文字、图片及视频短片等内容和行为。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互联网日益成为影响广泛、深受公众喜爱的大众媒体,成为我国传媒新格局的重要力量,世界已经真正迈入网络时代。任何有目的的传播活动都希望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效果的产生却往往不以传播者得意志为转移,有时甚至会出现与传播者的意图相反的结果。[1]这时,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经历了早期的魔弹理论(皮下注射理论),有限效果论,70代后,出现了一批宏观效果理论,而“沉默的螺旋假说”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沉默的螺旋假说”是一种描述舆论的形成、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的假说,着重强调的是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过程,受到“意见气候”和“多数意见”的制约。而且该假说还指出大众传媒可以可以利用个人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种“社会天性”来影响和制约舆论。网络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互联网,由此可见媒介与此假说的紧密联系。但是该假说只是基于传统媒介的观点来假设和实证的,在当今网络时代的条件下,各种新媒介拥有了一些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基于新媒介特征的研究来探索网络时代下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是否还能产生效果,怎样的效果等一系列问题。1.沉默螺旋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德国女社会学家伊利莎白·诺尔—诺依曼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该角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机制,当把舆论视为一种控制机制时,就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1.1.沉默螺旋理论的提出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在1972年参加东京举行的心理学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沉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默的螺旋”的想法;1972年8月首次以此研究西德大选,并从此实证中证明了该想法的几个假设,并于1974年在学术期刊《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强有力的大众传播媒介概念》,在这篇论文里,她提出了“沉默的螺旋”这个假说。这个假说的灵感源自1965年联邦德国举行议会选举时,竞争的两方在支持率上一直相持不下,但是在最后票选环节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以压倒性优势战胜了另一方。当时诺依曼担任西德战后创办的第一家民意测验机构阿伦斯巴赫舆论研究所的所长,为了找出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它对选举期间的全部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结果发现,尽管双方的支持率一直未变,但对获胜者的“估计”却发生了明显的倾斜。诺依曼认为,正是这种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导致了许多人最终改变投票对象。此后,诺依曼又对“意见气候”和“多数意见”对个人的压力进行了多次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沉默的螺旋”假说。她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文中又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观点得到赞同,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如果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图1-1是这个假说的示意图。[2]图1-1“沉默的螺旋”假说示意图1.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特点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3-1.2.1.沉默螺旋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⑴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任何人脱离社会便无法存在。一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肯定会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如果一个人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身边大多数人是持赞成态度,那么他就会更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时这个人就是属于“多数派”。而这个人发现自己的观点不是那么受人支持时,他便会谨慎的表达观点或在意见环境的压力下变得沉默或转变观点以避免陷入孤立的状态。⑵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就像螺旋一样,一方的沉默或弱势,会造成另一方的增势,这样就会让“优势意见”显得更为强大,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强,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诺依曼认为,舆论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交流背后都存在着“沉默的螺旋”机制,社会上的“一边倒”现象正是这一机制的结果。她为舆论下了一个双重定义
本文标题:川大自考新闻学本科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63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