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2016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课件
岗前培训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及有关知识感染管理科2016.10一、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二、国家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类三、标准预防一、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谁来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首诊医生负责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卡片编码:由感染管理科填写。﹡报卡类别:二者(初次/订正)选一。﹡姓名:填写患者或献血员的名字应与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填写。*身份证号:门诊性病患者或儿童尽可能填写,住院患者必填。填写18位身份证号。﹡性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二者选一,最好填写出生日期。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单位,默认为岁。工作单位:患者有工作单位一定要填写详细;14岁以下的患儿在此栏填写患儿学校及班级。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手机或固定电话,肺结核患者、14周岁以下(必填家长姓名),要求必须准确真实填写。﹡病例属于:只有梅江区管辖的区域选择本县区,梅县区或者其他县市区选本市其他县区。﹡现住地址: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要求到门牌号,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居住三个月以上填写现住址,居住三个月以内填写户藉所在地址。(乙肝患者按身份证填写,肺结核病人按现住地址填写)。﹡职业:仔细查看并选择相应的职业名打√。﹡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病源携带者;乙肝、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梅毒”、“淋病”的病例分类只能为“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例:乙肝病人应填写初检日期。﹡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市CDC报告填写HIV第二次初筛阳性结果检出日期(HIV患者诊断应以实验室出具纸质报告卡为准)。要与感染管理科网络直报时间一致,即三者为同一天。﹡疾病名称: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其他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道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结核性胸膜炎、水痘、不明原因肺炎、人感染猪链球菌、肝吸虫病、羌虫病、森林脑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也可填写不明原因传染病和新发现传染病名称。订正病名:直接填写订正后的病种名称,但仍然要填写完整的疫情报告卡。退卡原因: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报告单位:填写单位及科室。﹡报告医生:为取得职业医师资格证的临床医生,需签全名。﹡填卡日期:与诊断日期、网络直报日期一致为当天。注:报告卡带“*”部份为必填项目。报告卡填写要求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尽量不要涂改必须和门诊日志或病人出入院登记一致二、国家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类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报告时限:2h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报告时限:24h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报告时限:24h重点监测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道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结核性胸膜炎,水痘,不明原因肺炎,人感染猪链球菌,肝吸虫病,羌虫病,森林脑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也可填写不明原因传染病和新发现传染病名称)。报告时限:24h传染病疫报卡报告流程:诊断或疑似传染病病人→首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在各科室传染病登记薄上按规定项目记录→住院病人应在病程记录,门诊医生在门诊病历上注明“疫情已报”→纸质卡由感染管理科专人收取→填写疫情报告卡收卡登记→感染管理科网络直报。几种传染病疫报工作注意要点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性病报告肺结核报告艾滋病疫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AFP)病例指:15周岁以下患者主要症状:急性进行性肢体软瘫痪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14种急性弛性麻痹(AFP):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脑干脑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散发性脑炎、疫苗后脊髓炎)4、多神经病(原因不明神经炎、感染后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化学中毒性多神经病)5、神经炎、神经根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6、外伤性神经炎7、单神经炎——下肢8、神经根和神经丛炎、周期麻痹9、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0、短暂性肢体麻痹11、肌病(原因不明)、中毒性肌病12、多肌炎13、重症肌无力14、肉毒中毒性病报告性病包括:1、乙类传染病病种的梅毒、淋病、艾滋病等;2、重点监测传染病中的: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肺结核报告放射科发现疑似肺结核病例→临床医师临床医师确诊后→疫情报告+肺结核转诊单(一式三联)。转诊单其中一联给病人并告知,到市CDC结核病防治科后续治疗,可获得免费药物治疗,另两联及疫情报告卡送保健科。艾滋病疫报本院为筛查实验室初步筛查为阳性→电话报告保健科,暂不填报告卡。→送市CDC检验室进行确证实验后→出具纸质报告单为准→阴性不予疫报,阳性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三、标准预防1996年美国医院感染控制顾问委员会提出主要内容:疾病分类隔离系统: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近年增加了耐药菌的隔离)隔离措施标准预防概念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是针对医院中所有接受治疗的病人而采取的预防措施(不必考虑其诊断)根据预期的可能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及安全注射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起到了双向防护的作用标准预防的设施及用品配置洗手和洗眼设施;标准预防的用品:如口罩、手套、面罩等;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问题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接触上述物质或者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防护:强调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手卫生手卫生:洗手和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合理规范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呼吸卫生、咳嗽礼仪安全注射患者安置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对病人用后的医疗设备/仪器、环境、织物的清洁消毒职业防护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常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手套防护帽口罩/N-95口罩护目镜/面罩隔离衣/防护服鞋套/防水鞋合乎规范地使用防护用品戴手套;适时戴口罩、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标准预防措施疾病分类隔离系统定义:针对特定情况如确诊或疑似感染或定植有高传播性或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病原体的患者,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采取的隔离措施。分类:基于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分为三类,即接触隔离(耐药菌的隔离是特殊的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空气隔离。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预防原则:标准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常见疾病: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隔离标识为蓝色)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医务人员的防护: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摘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脱下的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传播距离较远。常见经空气传播的疾病:结核、肺鼠疫、水痘、麻疹等。(隔离标识为黄色)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或更高级别的呼吸防护器;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正确使用防护用品。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近距离(1米以内)传播。常见经飞沫传播的疾病:SARS、禽流感、百日咳、白喉、流脑、流感、腮腺炎等。(隔离标识为粉色)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不同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进入患者房间或隔离间前,应戴帽子、外科口罩;近距离接触可能产生喷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多重耐药菌的隔离与预防尽量单间隔离,没条件时应床边隔离,接触隔离的警示,严格限制出入人员。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防护: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手套,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手卫生。病人的器械物品尽可能一次性使用,需重复使用的必须严格消毒灭菌。病房物表及地面每天消毒;出院时终末消毒。
本文标题:2016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87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