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2章古代诗文阅读第2讲古代诗歌阅读第4节考纲要求和做题方法课件(共51张)
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第二章古代诗文阅读第二讲古代诗歌阅读第四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纲》对本考点的表述为:“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诗歌阅读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对所写景象、所叙事情的把握。•2.对所抒感情、所蕴哲理的把握。•3.对作品主题的把握。•4.对作者思想倾向及观点态度的把握。•评价思想内容是理解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等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概括作者情感和主旨,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以下几类:•1.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石壕吏》•③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④表现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如:杜甫《春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考点一•2.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⑤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⑥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⑦表达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如:屈原《涉江》•3.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②思亲念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③边关思乡。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4.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陶渊明《饮酒》•②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④年华易逝的伤感。如:曹操《短歌行》•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5.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例1.(2014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给出了两种感情“愁”和“喜”。作答时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确定。第一步,先确定诗歌的思想感情。从卷帘放春愁、自对黄鹂语、梨花飘落等内容看,诗人是孤独惆怅的;从春愁去后的欢畅、与黄鹂对话时的喜悦、在野外找到春色的惊喜、梨花飘落的诗意看,诗人是喜悦快乐的。第二步,结合诗中上下片相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答案】(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和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示例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1.诗中××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哪些)思想感情?•例如: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2015·重庆卷)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篱撑处”“怕悬崖崩坼”?•[方法点拨]•1.抓住诗题•古诗的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题目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有大体相同之处。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现“乐情”,“哀景”则表现“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5.抓住典型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必须注意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情感。•6.抓住注释•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答题步骤]•第一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主旨或诗人的感情。•[基本句式]•本诗××句(联)写了__(具体分析)__内容,表达了诗人__(中心)__的情感。•1.(201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作答时,要抓住三、四两联的内容进行分析体会。第三联写诗人秋夜病卧,第四联“思散关”“驿前迎”等词句表明诗人仍然不忘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要报效国家。•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诗意赏析]•本诗首联诗人先构设了一个宏大而壮阔的画面,突出其气势的恢弘博大。第二联亦重点写景,但诗人的视角由大变小,描写景物更为细致。“风林一叶下”,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悄落下,以此突出秋夜的寂静;下一句“露草百虫鸣”则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以动衬静,更能突出秋夜的寂静。两句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为下面写自己卧病作铺垫。第三联写秋夜病卧,天气渐凉,在半梦半醒之间诗歌写就。第四联则写诗人不忘大散关,尤其不忘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诗人是多么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啊!由此可看出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2.(201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好事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加以分析体会。结合“都被绿痕皴断”“遮住半江黑”等诗句,可知“悬崖”是指江中的悬崖倒影,“崩坼”是指竹篙划水,悬崖在水中的倒影破碎散乱。根据以上分析,自然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担心江中山影荡漾,破坏美景。•【答案】“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诗人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正确地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读懂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的基础之上。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考点二•例2.(2014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但因为他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始终以乐观旷达的态度面对。本诗中苏轼身在“天涯万里”,遭遇重大挫折,但儒道释三家给他提供了坦然乐观的精神支柱,加上天涯黎族的热情相待,他感到了无限的欣慰,仿佛进入了曾点曾经描述的礼乐之治的盛世。从中可以体会到苏轼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作答时,第一步,结合苏轼的经历和思想特征理解内容。第二步,结合本诗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步,回答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态度。•【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谈谈你的看法。•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3.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例如:(2014·江西卷)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的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方法点拨]•1.知人论世或利用注释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2.把握诗歌情感倾向,通过情感倾向把握诗歌感情。•3.辨析用典,诗中典故内容丰富、富含情感,通过对典故色彩的判定把握诗歌的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第二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相应的评价。•[基本句式]•__(亮观点)__,这首诗写了__(具体分析)__内容,写出了__(结合诗歌内容和他人评价分析概括)__的人生态度。•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偶成•萧立之•雨妬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晴放纸鸢。•有人说这首诗的主题是斥责朱门大户只知享乐,不顾民生疾苦,你认为呢?结合最后两句加以说明。(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已给出了作者的态度,要求结合后两句分析说明。作答时,先判定是否,再抓住最后两句中“城中岂识”“却恨悭晴”以及“农耕好”“放纸鸢”等关键词语理解、分析。原句意思为“下雨了,城中的人不懂得农家盼雨之情,只恨没有晴天,放不了风筝”。句中“岂识”“却恨”形成对比,写出了人们对雨的不同态度,从而突现了主题。•答案:同意这种说法。从诗的最后两句看,农人对雨急切盼望,下雨了好去耕田;而城中富贵人家却恨老天吝啬晴天,耽误了他们去放风筝。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比,斥责了那些只知玩乐,不识农时,不顾民生疾苦的人。•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塞下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①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②,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③好。•【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勇武之人。③紫骝:骏马名。•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两种人,请指出是哪两种人,并说说作者对他们的态度。(6分)•解析:本诗写了“幽并客”和“游侠儿”两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直白的,“幽并客”“向沙场老”;“游侠儿”“夸紫骝好”,且言“莫学”,就此归纳出对他们的态度。•答案:(1)“幽并客”和“游侠儿”。(2)肯定边塞健儿(“幽并客”)勇武善战、终老疆场的报国精神,批评“游侠儿”只知炫耀马匹装备、并不能为国效力。•标▲的为该专题考点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②青冥:代指朝廷。飞诏下青冥:指皇帝下令征调回朝。•(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记得武陵相见日”是回忆,是虚写;“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是实景,属实写。作答
本文标题:第2章古代诗文阅读第2讲古代诗歌阅读第4节考纲要求和做题方法课件(共51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91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