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过万重山漫想作者:刘征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以其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称著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它西起四川省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南津关,全长约204千米。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瞿塘峡——三峡第一峡夔门天下雄三峡第二峡——巫峡巫峡第三峡——西陵峡绮丽幽深,诗情画意川东门户——巫山神女应无恙轻舟已过万重山夔门()耸峙()欹侧()脊梁()篙工()抟()坼()燧()翎()端倪()啃噬()怯弱()kuízhìqījǐshìgāotuánchèsuìlíngníqiè预习检测:作者简介原名刘国正,1926年生,北京人,汉族,语言教育家、作家。60年代,刘征的代表作有寓言诗《三戒》(《海燕戒》《天鸡戒》《山泉戒》)和《老虎贴告示》。粉碎“四人帮”后,他又创作了大量的寓言诗和讽刺诗,其中《春风燕语》获1986年全国优秀诗集奖。他的其他寓言讽刺诗集还有《海燕戒》《花神和女神》《鸮鸣集》《刘征寓言诗》等写作背景:《过万重山漫想》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两岸奇景漫想现实夔门船过三峡(所见)(所想)过万重山(所得)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自由朗读,小组讨论1、找出文章中标明是“漫想”的文字。2、作者分别漫想了哪些内容?3、作者漫想的思路是什么?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一延展开去。再想下去。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划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交代行文的起因——“船出了夔门”“第一次面对早已神往的奇景”,漫想由此开端。第二部分(4-12)(从“第一个,是的……”至“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展开漫想,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当年遇到的问题,进而想到许许多多的“第一个”第三部分(13-15)设想千百年后人们对我们精神的崇敬,“船已经出了三峡”结束“漫游”,回应开头。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强调“第一次穿过三峡”1.为后文写过万重山时一连串疑问铺垫2.未引出“第一个”设伏,使联想得以自然展开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哪些困难?•1.物质的简陋原始的独木船2.精神上的压力舆论:嘲笑、反对、劝阻3.路途的艰险4.认识的局限文尾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各指什么?•“曾经感到的喜悦”指经历艰险,开拓道路,扩大生活世界所获得的喜悦。•“未曾感到的喜悦”指作者看到人们从事伟大的建设事业所带来的喜悦以及畅想今人将赢得后代子孙崇敬的喜悦。本文中的“第一个”和“三峡”象征什么?拓展思维“第一个”象征在未知领域里,敢为人先,不怕困难和失败的人。“三峡”象征了等待人们去征服、去开拓的未知领域。奇险之景第一个穿过三峽的人他是谁?什么时候穿过?用什么交通工具?所拥有的知识水平。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难以数计的第一个千百年后人们崇敬我们的精神哲理:闯过艰难就有胜利的喜悦所受的精神压力。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本文的线索:一是紧紧扣住一个“过”字,写了游三峡的全过程;二是紧扣“漫想”二字,不断拓展时空内涵。第一个过三峡的人所想—所见——奇、险所得——未曾有过的喜悦无数个第一个这江水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跨下坐骑么?江水凿开三峡伟大人类征服江水更伟大品味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有多险?那高崖会不会劈头盖顶崩落下来?那礁石会不会狼牙一样遍布江底?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些什么?会不会遇到百丈的蛟、九头的蛇?会不会遇到双睛似电、头颅如山的妖魔鬼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给人们留下永远的记忆?他不知道,也没有想。怎样理解“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品味“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是说他对艰险一无所知,而是知道未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也没有想”是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本文标题:21.过万重山漫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9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