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韩愈(768~824),字退之,号昌黎先生,著有《昌黎先生集》。唐代散文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目标1:认识先贤•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马说韩愈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目标2:背景及文体“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文体介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zhǐpiánshísìsìshíxiànshíyésì目标3:朗读背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目标4:感知课文---第一段1.本段千里马的遭遇如何?千里马遇不到伯乐:不以千里称也2.解释加点的字目标4:感知课文---第二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千里马遇到“食马者”: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本段千里马的遭遇如何?2.解释加点的字目标4:感知课文---第三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面对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感慨如何?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解释加点的字马说千里马的命运:不遇伯乐千里马的遭遇:偏遇庸人作者愤慨:真不知马也概括主要内容•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伯乐→赏识人才的人千里马→人才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人•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深沉的痛惜。1.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目标5:迁移讨论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马价十倍《战国策》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1、解释加点词:比三旦立于市伯乐还而视之2、划停顿: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3、翻译句子: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4、阅读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接连环绕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离开时再回过头去看一了眼。一天马的价钱涨了十倍。1、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2、名家的赏识很重要。真正好的东西,又得到名家赏识,它的身价就会加倍增长。3、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目标6:扩展阅读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策之不以其道C.安求其能千里也D.一食或尽粟一石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千里马吧!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通“饲”,喂养驾驭,用鞭打怎么有时目标7:中考实战
本文标题:《马说》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12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