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和平的祈祷“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道德经》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1.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2.通过文本展开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其中,肖洛霍夫花了14年时间完成的142万字的《静静的顿河》,因具有一种磅礴的气势,“代表着一种纯粹的俄罗斯通俗传统”而荣获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1.了解作者关于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4900架飞机和370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灭亡苏联。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2.相关知识斯大林在1946年发表演说时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死亡人数为700万人。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失人数为1500万人。后来,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为2000万人。据统计,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掩蔽()梗概()瓦砾()嗜好()和睦()窒闷()胡诌()睫毛()衣襟()脸颊()邂逅()丝绒()泥泞()吝啬()bìɡěnɡlìshìmùzhìzhōujiéjīnjiáxièrónɡnìnɡlìnsè3.给下列变红的字注音课文的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节选)”,那么索科洛夫有什么样的遭遇?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提示】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回家后“感到穿心的悲痛”)找到当上大尉和连长的儿子(激动,并想象战后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儿子牺牲(生前与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找到新儿子(轻松光明)因车祸外出谋生(悲愁的心)1.诵读课文,思考: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前半生是怎样的?【提示】(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17岁,参加了红军。(1922年)大饥荒,父母去世。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41岁,应征入伍。(1942年)受伤被俘,找到机会俘虏了德军少校,回到队伍。2.索科洛夫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遭遇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你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提示】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态。通过他的讲述可以看到他忠厚朴实,历尽苦难而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3.文中有几次关于索科洛夫眼泪的描述?【提示】第一次:“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第二次:“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第三次:“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答案出自课文第9段答案出自课文第l5、16段答案出自课文第26段4.为什么说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时,“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提示】在失去儿子之前,已经失去了很多:比如被饥荒夺去了生命的父母亲,被炸弹夺去生命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以及那曾经的家园只留下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野草遍生……儿子是索科洛夫最后的希望,然而就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年轻的生命却被敌人的枪弹夺去,打碎了索科洛夫最后的期待。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一个又一个苦难,一个人究竟有多少眼泪可以流啊!5.凡尼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外貌穿着:脏——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但眼睛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动作神态:活泼——已经学会叹气。语言内容:年幼丧失亲人——饱含孩子的纯真。总之,凡尼亚是一个天真纯洁、历经战乱、饱尝人世沧桑的惹人怜爱的战争孤儿。人物形象用如下的方式概括:××是一个(人物性格)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形象6.文中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提示】因为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伤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7.凡尼亚遇见了索科洛夫之后,生活中重新充满了阳光,而主人公是否从此告别了眼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为什么索科洛夫“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提示】忧虑:“心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为凡尼亚的将来忧虑。痛苦:“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丧失亲人之痛是难以抚平的。因而,“我”虽然白天很坚强,但是晚上还是会泪湿枕头!8.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提示】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挥动的小手却触动了有良知的人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之所以不想让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是想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9.怎样理解“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这句话的含意?【提示】战争可以夺走一个人的肢体乃至生命,也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房子乃至家园。但是战争无法泯灭善良,无法摧毁坚忍,无法颠覆正义。“我”快流泪时及时转过脸去,不让孩子看见成人所受的战争之苦,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成人对孩子的关爱和责任。呵护孩子就是呵护未来!10.从《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中可以看出,作者想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向世人诉说什么?【提示】(1)让人更关注从战争中生存下来的人,更关注普通人,更关注失去生活能力的人。(2)赞扬了人类的伟大与坚强,弘扬了爱的主题。(3)在美与丑,爱与恨的边缘展现出了对战争的憎恶。11.作者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提示】作者塑造的人物——索科洛夫没有光彩夺目的外表,也没有气壮山河的言论,甚至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他只是一个在战争中挺过来的普通人而已。战争带给他的是创伤。他的痛苦,他会直言相陈;情到深处,他会流泪。通读全文,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朴素而逼真的人物形象,而不是一个距离我们很遥远的,高不可攀的英雄。线索战中战后逃出敌营回到队伍失去妻女儿子牺牲领养孤儿意外车祸流浪谋生“我”祝愿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你替学校拟写一条公祭日的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字。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中国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答案(示例):祭同胞洒泪成河,刻骨铭心,未曾忘记国耻;举右手握拳宣誓,勤学苦练,定当报效中华。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作用小说中以“我”为叙述人称来描述情景,叙述故事的“我”就是第一人称。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战名言1.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2.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要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鲁斯特3.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4.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搜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难民问题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解说。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本文标题: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20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