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 2016考研政治个人笔记全面整理马原知识点-肖秀荣团队赵卯生
分析题考点: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五对范畴:源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可能性与现实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与现象辩证法和认识论【一】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选择题)马克思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选择题)马克思的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思想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立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社会理想(社会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选择题)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选择题)这种以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二】唯物论和辩证法1、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为第一性,本原和派生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2、可知论:坚持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彻底的唯物唯心都是可知论:黑格尔(唯心)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不彻底的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休谟,康德,庄子。3、社会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唯心史观4、唯物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如金木水火土等物(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上升到原子阶段两者缺陷:不彻底,自然的唯物,不是人类社会的唯物(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5、辩证法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决定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联系,发展,发展的原因是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矛盾的作用辩证法三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的辩证法(2)近代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丨形而上学(唯物)丨古代朴素(唯物和辩证兼具)→{}→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兼具)辩证法丨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在于: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和辩证的统一,唯物辩证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两大体系:①辩证唯物主义②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列宁:物质和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物质的本质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选择题)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原型”。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表达、促进意识的发展。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变化。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有物质无运动→形而上学,有运动无物质→唯心主义。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不了解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选择题)时空的绝对性指时空的客观性,时空的相对性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与可变性。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高于意识。联系,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选择题)。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我们要坚持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就是,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社会的发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起作用,他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任何时候都要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矛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矛盾的特殊性:分析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抓中心,抓重点,抓主要矛盾。(两点论)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谓看本质,抓主流就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论)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质量互变规律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不变的数量变化的界限。度方法论意义: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质量互变规律: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总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质变,质变过程中,旧质的量减少,新质的量增多。(选择题)4、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辩证的否定观,内容(选择题)1、是事物自我否定,食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实质是“扬弃”形而上学否定观:1、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主观任意的否定2、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意义: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事物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道路方向)。螺旋状状态:“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周期。辩证唯物法的五大范畴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轮”划清界限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选择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善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可能性寓于现实性之中,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没有可能也就没有现实,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意义:一切工作都要立足于现实。真相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两者都是客观的。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规律是客观的,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自然规律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社会规律需要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通过影响实践)。【重要: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原理认识论(选择题)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主体(人),客体(对象),中介(工具)。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并不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客观世界只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来源。(选择题)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认识,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反映论),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先验论)。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外界,两个缺陷: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以实践为基础,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的观点,辩证法。(多选题)认识本质:主体(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对象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认识发展过程: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理性的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两者相互渗透(知道就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实践获得感性材料,理性思考的加工。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认识反复性: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并重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重要:原理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原理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今年重点】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即正确的认识)的相对性: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的近似反映,而不是完全反映。(相对性)【今年重点】【重要:原理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真理都是两者的统一。以科学态度对待一切真理,反对真理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原理4】真理的具体性原理真理总是有一个范围,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并随条件而变化。不能抽象的绝对的照搬常理。【原理5】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份或萌芽。意义:善于坚持发展真理,敢于和谬误作斗争。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原理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是主管同客观的一致和符合,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这在主观意识范围内无法解决,客观对象也不能回答这一问题。(2)实践的特点:是主观针对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以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真理和价值实践活动总是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原理7】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意义: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价值的主客体的关系: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背过七大原理】今年考研概率90%必然:规律的客观性。自由: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的三方面: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起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必背,多选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生产方式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前提。(2)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3)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历史的变化发展。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层次,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低水平,情感,风俗,习惯,自发的信念。(感性认识)社会意识形式:高水平,理论化。(理性认识)从经济基础关系角度,社会意识形式分为:意识形态(阶级性,社会,上层建筑)和非意识形态(无阶级性,科学)。【原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选择题)【原理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具有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
本文标题:2016考研政治个人笔记全面整理马原知识点-肖秀荣团队赵卯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24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