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巴金巴金巴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现代作家之一,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他被人们称为“世纪老人”,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当代文坛之魂。一、生平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1904年11月25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古老的封建官僚大家庭(影响大),如在《我的幼年》20个长辈,30个以上的弟妹,40—50个仆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我的第一个先生就是我的母亲”从母亲那儿学会“爱一切人”(爱)。第二个先生是一个轿夫,姓周,他的惨痛生活使巴金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恨)。•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去世,•1923年南京求学,后考北大,因生病没有结果.•“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刚刚萌生反叛情绪的巴金得到了最好的思想启蒙,他与其大哥、三哥一起,贪婪地阅读《新青年》等新文化刊物。“五四”运动时,巴金就读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巴金随兄离开四川,赴上海、南京、北京等地求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巴金”这个笔名,就是“安那其主义”(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两人名字中之一字合成的。•1923年5月,巴金与三哥李尧林离开成都到上海。•1927年1月留学法国巴黎,大量阅读了卢梭、伏尔泰、左拉等人的作品,对平等、博爱思想有更深的理解。1929年回国,大部分留在上海,作翻译工作。并创作第一部小说《灭亡》•接受俄国无政府主义,是其文革期间(1965)受到批判的主要原因。1931年的《家》是巴金前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巴金因此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又名《火》)。一九四四年,四十岁的巴金与萧珊在贵阳郊外的“花溪小憩”结婚。新中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1966年“文革”开始,巴金受到上海市文联“造反派”批判。1978年,在香港《大公报》开始连载散文《随想录》。1985年出版《随想录》(5集),并首倡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随想录》使巴金被认为是敢于讲真话,并具有忏悔意识的作家。巴金还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的一位中国作家。1981年获得意大利但丁学会颁给的国际荣誉奖。1983年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奖章。1999年国际编号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2003年11月25日,国务院授予了他“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2003年,九十九岁的巴金获选《感动中国》人物。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为:“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2004年,在巴金百岁寿辰的那一天,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专题节目:“有你在,灯亮着”。《敬寿巴老百岁》中这样写道:“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2005年10月17日,巴金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情感型作家巴金的小说是青春的乐章,炽热欲燃的至情文字,以激情充沛,热情奔放著称。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热度,以澎湃的激情感染热血青年。二、创作简介巴金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有一千万字的著作和四百多万字的译著。作品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有《巴金全集》(26卷本)和《巴金译文集》(10卷本)。前期小说创作特点巴金前期的小说数量多,12部中长篇,60多篇短篇小说。主要写青年反抗者和革命者可用“青春的赞歌”来概括巴金的前期创作,其特色是: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寻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倾向单纯、热情、坦率,情感汪洋恣肆,特别能唤起青年的共鸣。这正是“青春型”的创作。巴金前期小说的类型:描写革命青年社会活动的小说描写封建家族败落的家族小说后期小说创作特点巴金在40年代又出现一个创作高峰。其风格与前期相比,由青春浪漫转向中年人的沉稳,冷静的人生世相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他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人们司空见惯的“委顿生命”,写“血和痰”,调子也变得悲哀、忧郁,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风格冷隽写实。巴金后期小说的类型:继续描写旧家族没落的小说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小说三、巴金小说代表作选讲《灭亡》(1927)处女作《灭亡》(中篇小说),这一部小说最早较全面地反映了巴金的思想与创作特色。主人公杜大心。艺术特色:激情奔涌的倾诉炙热的激情。无论是写杜大心的苦闷,还是写他对爱情的渴望,对革命的追求以及牺牲的决心等,都是淋漓尽致。《爱情三部曲》•《雾》周如水•《雨》吴仁民•《电》李佩珠《家》(1933)《家》1931年完成,最初发表在上海《时报》上题为《激流》。1933年由开明书店出单行本时改为《家》。这部小说与《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家》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代表巴金前期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一、现代家族小说的鼻祖《家》是以封建大家庭为表现对象,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描写大家庭生活的小说。为现代中国新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审美领域——家族生活。主题从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反抗家庭的革命,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多侧面地暴露宗法家庭统治者的顽固与专制。封建的奴婢制度;封建的婚姻制度;封建迷信二、《家》的主题及其思想成就:思想成就•揭露和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表现和赞扬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三、人物形象分析觉新、觉民、觉慧觉新和梅《家》人物关系高老太爷—陈姨太—周氏克明—张氏克安—王氏克定—沈氏觉新觉英觉群淑贞觉民觉人觉慧淑英丫环:鸣凤翠环倩儿喜儿•高老太爷: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觉新:清醒而懦弱、顺从以及人格分裂的悲剧命运,是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觉慧: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幼稚而单纯的“叛徒”的时代特征。鸣凤钱梅芬瑞珏四、《家》的艺术特色热情酣畅的抒情特色和沉郁哀婉的悲剧风格。寒夜巴金后期创作中的巅峰之作。小说酝酿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4年底动笔,1946年底完成。全书在战后驰名的杂志《文艺复兴》上连载,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一、题解及内容•从艺术上看,“寒夜”是这部小说艺术构思和情节结构的凝聚点。•从思想上看,“寒夜”不仅是自然景物的再现,更含有深刻的社会象征意义。题名“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有如“寒夜”一样的黑暗、凄冷。二、人物形象分析汪文宣和曾树生汪文宣: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压垮的知识分子。曾树生:一个始终坚持以“五四”现代文化观念追求个人幸福的新女性。汪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旧式女性。巴金对这种家庭矛盾的书写具有双重语义:在社会语义上,巴金将汪家的矛盾看作国统区黑暗社会的产物。在文化语义上,巴金用更为细腻、深邃的笔触,表现了婆、媳、子矛盾这一中国文学中的主题之一。三、缜密冷静写实风格•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人物心理的深度开掘汪文宣与曾树生的悲剧,是处于黑暗现实中知识分子精神上被摧残、肉体上被吞噬的悲剧。同时蕴涵着作者巴金对人性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深层思考。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随想录》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思。他写了关于理性思辨精神,人性自省,忏悔意识,大胆承认自己在文革中的行为是一种“奴隶哲学”,即明知不对,也不敢直说,还要去违心地做。从艺术上看,《随想录》属于高度自觉和成熟的写作。与“说真话”的精神姿态相应,巴金的《随想录》在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上显示出一种很可宝贵的品质———洗尽铅华,去除雕饰,表现出一种质朴、清真的风格。《随想录》名言•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随想录·真话集》•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难。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随想录》•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底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底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底受苦而哭——《复仇》•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随想录·一篇序文》
本文标题:巴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24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