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立足青年教师培养,为学校发展增强后劲。。
山东省临朐七中,地临朐东南山区,是一所典型的乡村高中,师源基础差,师资力量薄弱。全校在职人员165人,3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82人,占67%;教龄不足5年的专任教师53人,占43%……一份统计表直观地反映出七中教师队伍的特殊结构。七中教师年轻化,骨干教师少的问题特别突出,成了制约七中发展的一大“瓶颈”。一所学校要走持续发展的路子,教师是关键。针对我校青年教师比例大、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升空间大的现状,我校领导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调研,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找出了符合我校教师年轻化发展的路子,坚持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主导,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青年教师快速挑起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梁。一年一轮换,无奈插柳柳成荫临朐七中由于地处地方乡镇,受经济、交通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约,造成大量骨干教师的外流,使本来就师资相对薄弱的七中,无疑是雪上加霜。2008年,地理上的一名骨干教师调入县城,使本来就教师紧张的地理学科出现高三教师断层的局面,面对老教师领导下的一群刚毕业一年的小兵,学校领导打破教学常规,不拘一格任用刚毕业一年、业绩突出的史小莉老师担任高三地理的课,面对这种缺乏实际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临朐七中领导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制定了个人发展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与同组的骨干教师结成对子,进行一对一帮扶,他们相互听课,相互切磋,通过青年教师的传帮带,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2008年的高三教学中,通过实施帮扶计划和广大青年教师的刻苦努力,在2009年的高考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基本功扎实、专业能力过硬的青年教师,像语文组的李晓荣、地理组的史小莉等。在新老帮扶下,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成绩优异,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打破了高三教师三年一轮换的惯例,不拘一格任用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担任高三教学骨干。通过此次大胆尝试,学校领导坚定了信心,实行青年教师带高三,一年一轮回制。德才并重,以德为先记得《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潍坊市副市长李希贵出访美国时的采访,在与美国教育界探讨师德问题时,美国人的解释是“师德就是爱学生”。美国人解释既朴实有道出了师德的重要性。临朐七中地处地方乡镇,生源95%以上的来自周边的农村,比城市学生中更多的多出了“贫困生和留守生”。针对上述现象,临朐七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抓师德建设内容中,更多的体现了爱生的精神。首先设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学校充分利用青年教师刚毕业心理专业知识掌握好的优势,发挥其特长,随时对学生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其次,实行四层责任制,“包生到人”的策略。“四层”即靠级领导、级部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每个班的学生实行划片包生,落实到个人。这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生活、思想、学习上的情况,做到全方位的了解,做思想工作有针对性。再次,在青年教师中设立“爱心妈妈”,像XX的爱心妈妈马清风,XX的爱心妈妈孟云,除对他们进行资金上的资助,学习上的辅导,还对其进行生活上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不定时的叫到家里,做上可口的饭菜,让这些留守生和单亲们体会到家的温暖。通过以上措施,在全校教师的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到“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服务的对象”。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要求青年教师对“包生到人”学生,定期的谈心,进行思想上的的疏导,生活上不定时的帮助,让学生在学校处处体会到家的温暖。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七中广大青年教师毕业后,角色转变的很快,很到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七中“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全校上下洋溢着“学生尊师,师爱生”的和谐氛围。立足严细管理,为青年教师保驾护航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心,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学生生源基础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赶超兄弟学校,唯一的做法就是广大教师铺下身子抓常规,抓落实,抓细节的改进,力促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七中结合学校的实际,首先从制度上约束青年教师,做到有章可循。学校先后制定了临朐七中关于精致教学的有关要求,临朐七中教师教学常规考核方案,临朐七中教师听课点评制度,临朐七中关于进一步细化精致教学的有关要求,课堂教学四清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细化,明确了操作程序,使广大青年教师知道该怎么做使复杂的教学程序变得简洁高效。其次,从教学理念上,。。还有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多读书,拓宽视野。学校深知青年教师要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保证每年阅读教育书籍不少于4本,完成读书笔记不少于4000字。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一学期撰写教学后记不少于20则。通过一系列教学制定的实施,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教学素质得到提高,有力促进了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立足活动的开展,为青年教师成才搭建平台立足课堂实录,与名师零距离接触临朐七中是一所典型的农村高中,教师接触新观念机会比较少。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名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优秀教学(听课)反思评选等活动。在县优质课比赛中,我校张蕾蕾等12名教师分获一、二等奖;在县第二次骨干教师推荐评选中,我校吴德成等11名教师被推荐为县骨干教师人选;在县高三复习研讨会上王成科等3名教师提供了一节公开课,史小丽等24名教师提供了交流论文,张蕾蕾老师作了典型发言。如今,每周二至周五观看名师视频已成为青年教师的必修课。观看后,青年教师们一起研讨课堂设计的优点和可取之处,根据所想写一篇观后感,字数不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该校语文教研室的李晓荣老师就是该活动的较大受益者,她07年参加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短短的两年时间就胜任高三教学任务,今年她所教两个班的语文在高二的升级考试中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在接受县电视台采访时她说:“观看名师讲课视频为我们提供了零距离接触名师课堂的机会,使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外校先进理念临朐七中地处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教育信息闭塞,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很难满足现代教学需要。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将多媒体系统接入了教室,实现了办公和教学的数字化,使教师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备课和共享教学资源。同时学校每年都派骨干教师到高校请教、学习,回校后发挥其辐射作用。今年聘请了曲师大、北师大的教授、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指导教研。学校先后组织高三级部主任、备课课组长到临朐六中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组织部分教师到湖北黄岗、重庆一中、腾州二中、河南沁阳永威中学等名校参加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派骨干教师参加市教科院在组织的《自我设计•自主发展》课程研讨与观摩会议,并在会上进行了材料交流发言。留住人心,就有了明天临朐七中位于地方乡镇,教师待遇、生活和工作条件同县城高中学校相比,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加之学校要撤并的传闻一传再传,教师们纷纷想办法调离。尤其是2000年后新建实验中学、扩建城区高中时,教师外调达到高峰。优秀教师大量外流,使师资薄弱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面对这一现象,潘心治校长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分析了教师外流原因,决定在以“省规”目标拢聚人心时,做好青年教师培养。“资金再困难,也不能让教师受委屈!”潘校长和他的领导班子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努力改善乡镇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乡镇学校教师幸福指数,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学校先后建起了两座教师公寓楼和一座单身教师宿舍楼,其中单身教师宿舍楼内设有独立卫生间和洗刷间,水电暖设施齐全,并配有壁橱和外线电话,24小时有专人管理和服务。学校还想方设法提高教师待遇,课时量化补贴、加班费等都会在第一时间发到教师手中。对年度考核、评优树先、职称评聘等极易影响教师情绪的问题,注重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向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师德高尚、取得优异成绩的教职工倾斜,将教师的工作与考核评价直接挂钩。按需设岗,实行全员聘任制,各科室、各年级与教师双向选择,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学校中层干部全部公开竞岗聘用,每年都有德能兼备的人才脱颖而出。三十刚出头的张成平,两次竞岗,先教导主任再副校长,三年跨出两大步。近几年,没有一名教师因对考核、评优不满而影响工作的事发生。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了人心,外调教师大大减少,确保了乡镇骨干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临朐七中目前已经有了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近5年来,我校青年教师先后在国家、省、市、县级刊物发表论文或在各类评比中获奖论文六十余篇,有30多人获得市级和县级优质课一等奖,有1人被评为省优秀教师,10人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标题:立足青年教师培养,为学校发展增强后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26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