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整理资料
11《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课程辅导第一编教学策略概观1.《学会生存》一书认为“策略”的概念包括哪三个观点?(P1)①把各种要素组织成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②估计到在事物开展过程中会出现的偶然事件;③具有面对这种偶然事件并加以控制的意志。2.策略的目的(P1)要把政策转化为一套视条件而定的决定,并根据将来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决定需要采取的行动。3.教学策略的特点(P1)综合性、操作性和灵活性。第一章教学策略的涵义解析1.教学: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活动。2.教学方法: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3.教学设计(P6)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4.教学策略?(P4)指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执行过程。5.教学模式:指为组织教学环境提供的结构、程序和步骤,是导向结果的一步步程序。6.教学的要义(P3)①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②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③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7.教学活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志②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③采用易为学生觉知的方式。8.现代教育视野中的教育是什么?(P3)“教育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加涅·布里格斯等)9.教学策略具有哪些特征?(P4)①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指向实践操作的项目;②是遵循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思想为依据,选择、安排和统合教学的形式与方法;③既是一种对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相对有序和有机的构造,又是一个有目的的审视、调节和不断控制的执行活动;④如果说“模式”侧重于程序与架构,“策略”则更接近于方法与形式。10.教学模式的特点:简约性、概括性、理论性、相对稳定性2211.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关系?(P7)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具体、更详细、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从教学研究的发展来看,先有教学模式研究,然后才有教学策略研究,这反映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12.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关系?(P7)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具体、更详细、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从教学研究的发展来看,先有教学模式研究,然后才有教学策略研究,这也反映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策略1、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把(转变课程功能)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鼓励学生形成(解决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3、国家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4.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作用?(P10)具有指导、操作、调控与测度的作用。5.教学目标的确定有不同的取向?(P12)“普遍性目标”取向,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行为目标”取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生成性目标”取向,具有参与性、感悟性、体验性。“表现性目标”取向,具有个体性、差异性、多元性。6.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特点?(P12~P16)整体性、累积性、双部性、灵活性、共振性、开放性7.怎样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①.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②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一个逐级具体化的体系;③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④教学目标的确定有不同的取向。8.怎样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①要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②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③要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④要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⑤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第三章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1.教育系统的改革面临的障碍有哪些?(P22)①物质的障碍②行政管理的障碍③哲学的障碍④心理的障碍2.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有什么关系⑤⑥①课程理念是人们的一种教育观念,是对课程的理性化人认识。33②课程理念是课程变革的深层动因。课程变革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即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③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教育观念是对教育问题的具体看法与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它既是一种现实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价值追求;既有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又常表现为与实践直接联系的社会心理形态。④掌握教学策略要强化课程意识A.教学改革探索给我们的启示:许多重大的教学问题,往往都牵涉到课程问题。教学改革要取得更本性的突破,必须跟课程改革联系起来,从课程教学的整体上进行综合思改,B.什么是课程意识?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3.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在关注重点上有何不同?(P26)①在看待教学目标方面。教学意识的重点在于确定一个目标,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有效教学;课程意识则更为关注目标本身是否合理。如果这个目标不合理,实现了目标也没有什么意义,而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目标合理,但如果实现目标的手段不恰当或者不具有教育意义甚至是反教育的,实现了目标,也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的。②在看待某项教学活动的意义方面。教学意识可能关注把这项活动尽可能做到最好;但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可能在于这项活动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即要恰到好处,要和整个教学活动的结构联系起来。③有看待学生的学习结果方面。教学意识可能更为关注掌握“双基”的程度,特别是考试的分数;而课程意识则可能更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4.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P27~P28)①“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②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文化观;③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④创生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⑤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5.学生的发展包括了哪些发展?(P27)学生的“发展”,既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6.学校教学需要树立哪些教学观念?(P28~P30)①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②课程是经验;③教材是范例;④教室是实验室;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⑥教师即研究者;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⑧家长是教育伙伴。7.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于教学策略中?(P32~P46)⑴明确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P32)①改革育人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44②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④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促进教学相长;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⑵研究课程实施的实际问题(P32~P37)密切关注学校发生的实际变化。学校教学中推进新课程所面临的困难有:①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参数”太大;②原有教学的“超稳定结构”太强;③课程实施的“不确定因素”太多;④教师学生的“新经验积累”太少;⑤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过程”太慢。在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时,可采用以下的策略思想:①教学的变革是以继承为基础的创新;②教学的变革是原有经验的提升与改组;③教学的变革是新因素的渗入与积累;④教学的变革在渐进中酝酿了飞跃;⑤教学的变革要针对不同情况。认真研究教师的教学决策。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和球员一起制订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教学实施要想取得满意的成果,仅依据一个设计很好的课程计划是不够的,它必须介入到教师的教学决策中去,研究并帮助教师分析影响教学决策的各种因素,把课程理念真正地渗透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全过程。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施水平。理想的课程实施是一个互动调适的过程,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使用、反思、调整和改进的过程。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是一个课程的被动采纳者,他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具体条件,对课程的某些方面加以调整、完善、改造和创新,不断提高实施的效果。⑶指导教学策略的几条思路(P37~P46)①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改变课程实施取向,新课程的实施取向不限于“忠实取向”,倡导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拓宽课程内容领域,课程内容已不只局限在课堂里的书本知识,生活领域、经验与体验也属于课程内容;注重课程资源开发,把自然的、社会人文的、网络和软件包中的资源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中,从而富集课程资源。②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把教学作为一种互动交往和沟通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③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变“书中学”为“做中学”。处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关系的策略: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搭建经验共享的平55台;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④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⑤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运行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运行体系,在操作上要关注以下问题:精心设计与灵活变通并行不悖;思想观念与策略方法同步变革;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第二编课程内容的策略性加工1.新课程视野中的课程的内容是怎样的?(P48)在新课程的视野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预先存在的、独立于实施者之外的、完全客体化的知识;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生成的经验。以教学为主要途径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内容只是为这种经验的生成所提供的材料、范例和媒介。2.在课程内容的策略性加工中教学策略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P49)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转换和加工处理。第四章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1.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是他们课程学习的基本心理历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2.课程内容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哪些?(P51)①材料信息②结构信息③方法信息3.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的一般策略?(P51~P62)⑴预热化策略(课程内容的预热化)。通常的做法有四种:①从已知到未知,由旧知经引新知;②指导学生自学;③定向积累经验,收集相关信息;④进行尝试探索,倡导主动涉与。⑵生活化策略(课程内容的生活化);⑶问题化策略(课程内容的问题化);⑷操作化策略(课程内容的操作化);结构化策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第五章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1.教育情景:是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特定要素构成的一定(教育意义)的氛围与环境。2.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的情境类别分为哪三类?(P64)①实在情境: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环境;②图像情境:以画面形式出现的形象、事件和活动;③符号情境:口头、书面与体态语言显示的意义。3.情境的特征(P64)①直观性:感性因素比较丰富;②典型性:内部蕴含主题;③稳定性:可以反复感知。4.怎样进行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P6
本文标题: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整理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2747 .html